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带声与声情并茂

时间:2022-10-02 03:49:21

被世人尊为“乐圣”的贝多芬曾经说过,“音乐是精神生活与感官生活的调解者”。音乐之所以神奇是因为它能引起人们或悲喜或激昂或平静的情感,并牵引人们与之达到心灵的共鸣。作为一个听者,每每遇到这样久违的时刻,会让人“痛彻心肺”的感动,会让人倍加珍惜,甚而会让人生出几分欣喜,欣喜知遇的难得。自古知音难觅,而此时却“千载难逢”了。欣赏一首歌如能达到“动心”的境界,真可谓是幸运的感觉,这让我不由得探寻演唱者何以不露痕迹地感染着听众,使其心甘情愿地循着他的音韵乐迹,心灵与之达到如此和谐的共振。作为歌手,我想那该是我们最终要追求的“声情并茂、心声合一”的完美境界吧。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呢?

在寻找答案之前,先看两个简单的事例:在为次歌唱选秀大赛担任评委时,我遇到过两个选手,一个是未经过专业训练的,但他的先天条件非常好,无论乐感、声线还是情感的融入都相当不错,但是在高音的表现上由于过于激动有音准偏高的失误,另一个是某艺术学院声乐专业的在校学生,音乐素养高,对作品掌握熟练,表达完整流畅,但听后让人有平淡无奇之感。两人选择演唱同一首曲目,最终结果如何?相信很多人猜到了,前者以“情”的优势打动了更多听众和评委的心,因为她动了情,所以大家也动了情。记得多年前,我去演出时,曾听过当地一位藏族姑娘唱的一首关于妈妈的民谣。藏语我不懂,但是我流泪了,因为他将那种对母亲深深的眷恋和感激之情充盈在了每一个音符、休止符的细小空间,情在则一切在。“情”于演唱的重要,小小案例可见一斑。

我们在欣赏歌手演唱的时候,情感被牵动的瞬间是无暇顾及音色、音准、节奏的微小瑕疵的,因而这一刻“情”是决定演唱成败的关键。那么声情并茂中的“情”与“声”应作何解呢,首先什么是听者感受到的“情”?由于音乐是一种非语义性和非造型性的艺术,首先听众具有不同程度地把握音乐信息的能力,演唱者在对音乐作品的处理中将个人的思想情绪体验通过艺术手段融入歌唱再传递给听众,并使听众产生各种各样的生理反应和心理活动的一个过程。这里的“情”不仅仅是“情绪情感”的意思,还是一个动态过程,一个将音乐作品进行二度创作之后的深化、提升、转化的过程,它属于无形的审美体验范畴。而“声”这个字涵盖了综合的演唱因素,如演唱的技能技巧、对专业音乐知识的掌握程度、文化艺术底蕴、思想道德修养以及热情大胆的创新精神,包容开放的音乐观等等。

演唱与欣赏实际上是歌手与听众间情感的互动,是情借助了声音的载体游走于主体歌手与客体听众之间。演唱者作为主体对作品以其独特的理解产生个性化的情感,并深化成一种相对稳定的情绪记忆模式,然后以“声”的表达(如音色、音域、呼吸、节奏、技巧等等)重组、提升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转化成一种客体(听众)用耳朵可以捕捉到的感官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每一环节都是紧密联系,互相依存的。乐音的传递犹如一粒落入水中的石子,我们首先听到的是“扑通”的声响,接着一圈圈晕开的涟漪就好比被波及扩散的“情”,使人生出无限遐思与共鸣,声音过处最激发人想象并留存记忆中的,恰恰就是这些温柔而奇妙的层层涟漪,那便是我们被歌唱者所牵动的心绪感受,是以情带声的延续,情之魅力所在。因而,当我们欣赏歌曲时,情感虽不是最先被我们感宦所接纳的,却是最不会被忽略和忘记的。动情演唱的歌手将自己内在深刻的感怀注入听众的心,甚至会烙上听者所处的当下环境、经历、年代的印记,随着时间流逝这种感受会在每每听到同一歌手的同样演绎时被再次唤醒,翻涌的思潮一泻千里。如此说来,一个职业歌手的现场演唱,不仅仅是职业道德的要求和对观众的尊重,更是对自己、对艺术的尊重。

对职业歌手而言,做到声情并茂首先要了解的是情与声的辩证关系:

一、情与声是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关系。情是灵魂,声乃血肉。一次有声无情的演唱如同行尸走肉,听者有味如嚼蜡之感,有情无声更谈不上是真正的演唱。因而声是主体、基础。情是重心、归属,二者缺一不可。

二、声与情互为前提,互为结果。没有良好的声的基础,情便无法被很好地调动表现出来,更无法再利用“声”这个载体顺利地传播出去,情不够,声则苍白无力。情取之于声,用之于声。

达到声情并茂的境界,情固然重要却是要通过声去实现的,也就是说,声决定着情的产生,让我们再来看一看声的几大要素:

一、具有良好的先天歌唱条件和后天扎实的声乐基本功以及对专业知识的熟悉和掌握是演唱的根基,也是游刃有余地传递作品内涵的关键。作为一个声乐演员需要系统掌握气息与发声的基础,找到具有各自特色的演唱方式、技能技巧。

歌唱的探索是一条永无止境的路,在这条路上,我们对自己的了解永远都是未知而新鲜的,我们的演唱潜质也是无限的,要多唱多思多听,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练习的分量不言自明。音乐专业的学习内容包括了乐理知识、器乐演奏、作曲学、和声学、音乐史等一这些都将为我们深层次把握作品平添许多动力与自信,辅助提升演唱水准。对于演唱这棵大树而言,声乐基本功和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如同盘亘错结、发达有力的根系。音乐大师贝多芬,将其精湛的艺术功底、天才的诗学思想、深邃的人生哲理融入他所创作的一系列不朽的浪漫主义交响曲中,那些焕发着独特气质的音乐巨作不仅是人类艺术史上永恒的经典,贝多芬的成就更是我们每一位音乐人心中永恒的典范。

二、广泛的文化艺术修养与高尚的心灵是歌唱事业的原动力。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涉猎各类文化领域是我们确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前提。一个思想高尚内涵丰富的人对作品的诠释绝不会是肤浅的。置身于怎样的环境汲取什么样的养份决定了演唱者情的质感。真正的艺术家会把“德艺双馨”作为一生的追求,有道是做艺先做人。“德”是无形的,如同大树吸收的水、氧、矿物质等多元化的营养,是生命力的依赖。“德”非日之功,人生数十年,我们每天都在忙忙碌碌,其实是在无形中修德为德,做一个怎样的人,建立怎样的道德观、价值观决定了人生艺术道路的方向。道德是抽象的,却可以在具体的行为中让大家清楚地看到人的本质。艺术是无形的,声音也是无形的,“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箴言告诉我们日久见人心,观其言而察其行,听众的心自然会自歌声中深切体察到歌手的内在,说来玄妙。“德”对歌手乃至对每一个人而言都是首位的。做一个善良、有爱心、有涵养、品德高尚的人,是成为一个优秀歌唱家必备的条件。

三、感性的释放、热情大胆的创新精神与包容开放的音乐观给演唱者开发潜能提供了无限可能性。

1 感性的释放与宣泄。感性对于声乐演员来说是永远值得推崇的。善感的心赋予演唱灵动与鲜活。敏感、多愁善感、情绪化对于一个歌手而言并非不是件好事,职业的 性质决定了我们在音乐中保持冷静、理智隐忍是愚蠢的。多年前,我曾听过世界著名盲人歌唱家波切利的现场演唱,从他轻轻吟唱出第一个音符的瞬间,一种特有的感性气息便包围了在场所有的听众,仿佛歌者与听者的灵魂浑然一体了,那充溢着无限灵性的歌声震撼了我的心。有人说盲人失去的是一双眼睛却由此得到了四只耳朵和一颗极其敏锐善感的心,我想波切利得到的远不止这些,唯有真正拥有豁达聪慧心性的人才有可能将首歌演绎得如此奇妙,如同爱之天使降临人间,征服了每一位听众。再比如,录制声乐作品时,我们常会按照惯性练习的处理方式,稳妥规范的呈现声乐作品,虽无大错,却无新意,反倒是休息时随心所欲的哼唱更能闪现出一些特别的灵感,如果这时抓住它再进行录制,效果可能会好得多,这些都是感性带给我们的礼物。说到此,有一点是我在录音中一直坚持的:宁可选择情绪投入时歌唱状态下的大段人声(哪怕会略有瑕疵),也不选择依赖剪辑师的娴熟技术进行碎剪的所谓完美的作品,此时的完美即不完美。

2 有人说只要你愿意,灵感无处不在,话有些夸张但不无道理,每一个好歌手都能够很好地驾驭自己的情绪,做到收放自如,随时随地以一颗热情的心捕捉那些灵光闪现的瞬间并加以强化放大,因为大胆的创新尝试常常会带给我们非同凡响的惊喜。

3 音乐无疆界。纵观音乐艺术史的发展脉络,如今,各艺术流派精彩纷呈、百家争鸣。以流行音乐为例,近年来大量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在世界音乐历史的长河中正如沧海一粟,不可否认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已由稚嫩逐渐走向成熟,它变得比从前更加包容开放,在历经了排斥、懵懂、盲目追随、自我反思之后,越来越多的中国本土流行作品成功融入了民间、戏曲、古典等中国特色的音乐元素。作为中国的流行音乐人,我们关注如何才能使中国的流行音乐走向世界,更需要首先弄清楚什么才是中国本土音乐的特质。如果不了解古今中外音乐史,不听大量经典优秀作品,不了解艺术的发展趋势,不分析我们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单凭借雄心壮志的空洞口号,闭门造车的“钻研”精神,一味地复制抄袭,陶醉于一时的虚假繁荣甚至一味地追求商业目的,想就这样走上国际音乐艺术舞台,可以说很难,抛开音乐人的创作不说,就歌手而言,歌手不是演唱的机器,如不了解音乐的发展轨迹、当今国际乐坛的发展动向又怎么能准确地找到自己目前的方向和任务,又何谈唱出具有当代特质且经的起时间推敲的经典流行作品。中国流行音乐需要自己的特色,取人之所长补己之短,我们知道,只有自己的才可能是世界的。我们每一个职业歌手都肩负着传播音乐引导大众的责任,任何时候都需要警醒自己以“专业”二字为重,而这两个字包含了太多的内涵与厚度。

如同音乐的四大功能认识、教育、审美和实用功能(如治疗与传播),歌唱亦如此。美妙有质感的歌声必将对人们的情绪、理智、思想意识发生深远的影响,从而渗透到人们日常的行为方式中,进而有形无形地影响到社会。

说到底,歌唱是情感的艺术,声情并茂永远是我们每位演唱者要求自己达到的最根本的演唱高度,就像是每天追赶太阳的孩子,我们一刻不停地奔跑,寻求着对自己的超越。在每一位歌唱者眼里,音乐的海洋总是那么神秘莫测,充满着奇异与冒险,正因如此,我们永远都不会停止对她的探究和迷恋。

上一篇:罗中旭:坚持独立创作的快时代“慢”歌手 下一篇:吴佩慈――关于那些无所顾忌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