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主动探究的火花

时间:2022-10-02 04:36:33



布鲁纳提醒我们,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加上《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要求,在大部分初中生阅读能力尚不够强的情况下,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创设某种滋育学习过程的心理氛围,启发学生的探究思维,点燃学生主动探究的火花。

一、创设和谐的探究环境

马斯洛健康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健康人心里都有一些需要,当满足了基本需要,一个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实现。学生是活生生的情感个体,有其独立的人格、巨大的潜能及性格差异,却被传统的教育思想按分数分为好、中、差,这其实是破坏性的错误观念。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不是能否学会,而是学习速度的快与慢。因此,教师在生活和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积极而无压力的学习环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和感情,把对事业的爱转化为对学生的爱。当学生满足了师生间平等、互尊、合作的需要,才会因此发展为自尊、自重。当学生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在和谐、积极而无压力的学习环境里感到自身的价值,人格得到尊重、承认,才会轻松、愉快地投入探究学习。

二、推进多元的探究技巧

探究学习,也称发现学习,是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观察、阅读,发现问题、搜集数据、形成解释,进而获得答案的一种学习方式。虽说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探究技巧,但每篇课文的共性也显而易见。

1.引导学生探究作者

苏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汇聚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许多作者是民族或世界级的大师。从这些作者本身,我们就能汲取许多有益的营养。比如,在教《出师表》一文时,就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介绍作者诸葛亮。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之下,学生们热情高涨、各抒己见:有的从诸葛亮的智慧谈起;有的从有关诸葛亮的诗作谈起;有的从诸葛亮的隆中对策谈起;有的从诸葛亮的“忠”谈起,甚至在谈到诸葛亮的“忠”时,引发了激烈的争论:有学生认为诸葛亮知恩图报、忠心为国,他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永远是后代胸有抱负、腹有诗书、有良知和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心中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也有学生认为诸葛亮的“忠”是一种愚忠,是知遇之恩,他只忠于刘备、忠于自己的才能,是一种狭隘的爱国行为……虽然意见不一,但绝大部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初步了解了作者的为人,为进一步走进文本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因此,在阅读文本之前,让学生主动探究文本作者,了解他(她)的生活经历、事业追求、创作特色、人格魅力等,不仅解放了教师,而且在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必定能激起他们的情感涟漪,唤起他们进一步探究文本的欲望。

2.引导学生探究文本

文本是教师组织课堂阅读教学的把手。教学一篇课文,不仅要让学生明白课文是谁写的、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更要让学生明白课文写的是什么、为什么写,又是怎样写的。因此,引导学生探究文本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

(1)引导学生从抓“主干”入手整体感知文本

不少刚升入初中的学生习惯了“越俎代庖”式的教学方法,习惯了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一旦让其主动探究,他们便会无所适从。再说,事无巨细,往往就不能突出重点,变得极为烦琐、散漫。探究的收获,首先取决于探究什么问题。问题有价值,探究才有价值。读一篇文章、一段文章,如果能抓住“主干”,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进行问题探究,善于抓关键句(词)或主题词,就抓住了中心,抓住了精神。

比如教授《行道树》一文,教师可以这样引导:“《行道树》这样的文章中有精辟的议论,是点睛之笔。阅读这一类文章,同学们如果能抓住议论性的文眼,就能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同学们能试着找一下吗?”几乎所有学生都能找出这样一个哲理性的语句:“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然后,教师让学生从这个句子中找出三个关键词“神圣”“痛苦”“深沉”,再让其围绕这三个关键词探究提问。学生就可以提出诸如此类的问题: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怎样理解“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为什么说是“深沉”?抓住这些,就把握住了精神实质,全文就能融会贯通,探究就有价值了。在此基础上可再作进一步的探究,对于个别疑难语句,如“堕落”“悲凉的点缀”“忧愁”的含义,可以另外探究。教师若能经常注重引导学生从抓“主干”入手进行探究,日积月累,学生不仅能高效地学得知识,还能潜移默化,直接切入主体,由发现一般问题上升到能提出优质问题,产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之感。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握文中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确实,朗读可以把教材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文中蕴涵的情感变成真情实感。目前,相当数量的初中生并没有良好的朗读习惯,他们只会机械地为朗读课文而朗读课文,不考虑语气、语调,没有轻重音,更没有感情。当我们深入到《春》的艺术境界中时,学生会为美丽的春光所陶醉,会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会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励。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的意境之中,细心品味、入情入境,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读出轻重缓急,读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进而读懂作者对春天的感情。

(3)引导学生通过个性化品味,了解文章写法

在整体感知,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若能在文章写法上作一番探究,便更能促进学生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以及语文素养的提高。刚升入初中的学生,他们的阅读理解仅仅停留在表层,他们一般不会自主对所学的语文教材进行欣赏、咀嚼、体味、领悟。因此,在教每一篇课文时,教师都可设计这样的问题:“你觉得这篇课文哪些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为什么?哪些句子不够好,你觉得如何表达更好?学这篇课文,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比如,在教《公输》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公输》是《墨子》中最有文采和文学趣味的一篇。本文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人物形象鲜明,文章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了墨子的机智多谋、无所畏惧、镇定自若,公输盘的顽固、阴险、狡诈以及楚王的虚荣、狡猾;有的说语言生动,运用了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有的说文章能抓住矛盾,步步深入,记叙了攻宋、反攻宋这个矛盾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这样日积月累,学生对文章的赏析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3.引导学生拓展探究

在实施课改的今天,为了适应《语文课标标准》要求,教师不得不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能力。这样,课外固然要鼓励学生多看各类健康的书籍,课内也应重视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增广学生的知识面,扩大阅读量,激发对问题的探究思考。

如学习朱自清的《春》,学生被《春》里的优美语言和作者饱含激情、乐观向上的感情感染了,教师就可以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拓展探究:“古今中外描摹春天的诗文很多,它们都表达了作者特定的感情。同学们能举例说明吗?”经过合作探究,学生有了许多种答案: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作者以声写春,描写了春光、春风、春雨,表达了诗人对春光的喜爱之情。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静写春天。杜甫的“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描写春天阳光照射下美丽如画的江山。朱熹的“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描写春游踏青的乐趣。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作者以色彩写春天。

这些诗文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容量增加,同时也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到,春天历来是人们歌咏赞美的对象,春天在人们心中是值得永远向往、盼望的季节,爱春之情油然而生。当然,也可以引导学生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一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感情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引申、联想和推测,提炼出某些新的独到的见解。要鼓励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充分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进行由此及彼的创造性思考,这样建构起自己的理解才是最具创造性价值的。

上一篇:有效开展课外阅读的几种策略 下一篇:让作文回归写作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