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引入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时间:2022-10-02 05:46:14

“慕课”引入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本文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总结了目前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在课程开设、教学组织、质量管理等方面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了“慕课”引入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教育的优势以及如何将其与传统课程相互融合,以便更好地开展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MOOCs;慕课;公共选修课;高职院校;通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3-0222-02

一、背景

随着高职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高职院校整体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公共选修课(以下简称公选课)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选修课程,它在进行学生素质教育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对全面达成教育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延展作用,因此基本上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公选课,而且将是否修满公选课学分作为毕业审核的依据之一。根据前期调研,笔者发现目前高职院校的公选课教育总体比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典型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上重视度不足。相关开课院系方面,由于“专业”的思想根深蒂固,主要的精力和财力投入仍偏向于专业课和公共基础课,再加上公选课由学校统一开设,与院系的目标管理结合不紧密,导致院系很少关注公选课的建设与质量。

任课教师方面,对上课课程内容把握不当,有些公选课教学深度不够,未达到大学课程的水平,有些课程是教师将自己的专业课内容稍加修改而来的,学科基础缺乏的学生很难接受;对学生的考勤、考核也比较松散;甚至有些老师利用多媒体长时间播放影像资料而不做内容讲解。

学生方面,不少学生对待公选课的态度不端正、学习积极性不高、旷课率高,认为选修公选课的目的不是为了扩大知识面,而是为了修满学分,以便能顺利毕业。

教学管理方面,存在指导与监控不到位的问题,对学生公选课修读的指导不力;也有一些学校已经将网络视频课程引入公选课的教学,但专门为网络视频公选课制定的教学保障制度缺乏。

2.受到师资的影响较大。公选课的开设比较随意,各学期所开课程缺乏稳定性、连贯性,大多都是“因师开课、人走课停”,做不到学生“就客点菜”。另外,少数公选课的开课教师本身缺少对所开课程的专业研究,无法对学生进行权威指导。

3.公选课的授课模式与实施方式单一。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公选课的授课方式以教师理论授课为主,且上课时间固定。经调查,传统的公选课授课方式存在一些缺陷,一方面在授课形式上相对单一,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有些选修课的开设流于形式;另一方面,由于选修课教学时间往往和学生的一些社团活动、课外活动、培训等发生冲突,导致一些学生以参加活动、上培训课为借口逃课,严重的逃课现象不仅挫伤了教师的授课热情,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从而影响整体教学效果。

4.课程中学科种类不均衡、结构欠合理。一般的做法是学校给每个院系一定的公选课教学任务,为了保证开课数量,基本上只要符合条件就允许开课,导致公选课缺乏基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规划。缺乏对公选课程结构的合理规划,导致课程类型划分混淆不清,对不同类型课程数量没有限制,往往导致经管类等实用性的课程满天飞,某些人文素质教育和艺术类教育课程却凤毛麟角。这种现象有悖于注重文化素质教育与技术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与我们要培养有道德的、综合素质较好的、需求对路的高职人才相违背。

5.学生对公选课的选择比较盲目。学生在选课时,面对纷繁复杂、眼花缭乱的公选课程,绝大部分高职生选课的出发点是盲目追求易得学分的课程,或仅凭课程名称是否具有吸引力来选课,而很少从自身专业发展、个人能力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即便有些学生很重视公选课,并且以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为目的,但由于学校对公选课的选课环节缺乏积极引导,导致这些学生错失选课机会,而一些有价值或有特色的课程,因学生选修人数太少而错失开课良机,导致学校开设公选课和学生学习公选课的目的均不能实现。

2011年秋,起源于网络远程教育和视频课程的MOOCs(“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英文简称,中文也称其为“慕课”)掀起了教育界的一场风暴,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呈现“未来教育”的曙光。

二、Moocs引入高职院校公选课教育的优势

由于传统的高职院校公选课教学存在以上问题,进行公选课的改革就显得刻不容缓,而引入“慕课”课程,并加以良好地引导和融合,必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以往存在的问题。将MOOCs引入高职院校公选课教育的优势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符合时展的要求以及高职院校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国的教育模式从农业社会的书院和私塾模式,转变为后来工业社会的标准化课堂模式,在今天这样的大数据时代,MOOCs来到了中国,它具有高水平、高互动、高开放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课堂,为中国教育改革提供了契机。

2.有利于学校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国家教育部非常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如今年刚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社科[2014]3号)指出: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抓住主动权,节省公选课教学成本。优秀的“慕课”往往邀请国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的知名专家、学者和教授进行培训讲学,并配以优质的拍摄、精良的制作、先进的学习平台,相当于学校引入了这么多外聘教师和优秀的教学资源,学校通过合理规划和配置两类课程资源,减少学校的师资、教室、设备的浪费,能够有效降低公选课教学成本。

4.有利于公选课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往公选课的上课过程经常出现老师对着电脑念课件、学生对着屏幕看课件,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甚少,再加上对课程内容本身缺少兴趣,逃课、玩手机、睡觉的学生比比皆是。通过MOOCs的引入,上课时间可以由学生自由支配安排,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因时间冲突而放弃感兴趣课程的弊端,同时MOOCs课程上课形式多样、水平高、互动性强,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上课的质量。

5.有利于学校师资建设。首先,学校通过引入各学科领域的名师泰斗主讲备受称誉的课程,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冲击本校任课教师,激励其改良教学方法,吸引选课学生;其次,本校教师也会借鉴优秀的教育资源,倾力打造自身的精品公选课程;再次,学校教师通过揣摩大师的优良教学技巧,取其精华并用于自身的专业课程教育,促进学校整理教学实力的提升。

三、Moocs引入高校公选课教育的实践

为拓宽公选课的学科领域,丰富公选课的教学模式,近三年来,课题组所在的学校――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将MOOCs引入学校公选课方面进行了大胆实践。2011年,学校引入2门尔雅课程进行试用,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2012年共开设10门MOOCs公选课;2013年,为充分发挥网络优质教学资源的优势,提升我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修养,增设了《古代名剧鉴赏》和《影视鉴赏》两门人文艺术类新课程;2014年上半年围绕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创业能力等核心能力的培养,又新增4门MOOCs课程(《创业与发展》、《国学与人生》、《国学经典等》等),下半年又将引入《音乐欣赏》、《舞蹈欣赏》等艺术类课程。目前学校公选课的学科领域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历史传承、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社会与文化、创业与人生、自然科学与技术、考证辅导等多个领域,在原有校内教师授课课程的基础上,得到了大大拓宽。MOOCs选课人数总体处于上升趋势,最多的一次占总公选课选修人数的81.5%。

在传统课程和MOOCs课程相互融合的公选课教学实践过程中,主要进行了以下三点改革。

1.改革公选课的授课方式。以往公共选修课的授课方式主要采用校内教师上课的形式,现在将MOOCs上课方式和传统的上课方式相结合,形成公选课开课形式的“两驾马车”。在MOOCs公选课中,仍然设置与该课程相关的老师作为其“导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回答,解决学生讨论过程中遇到的普遍难题,学校也定期组织一些学生现场交流心得。

2.改革公选课的选课环节。以往公选课的学生选课环节,主要是学校教务处列出可选公选课的名称,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要求学生完成选课,但是经过前期学生访谈,发现学生在选课过程中,往往只能根据课程名称判断好恶,结合自身专业课的上课时间来选课,经常在真正上课过程中发现内容不感兴趣,失去学习兴趣。

3.对原有的公选课制度进行了修改。MOOCs引入学校公选课教育后,需要有配套的制度同步完善,对选修MOOCs课程的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和鼓励,才能形成长效激励机制。

四、成效总结

课题组在学生座谈及调查问卷分析的基础上,对“慕课”引入高职院校公选课教育后,如何改革公选课的管理、如何改革公选课的选课环节进行了研究和实践,并制订科学、合理的《公共选修课管理办法》,使公选课在学生素质教育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中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让广大学生受益。在多次学生访谈中,学生也普遍认为目前的公选课内容选择余地更大、上课方式更加灵活,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王大灵,等.我院开设公共选修课的实践与探讨[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

[2]杨青.高职公共选修课开设标准和评价机制的构建研究[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9).

[3]关于高职公共选修课设置与管理方式的调研报告[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7).

上一篇:项目式教学法在高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中的... 下一篇: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结构化面试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