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高职学生创业风险意识现状的调查研究

时间:2022-10-02 01:34:36

广西高职学生创业风险意识现状的调查研究

摘要:创业风险意识是创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研广西南宁市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风险意识现状,探索提高大学生创业风险意识,开展有效创业风险意识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高职 创业 风险意识 调查研究

1.创业意识和创业风险意识

创业意识(或意愿)是人们从事创业活动的强大内在驱动力,引导和支配人们对创业实践的态度和行为。创业风险意识是创业者对创业前及创业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类风险的感受。创业风险意识是创业意识的一部分,而且是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对创业活动复杂性、艰巨性和不确定性的认知和态度,能够促使创业者在创业初期准确判断风险,在创业中期沉着冷静处理风险,以及创业后期有效预防风险(徐宪红,2013)。

全球创业观察(GEM)将创业者动机分为生存性动机和机会性动机,前者是创业者出于个人原因受经济利益的吸引而创业,即靠创业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谋求出路;后者则是创业者把创业作为其职业生涯的一种选择,看到有比目前学习、工作更好的创业机会而选择创业(金浏河,2014)。我国大部分的高校毕业生选择创业主要还是出于生存的需要。根据笔者对广西高校毕业生的小范围访谈,有近80%学生表示曾经有过创业意愿,这其中绝大部分人在临近毕业时却在工作和自主创业之间选择了工作。创业意愿与实际行为为什么会如此大的差距?因为大多数学生潜在的创业意愿本就是为了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一旦有了工作机会,出于求稳求保障心理(自主创业可能会面临诸如资金、人脉等很多不确定的风险,一旦创业失败不但养不活自己还可能拖累家人),他们都选择先就业。所以,对创业风险片面、负面的认识是阻碍大学生将创业意愿转化实践行为的心理动因。

2.广西高职学生创业风险意识调查分析

2.1 调查设计

笔者针对广西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创业风险意识的问卷调查,将有创业意愿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围绕创业风险发生的阶段,创业风险的类型,对预期风险的心理变化,接受创业风险知识的途径等几个方面来考察样本对象是否具备基本的创业风险意识,能否识别这些风险,主要靠什么方式或途径来获取创业风险知识以及高校的创业教育对学生创业风险意识的指导是否到位等。调查总共发放半结构式问卷100份,样本来自广西南宁市的5所高职院校,回收有效问卷数87份,剔除回答选项高度一致、明显敷衍作答的,有效统计问卷共计83份。其中男生52人,占62.7%,女生31人,占37.3%;一年级占32人,占38.6%,二年级占40人,占48.2%,三年级11人,占13.3%(高职教育实施三年制,三年级学生大多离校顶岗实习比较难以接触,导致样本量较少,给调查结论带来一定的影响)。

2.2 部分调查结果及分析

关于风险发生阶段的认识。针对问题“创业风险是指不利于创业活动的威胁因素,请问你认为创业风险通常在什么时候出现?”,根据年级维度进行统计(结果见图1),可见不同年级大学生对创业风险产生的阶段认识有一些差异,比如一年级学生都会下意识回答“创业项目执行过程中”(78.1%),在项目开始前应该是不存在什么风险的,而二年级和三级的学生有一半左右均认识到创业风险是在创业意识形成,创业活动一开始就已经客观存在了。事实确实如此,创业风险不仅包括创业前期风险(潜在的创业阶段),也包括创业转化风险,即创业意愿转化为实践行为时、创业实践转化为企业经营实践时所发生的主观、客观的不利影响因素。

关于常见风险类型的认识。大学生创业通常会面临的风险有资金风险、项目风险、技能风险、经验风险、心理风险等(杜阳、郑丹瑜、刘桂荣,2012);如果结合前面对风险发生阶段的思考,项目风险、心理风险在创业项目执行前是必然会发生的,只是不同创业者感受程度有所差别。而随着项目的推进,资金、技能、经验、管理等等风险都有可能发生。在笔者的调查问卷中,将创业风险类型设定为适应性、市场竞争、社会资源(人脉)、融资、知识储备、经验技能、团队管理7种,要求被试者按照自己对该风险含义的了解程度进行作答,1是非常清楚,4是不清楚,或完全不懂,没听过,统计结果见表1。

数据显示,60%以上的大学生能够理解并表述出融资风险(虽然对创业资金来源途径不完全熟悉)、知识储备、经验技能风险的含义,一半左右的学生了解市场竞争、社会资源两种风险,但并不能准确地表述这两种风险的含义,尤其是对社会资源(人脉)风险有着片面的理解。仅少部分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清楚心理适应性风险和团队管理风险的存在和含义。考虑不同年级学生在创业风险类型认识方面的差异,可以发现大学生对创业风险的认知与是否接受过创业教育以及个人经历有关联。

关于在校大学生创业风险意识的变化趋势。对大学生预期创业风险的心理变化的调查结果显示有三个方面(见图2)。

首先,创业意识折线(反映一年级到三年级创业意愿的强度及变化趋势)反映出在广西高职院校中二年级创业意愿最高,三年级最低(不考虑抽样误差对数据的调整)。一年级学生由于对创业知识缺乏,不了解创业的过程、或者没有项目,自信心不够,创业意愿不高。二年级学生创业积极性较高,这个阶段的学生已在大学中形成了个人的社会关系群体,能寻找到共同志愿的团队,自信心大大增强;具备基本的创业知识,开始摸索创业项目;对创业成功的渴望和自豪也使很多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明显。三年级学生的创业意愿曲线出现了大幅度转折,向下低走,找到工作放弃创业。不考虑抽样误差对结果的调整,可以得出结论在广西高职院校中以二年级学生的创业意识最强烈,三年级最低。

其次,创业风险意识折线(反映一年级到三年级对创业活动中的各类风险总的心理感受强度及变化趋势)反映出随着年级的提升学生们的创业风险意识持续上升。一年级学生由于认识上的不足,对创业风险总体感受不强烈,三年级学生创业风险意识较高。高职学生因为学制短对就业压力的感受比本科院校的学生更强烈,这使得高职院校学生会寻求更早就业或创业,因而创业风险意识较为突出。

最后,创业风险意识对创业意识存在影响。在两条折线交叉点的右边,创业风险意识对创业意愿起到正向的激发作用,提高创业风险意识可以增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积极性。交叉点的左边,创业风险意识没有下降,但创业意愿则大幅下降,前面已经阐释过三年级学生创业意愿下滑的主要原因,不排除创业风险意识也是创业意愿下降的一个心理缘由。

在调查中还设计了“大学生接受创业风险知识的途径”这个问题,调查结果(见图3,数据统计时已将未通过任何途径接受过创业风险知识的样本删除)显示自身的体验和他人的经验传输是大学生获得创业风险知识的主要两种途径。本校的创业课程并没有为大学生提供足够的创业知识,反而网络上的创业课程受到一部分学生欢迎,创业课程的设计不足和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应该是引发这一现象的原因。

3.开展大学生创业风险意识教育的几点建议

3.1,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年级大学生对创业风险认识的阶段性特征,来设计高职教育中的创业教育课程

与很多学校在学生进入就业择业期前开展创业教育的做法相比,调查的结果告诉我们,就业前期的学生面临复杂的局面,对创业风险过多担忧使得创业行动滞涩或创业意识游移不定,创业教育效果不理想。相反,对进入大学一年级的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由于他们创业的积极性相对较高,这个时候正是开展创业教育的好时机,因为兴趣所在才会更加认真学习、积极探讨。另一方面,大一学生对风险认知的模糊,迫切需要普及创业风险意识,可以避免他们一开始就受到毫无预计的严重打击,热情被浇灭而从此对创业望而却步。

再者,创业教育课程本身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比如一定会涉及心理、市场、财务、管理、项目等方面知识,为了培养大学生防范和应对创业前及过程中的这些危机的能力,先要为他们垫稳基石,通过开设心理学、人际沟通、市场营销、金融、财务管理、团队管理、项目管理等相关课程内容,增加学生们的创业知识储备。这不是一个学期就可以完成,需要设计逐步递进的教学计划,从高职的三年制学制来看,从一年级开始设置创业教育课程是很有必要的。

3.2 实践出真知,态度决定行动,创业教育更需实战

根据调查,大学生创业风险知识最多来源于参加各类实践活动所得的亲身体验,所以,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要扩展到课堂之外,通过鼓励和引导学生广泛地参与创业知识大赛、职业规划大赛、团队配合训练、野外生存训练等;不过模拟的风险环境远不如真实的风险环境来得令创业者刻骨铭心。因而,高职学校的创业教育课程团队可以在学校管理制度允许的情况下,指导学生在校内展开自主创业实践项目,比如提供场地、设施给学生进行商业经营,这一思路已经开始在很多学校落地实践。另外,创业教育课程团队更要加强与区域经济系统中的企业、科技园区、政府的创业园区合作,为本校大学生提供创业实践最有利的平台,好的项目马上可以进入社会领域,在更复杂的环境、更广大的市场中来验证和运作,提高大学生们的创业风险知识水平,磨练大学生们的实践技能。

上一篇:对施工企业收入确认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国有企业产权管理工作的关键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