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学困生”的转化

时间:2022-10-02 03:42:33

摘要:面对习作“学困生”,教师读懂他们,关爱他们,注重因材施教,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精心指导学生练习,并对习作中的亮点特别欣赏,大加赞扬,习作“学困生”一定能转化为一个个“小作家”。

关键词:习作“学困生” 转化 教师职业素养精心指导 欣赏

习作“学困生”把作文看作“老大难”,他们怕写作文,没有写作的欲望和激情, 面对作文题目,头脑空空,无从下笔,即使写出了文章,也是杂乱无章。他们体验不到写作的成就感,没有什么兴趣,不能从作文中感受到幸福和快乐,对写作产生抵触情绪,潜滋暗长出不想写的念头,这样会越滑越远。为了激起习作“学困生”的写作欲望,产生写作兴趣,应该如何给他们写作的动力,做好转化工作呢?

一、努力提高职业素养

教师面对“优等生”“学困生”,都应一视同仁,平等地对待。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不能因为习作好就偏袒,更不能因为习作差就歧视,甚至是放野马,不闻不问。每一位学生都有多方面的无穷的潜力。习作“学困生”这样孱弱的小苗,要想让他们茁壮成长,更应投入比“优等生”更多的时间、精力、心血,用爱心、耐心时时刻刻地精心地栽培,给他们提供多方面的营养,使他们精神饱满,健康成长。

课上课下,教师一定要仔仔细细、认认真真观察“学困生”的动态,判断他们的举动和情绪变化,做到真正了解学生,读懂学生,调控好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发掘他们无穷的潜力。“学困生”正值青春期,可塑性极强,性格叛逆,好冲动,在教学时,不能有一点马虎,任何一点做得不到位,都有可能给他们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不断完善自我,勤奋学习,更好地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二、精心指导“学困生”写作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练习写作,在师生共同吃透教材的前提下,教师引导他们对课文进行仿写、改写、扩写、续写、缩写等。这些练习写作的方法看似老生常谈,其实是教师给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之间铺路搭桥,降低了写作难度,使读写有机结合,既省时,又省事。如八年级上册《阿长与〈山海经〉》一文的第24段是这样写的:“哥儿,有画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在这里,作者不写《山海经》是怎么买来的,给读者留下一个广阔的想象的空间。我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合乎情理地把目不识丁的阿长跑了多少路,打听了多少书店书摊,操了多少心,才买来《山海经》的过程写具体,在这样的指导下学生进行扩写,他们就有话可写了。这是“学困生”学习写作的最佳途径,确实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合教材练习写作,也能使学生比较顺利地从书本过渡到生活。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观”和“察”大自然无与伦比的美丽和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的内容,这是取之不尽的宝贵的写作资源。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宝贵的写作素材在不经意间丢失了,教师应鼓励学生用手机拍下和录下精彩画面和感人瞬间,每隔一个星期,师生共享拍到的画面和录到的情景。接着,教师及时抓住契机,让学生动笔描绘精彩画面或表达感人的场景,学生感受到这样作文的其乐无穷,激发了他们写作的兴趣,写作有了积极性,写作水平就能慢慢提高。

三、要用欣赏的眼光讲评作文

习作“学困生”的作文不是优秀作文,更不是文学作品,他们的作文不是文采飞扬的,也不是特别吸引人的眼球。但这些作文是学生用心写的,精心创作的,他们能写出点亮点实属不易。教师对这样的作文不要不屑一顾,认为一无是处,一定要用欣赏的眼光,站在学生的高度上,客观地赏析他们的习作。精挑细选习作中出彩的字、词、句、段、篇,连用得精准的一个标点符号也不放过。对文中精彩的地方大加赞赏,大力表扬,让学生享受到写作的快乐,提高他们写作的积极性。如欣赏“楼后菜园里,各种蔬菜秀色可餐:紫溜溜的茄子,红彤彤的柿子,绿莹莹的豆角。大冬瓜像一个个胖娃娃躺在瓜秧妈妈的怀抱中,摸上去凉丝丝的。蜜蜂一边唱歌一边采蜜……”我有些夸张地赞扬这短短几十个字的描写,“紫溜溜”“红彤彤”“绿莹莹”用词生动、形象,有静态描写,有动态描写,有颜色描写,有声音描写,有贴切的比喻。通过这样的讲评,学生明白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点,并且从多角度描写更生动形象,让他们牢牢掌握了写作知识,提高了写作的技能,有了成就感,树立了写作的信心,培养了写作兴趣。用欣赏的眼光讲评作文,不吝啬表扬,非常有利于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总之,只要教师读懂学生,关爱他们,注重因材施教,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精心指导学生练习,并对习作中的亮点特别欣赏,大加赞扬,习作“学困生”一定能转化为一个个“小作家”。

(作者简介:郑礼兰,女,山东省微山县马坡镇第一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上一篇:浅谈美声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 下一篇:凯特·肖邦《一小时的故事》中的反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