陈婉莹:杜绝有偿报道关键在制度改革

时间:2022-10-02 05:55:25

陈婉莹:杜绝有偿报道关键在制度改革

时代周报:《纽约时报》日前刊发的有关中国媒体有偿报道的文章引发巨大的争议,你对此怎么评论?

陈婉莹:这主要还是制度透明化的问题。《纽约时报》这篇文章讲得还不够深入,虽触及到了中国媒体的难言之隐和痛处,读文章我也感觉丢脸和难过,但对我们来说,文中反映到的问题是公开的,不是秘密,文章没有涉及到收红包和软文的根源、制度的问题,这才是问题的核心。

时代周报:你在美国做过多年记者,现在在香港工作,相对中国这种有偿新闻,西方媒体是怎么处理的?

陈婉莹:美国一般的主流报纸对此要求很严,不可能收了钱把广告当成新闻发。美国媒体和中国有很大不同。美国媒体版面也卖软文,但会标明是广告,不能把广告当成新闻,不会出现中国软文这种形式。不过有时可能“广告字样”的字体会小一点。

时代周报:中国媒体“有偿新闻”和“红包”等现象,是当下公开的秘密,这种潜规则是否能够杜绝?

陈婉莹:问题是中国的有偿新闻,成为了上下接受的制度。媒体从业者的收入普遍较低,媒体老板把红包当成收入的一部分,压低工资,这是不对的。其实有关主管部门完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不能把收红包的责任推到记者身上,虽然记者个人新闻道德的问题也很重要。还有,《纽约时报》提到有媒体明码实价以有偿新闻牟利,那更是机构性的腐败了。

时代周报:那么究竟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能否对比香港媒体如何处理有偿新闻的情况,具体谈谈?

陈婉莹:在我看来,中国的新闻总署和记协,完全可以纠正这一问题,只要一个杜绝有偿新闻的文件,严格执行。此外一些大媒体,党媒和有影响的报业集团可以先做起来,制定一个媒体公约和行业道德守则。比如广州的媒体可以领先召集起来做出承诺,不再拿红包不再做有偿新闻。

在香港,有偿新闻违法成本很高,廉政公署可以抓人,不需要有证据和线索。比如有人在媒体收入只有一万港币,却可以买豪宅、豪车,钱从哪里来的?按照香港反贪条例,如果有人财产跟收入不对称的话,就可被廉政公署请喝咖啡,要你解释。

时代周报:中国媒体的情况比较复杂,如果往深层次讨论,是否就涉及到媒体伦理和薪酬考核的问题?

陈婉莹:之前我们在汕头大学做过一次媒体研究会,议题就是讨论中国的媒体伦理。媒体必须提前加强自律,制定自己的行业守则,这样才能保证媒体自身的公信力。中国媒体的薪酬考核和体系确实很成问题,西方和香港的媒体实行的是月薪和年薪制,新闻从业者做的还是个良心活,没有好稿子,心里就发毛。没有中国大陆媒体那么量化评估,底薪很低,主要靠工分和稿酬,主管打分评比,这样就会促使记者跑会、跑线、拿红包,管理效率也低下。

陈婉莹: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总监、教授

上一篇:不应否认中国媒体的贡献 下一篇:产业转型与国企改革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