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选修模块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

时间:2022-10-02 04:10:44

例谈选修模块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有很多亮点,其中之一就是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了五大系列选修模块供学生修习,以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从而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由于种种原因,现阶段我们还很难全面实现学生的自由选课。面对五个系列的十几个选修模块,教师应该怎样来选择教学模块或教学内容呢?在选修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如何有效整合语文选修模块教学内容进而努力提升选修课的教学效益呢?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不揣浅陋,拟就选修模块教学内容的科学处理与有效整合加以粗浅分析,以抛砖引玉,并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整体设计选修教学模块的基本立足点

1.体现选修模块的显性特征

语文选修课程的五个系列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两个系列是文学作品的理解与鉴赏系列,意在提升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两个系列意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前者属于实用类文本的学习,后者更加突显语文的实践性、应用性;“文化论著研读”则侧熏通过研读中外文化名著,意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探究能力。各个系列涉及的文体不同,课程目标与要求也各有差异,因此,教师在选修课的教学实施中首先要根据选修模块的显性特征,保证开设好那些在学生语文基本素养中处于较为核心地位的模块,并在选择中注意文本体类与功能的适当平衡。同时,教师要牢同树立文体意识,切实体现选修模块的显性特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强调:“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指导应该有所侧重。”“有的重在实际操作,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有的重在发挥想象和联想,注重情感和审美的体验;有的重在思辨和推理,强调理性和严谨。”不同文类(实用类、文学类、论述类)和不同文体的课文,特点不同,教学的切人点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存在差别,不能不分文体,统一施教。

比如,教学文学类文本应在引导学生整体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多关注阅读的开放性、个体体验的独特性;教学实用类文本主要应引导学生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多关注对信息、事实、观点等的准确理解和概括,毕竟分析综合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核心内容。当然,对不同文体阅读鉴赏方法和文体基本特性的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语文教学要力求在引导学生“读得懂”这一篇的同时,努力达到“懂得读”这一类。

2.与必修模块有效衔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强调,“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因此选修课教学应有意识地随时联系必修课所学内容。必修课的学习应该为选修课做铺垫、打基础,学生在必修课上所积累的知识,所习得的方法、能力,所养成的学习习惯等应该有效迁移并延展至选修课中来,并得到更好的发挥、发展。换言之,高中语文选修课既然是必修课的延伸与拓展,它的教学中就应该蕴含着运用、内化、深化、拓展必修课知识与技能的成分。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好选修课教学的切人点和落脚点,尤其是选修与必修内容和目标上的衔接点。

比如,《语言文字应用》模块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注重在生活和跨学科的学习中学语文、用语文,为了凸显这一模块的特色,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与必修模块中的“梳理探究”专题结合起来。人教版语文必修1至必修5“梳理探究”设计的专题有: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修辞无处不在、交际中的语言应用、有趣的语言翻译等。这些“梳理探究”专题与《语言文字应用》中神奇的汉字、词语万花筒、言之有“理”、语言的艺术等内容整合在一起教学,就可以让学生在语言应用中培养“语感”并习得“语理”,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3.尊重学情

选修模块教学中,更应突出个性化,教学内容的确定不能仅以教师一个人的设定作为目标,要顾及学生的差异和个性化特征,即尊重学生的学情。在同一选修模块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准许学生在学习探究的领域、角度有所侧重,尽量使其各取所需,同时也要使其各尽所能。特别是在当前还没有真正完全根据学生的兴趣与个好实现走班选课的情况下,更应凸显选修课的“选”字。这样才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有新的发展。为此,教师应设计不同层次的主问题,安排不同要求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选修课的学习中有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的个性选择。

如《小说欣赏》模块的教学,有的学生愿意研究小说的“叙述”“场景”,有的学生偏爱探究小说的“主题”“人物”,有的学生倾向欣赏小说的“情节”“结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可供选择的教学内容,这是学习内容、学习日标的多样选择。学生学习实现了个性化、多样化,学习主动性也就提高了。

二、有效整合选修模块教学内容的基本途径

1.打破模块的界限,对教材进行有机整合

新课程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倡导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必须积极主动地面对教材,在语文学习目标的导引下,结合学生的学情,打破选修模块之间(甚至是与必修模块)的界限,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和改造,从而充分展示教师的教学个性,提高选修课的教学效益。具体讲,教师对教材的整合有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必修与选修模块之间的整合。

如前文所述,必修与选修虽然层次不一样,但两者密切关联。必修中的小说、戏剧单元可与选修系列小说与戏剧相衔接;必修中的自然科学论文、社会科学论文、文艺学论文单元可与选修系列文化论著研读相衔接;必修中的“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可与选修系列“语言文字应用”相衔接。同时,由于选修课程专题性较强,因此可以从整体着眼,选出每个单元的经典篇章,精心指导,重点突破,进一步强化学生在必修课程中所学习的知识与方法,其余内容留做一般性阅读或者拓展阅读,由学生带着已学会的方法自己去鉴赏和评价。比如,我们在讲《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时,打破了必修课和选修课中诗词的界限,重新整合,将其视为一个整体,按题材分成咏史怀古诗歌、边塞诗歌、田园诗歌等类别,每一类别选取一首或几首经典诗歌,在精讲的同时,引导学生探究此类诗歌的特点和鉴赏的一般方法,其余诗篇南学生自主学习完成。

第二,选修模块之间的整合。

各选修模块之间也不是完全互相独立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把一些模块融合在一起。比如把苏教版的《唐诗宋词选读》与《选读》放在一起,正好可以利用《人间词话》中的观点,如“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造境”与“写境”,“诗人之境界”与“常人之境界”,以及情与景、隔与不隔、自然与雕琢、雅与俗、人与出等,帮助欣赏诗歌,同时提高运用理论观点鉴赏评价作品的能力。这也就避免了重复低效的问题。

第三,国家选修课程(即选修I)与学校课程(选修Ⅱ)之间的整合。

本次课程改革要求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要求学校积极开发、开设富有学校特色的学校课程,以作为国家课程的补充。于是一些语文教师结合自己的爱好和特长,积极利用并整合国家选修课程资源,开发出具有学校特色的学校课程。比如在余光中先生对李白的评价(“酒人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启示下,我们选取李白诗歌中两个极具代表意义的典型意象“酒”与“月”,开设了“李白诗歌的酒与月意象研究”选修课程。将初中教材中李白的诗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峨眉山月歌》《月下独酌》,高中必修教材中的《蜀道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等诗文,以及李白的其他诗歌如《关山月》《把酒问月》《短歌行》《长歌行》《江上吟》等名篇整合在一起来分析、鉴赏,让学生审视“酒”与“月”在李白诗歌中所承载的思想内涵。

2.精心选取模块教学关键点,分类进行重点突破

这里所谓的“重点突破”有以下几方面的意思。

首先,在整个选修系列模块中,要选择那些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起关键作用的模块熏点加以突破。比如《文章写作与修改》模块,我们在选修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就将本模块目前只是一个学段的教学内容拉长为一学年,目的是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据了解,很多地方都采取了这样的做法)。为此,还适当将必修教材中的作文教学资源改造后充实进来。这样的写作资源整合主要有两种,一是有机整合必修教材中“阅读鉴赏”部分课后“研讨与练习”中所设计的几十次笔记作文写作练习,比如必修4《拿来主义》课后“研讨与练习”四:“联系实际,全班或分组讨论:近百年来我们从外国‘拿来’了什么?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拿来’?然后写成一篇短文。”二是有机整合必修教材中“梳理探究”部分所设计的几十次研究性作文写作练习,比如必修4“梳理探究”中的“影视文化”部分,设计了这样的研究性写作:“电视剧中‘清官戏’已经流行很长一段时间了,请你谈谈对‘清官戏热播’这一现象的看法。”针对有些中学生喜欢写诗填词,喜欢小说、戏剧创作,我们还在《文章写作与修改》模块教学中增加了尝试文学创作的内容,突破了传统的“三大文体”的局限,适度引导学生朝着文学创作的道路迈进一步。

其次,在教学某一选修模块时,要重点突破核心经典篇目,也就是王荣生所说的“定篇”。比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对于白居易的《长恨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将进酒》、苏洵的《六国论》等核心篇目,就应该重锤敲打,熏点教学。因为这些经典作品在各个单元起着赏析示例和探寻学法的重要作用,教师要精心引导学生诵读、品析,把握古代诗歌散文的鉴赏方法――是为“点”上的精读。其他文本是单元中起着迁移学法的辅文本,学生获得方法后,可以任选,自主诵读,自主评点,自主鉴赏,最后在全班交流、展示学习所得――是为“面”上的略读。

最后,重点突破单元的核心教学目标。比如《外国小说欣赏》模块,每个单元都设定了一个“话题”,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点落实单元话题即重点突破单元的核心教学日标。比如,教学《半张纸》时由于这篇小说被选编在“结构”话题单元里,所以本课的核心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掌握小说结构的相关知识,学习从小说结构角度欣赏小说艺术,把握小说结构的重要性。这就要求学生通读全文后,首先从文中找出两三句可以概括小说情节的中心句;然后根据中心句理出这篇小说的结构框架,即“半张纸”一“一段人生事迹”//“两分钟”一“人生中的两年”,并尝试用一个词语概括结构的特点(学生用“浓缩”“概括”“意识流”等);最后结合单元的“思考与实践”,重点探究下面的问题:“《半张纸》所记述的故事持续了多长时间?这种安排有什么意义?”学生要再次沉浸到文本中,不断涵泳,不断思考,在此基础上,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学生应该能体会出这种结构的“好处”:给小说留下足够想象的空间(内容更有张力),使小说情节成为人生过程的隐喻(人生就是酸甜苦辣的过程),使主题更为集中、深刻(人生的幸福就是让主人公尝到生活的全部赐予),等等。这样,学生通过《半张纸》的学习,学会了如何从结构的角度欣赏小说,从而在教学中很好地达成了单元的核心教学目标。

3.连缀成线,加强专题教学

所谓专题式教学,是指围绕一个专门研究或讨论的专题实施教学。这样的“专题”,不是简单的知识点或能力点,也不是学习中遇到的一般问题,而是从教材中提炼出来的、具有研究或探讨价值、可以统领全部教学的“专题”。这样的“专题”应当是教学的切入点,是各种语文能力的整合点,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点。实施专题式教学的一个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课程内实现选修。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已有能力,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选修模块进行教学内容整合。整合的途径主要是选择一个能统领课堂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切人点或一条线索,对教材提供的内容进行重新组织。比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模块分别从探究诗歌的内容与主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品味诗歌的意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把握诗歌的声韵(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三方面来组织学习单元,但在教学中可以打破这一框架,依据如何表达“相思”主题这一线索,选取第一单元屈原的《湘夫人》与李清照的《一剪梅》、第二单元韦庄的《菩萨蛮》与纳兰性德的《长相思》、第三单元李煜的《虞美人》来分析鉴赏,比较这些诗词的主题、表达手法、营造的意境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适当拓展、补充课外表达相思主题的诗词,进一步丰富学习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同样,可以将相同题材的诗歌如送别诗、贬谪诗、怀古诗、咏物诗等做专题式的整合教学。也可以将相同诗歌体裁的作品进行整合教学,比如将杜甫的多首律诗组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对律诗的诗学特点、鉴赏方法做小结。还可以对诗坛、词坛大家即李白、杜甫、苏轼和辛弃疾等进行专题教学,选取他们不同风格的作品,进行鉴赏品读,让学生明确这些大家在形成主流风格的同时,往往兼有多种风格,不能一看到苏轼的词作,就界定为豪放,其婉约、清丽的词风也是颇有佳作的。

需要说明的是,选修课程必修化(没有实现学生按需依趣选择课程)、选修教学必修化(选修教学与必修教学同质化)是本次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选修教学如何有效整合选修模块之间的内容以及选修与必修之间的内容,如何“化个为类”、点面结合地处理好单篇和单元、共性和个性、自修和讲读、精读和略读等关系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不过,在选修模块教材的科学处理与有效整合的过程中,一定要合理把握好选修课教学的深度与宽度,高中语文选修课毕竟还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选修课,下万不能盲目加深、拓宽。

上一篇:谈真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 下一篇:“水月之喻”与“物不迁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