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刺疗法治疗寻常痤疮68例疗效观察

时间:2022-10-02 05:53:42

挑刺疗法治疗寻常痤疮68例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244.3 【文献标识码】A

痤疮俗称“青春痘”、“粉刺”,是一种皮肤科常见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疾患,好发于颜面、胸背及颈部等皮脂腺分布较丰富的部位,以黑头或白头粉刺、炎性丘诊、继发脓疱或结节、囊肿及瘢痕为特征,并常伴有皮脂溢出。属严重的损容性疾病。本病属祖国医学“肺风粉刺”“酒刺”范畴。多因过食肥甘厚味,脾胃藴积湿热,熏蒸于皮肤;或因肺经风热,上蒸于颜面;或冲任失调所致。西医认为其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一般包括性激素水平的变化、皮脂腺功能的亢进、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毛囊皮脂腺单位中微生物的作用,特别是痤疮丙酸杆菌的作用、炎症及宿主免疫反应等等。历代医家及现代医学对痤疮病因病机的认识各不相同,治疗方法众多,我们参照边天羽等的中医挑刺疗法配合西药治疗寻常痤疮(2012年8月---2013年4月)68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128例临床确诊为寻常痤疮[1]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8例:男35例,女33例;年龄14---38岁,平均25.8岁;病程3个月~5年。临床病情分级按pillsbury的4级分类法[2]:病情Ⅰ度(轻度)13例,Ⅱ度(中度)36例,Ⅲ度(重度)15例,IV度(重度—等簇性)4例。对照组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13 —38岁,平均26.1岁;病程2个月—6年。病情Ⅰ度11例,Ⅱ度33例,Ⅲ度13例,IV度3例。

1.2排除病例标准:妊娠期或哺育期的患者;溴和碘等引起的药物性痤疮及职业性痤疮;有心、肝、肾、内分泌及造血系统病症者;末完成疗程及失访者。

1.3治疗方法:治疗组 ①口服四环素0.25 tid,两周后减为0.25 bid。 ②局部每晚外涂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武汉中联集团四药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每10g含异维A酸5mg,红霉素20万单位)。③挑刺疗法:[2]常规消毒后,用三掕针挑刺脊柱两侧旁开1.5寸(足太阳膀胱经),与脊突平行点上,由肩至腰部,每侧10—12针,挑刺毕,用力挤出1——2滴血液为度,用干棉球擦去血液,4-5天一次,6周为一疗程,有效可继续治疗,直到痊愈。无效则停用该疗法换其他治疗方法。对照组仅口服四环素及外涂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方法同治疗组。2组共治疗6周,治疗前、治疗期间每周记录1次患者症状、不良反应,疗程结束3月随访一次,记录症状、不良反应,并评价疗效。2组治疗期间均不使用其他相关药物及化妆品,局部避免搔抓、挤压,饮食宜清淡、少油腻。忌食、少食肉食、煎炸、甜食、酒类及辛辣食物。

1.4疗效标准:痊愈:皮损消退≧90%,无炎症;显效:皮损消退≧60%,炎症不明显;好转:皮损消退≧30%,炎症明显;无效:皮损消退﹤30%,炎症明显,近期有新疹出现。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2.1疗效比较 治疗组68例,痊愈33例,显效23例,好转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2.35%。对照组60例,痊愈21例,显效16例,好转14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61.67%。2组比较(X2= 6.87,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疗效有明显差异。

2.2不良反应 两组均未见严重的不良反应,治疗组2例,对照组1例共3例出现面部皮肤灼痛、多屑等,减少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用量后反应减轻,能维持治疗。

3 讨论

痤疮是青春期常见皮肤病,是一种多因素的疾病。主要与皮脂产生增多、毛囊口上皮角化亢进及毛囊内丙酸痤疮杆菌增殖有关,也有一定的遗传因素。皮脂腺的发育及皮脂腺的产生受雄激素的支配,而雄激素的增加受年龄、内分泌、遗传、饮食、情绪等因素的影响。口服四环素能使皮脂中游离脂肪酸浓度明显下降,抑制丙酸痤疮杆菌和对白细胞的趣化活性①。局部外用异维A酸可溶解粉刺,抑制角质形成细胞的角化过程,恢复角化异常。红霉素局部外用可明显抑制丙酸痤疮杆菌的增殖。背部挑刺疗法是民间常用的疗法,一般用于中暑、急性胃肠炎等疾病。皮肤科常用此法治疗慢性颈背毛囊炎、颈背疖肿、头皮毛囊炎、痤疮等病有较好疗效[2],我科采用背部挑刺疗法治疗寻常痤疮68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边天羽等认为挑刺疗法对痤疮有一定疗效,不但可用于一般丘疹脓胞性皮损的病人,而且主要用于囊肿性痤疮、脓肿或恶液性痤疮等正气虚弱的病人,有增加机体抵抗力的作用[3]。另据文献记载挑刺疗法具有开窍泄热、活血祛瘀、疏经通络、治疗顽固性痹症的作用。既适用于实证和热证,也可用于寒实证。所以应用适应证广,操作简单,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辅仁.实用皮肤科学[M]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29.

[2] 边天羽.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M]第二版.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49.

[3] 边天羽.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M]第二版.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488

上一篇:肩周炎合并糖尿病患者治疗体会 下一篇:甲氧氯普胺引发锥体外系综合症2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