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研究

时间:2022-10-02 01:27:15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研究

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日渐成为大学生学习交流的重要平台。网络因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对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实现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本文主要介绍了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表现形式和特点,以及其对于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网络社会 利他行为 德育教育

随着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作为人类以往从未体验过的一新的生存方式、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将给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重大的影响。而大学生群体作为网络时代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其网络使用行为文明与否、网络道德水准之高低引起了众多教育者和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网络社会

网络社会是一个争论不清的概念,从不同的学科角度来考察就有不同的涵义。本文认为网络社会是“现实存在的社会”而不是虚拟的。其原因是:(l)按照社会学传统和主流的“唯实论”立场,社会是真实的存在,网络社会自然也是真实的客观存在;(2)从哲学上看,“现实”意味着“自在”和“实在”,而网络社会也正是具备了这些性质。因 此,作为人与人交往结果的网络社会在本质上同于日常社会,它是日常社会的一部分,与日常社会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2.利他行为

“利他”一词由社会学家孔德首先提出,他用“利他”一词来说明一个人对他人的无私行为。关于利他行为,社会生物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都对其作了多方面的研究,并且给予了众多的定义。一般说来,对利他行为的定义有以下两种取向:(1)社会生物学家和社会学家一般强调利他行为的结果,即有利于他人而无利于行为者本身。(2)从动机方面阐述利他行为的观点认为,只有真正有利他动机的行为才可以称之为利他行为,即真正的利他主义者主要应该考虑他人从自己行为中分享到积极的结果;如果当事者意图从自己的善行中得到什么收获或其行为是对他人的一种回报,那这种行为就不是利他行为。不管是从行为的结果或从行为的动机来试图准确的界定利他行为的概念,都是为了将利他行为与一般的亲社会行为做出区分。大部分学者把这种无私地关心其他人的行为成为利他行为,并把它视为高级的亲社会行为。本研究所指的利他行为正是这种“高级的亲社会行为”,即指的是一种自觉自愿,且以他人的利益为出发点的行为。

二、有关网络利他行为的研究

虽然学界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分别对利他行为和网络行为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深入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在其各自的领域内对于二者的结合―网络利他行为的研究却是相当匾乏。就目前所收集到的资料来看,对网络利他行为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未形成系统整体的研究。

1.网络利他行为产生的原因

计算机的普及使得其逐渐成为新世纪的主导沟通模式。通过计算机网络,人们可以发展亲密的人际关系,可以传递关怀,可以与他人联系感情。因此,因特网作为一种信息传递、讯息扩散与人际互动的环境而言,其效果是十分显著的。由于网络提供了一个让讯息快速传散以及使用者高度自主性的环境,使得网络上的人际互动频繁,因此也产生了如讯息响应与转寄电子邮件等类似日常生活中“利社会行为”的“网络利社会行为”。

2. 网络利他行为的表现类型及特点

从网络利他的形式上来看。网络利他行为从动机考察有主动和被动两种形式,从行为主体考察主要有4种形式:专业救助网站、各类活跃的虚拟社区、基于网页和服务器的资料共享、公共聊天室和电子邮件中偶发的对于求助的回应。网络中大学生的利他行为主要有6类表现形式:提供技术服务、提供信息咨询、提供在线资源、提供精神支持、提供游戏支援、提供社会救助。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特点: (l)网络中大学生的利他行为及时、有效,(2)大学生网民具有异质性,(3)大学生在网络利他行为中具有知识优势,(4)网络中大学生的利他行为具有连续互动性,(5)网络中阻碍大学生利他行为发生的因素的影响力减弱,(6)大学生的网络利他行为所涉及到的帮助具有现实根基。

3.网络利他行为的实证研究

有关网络利他行为的实证研究相当少见,主要有集中在移情和网络利他关系以及对于网络利他行为发生因素等方面。这对于大学生的网络利他行为研究有一定的启示。并对如何促进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产生提供了一些建议。

4.网络利他行为的现实意义

对网络中大学生利他行为进行有计划的指引,不仅有利于当前网络健康文明氛围的营造、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和睦发展、个体心理的正常调适,也有利于社会工作者借助网络空间开辟一个新的阵地,对当前社会发展所导致的大学生中某些价值观、人生观上的取向偏差给予拨正,在大学生乃至整个社会中提倡积极向上的利他导向。

网络利他行为具有重要的德育价值,高校德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利他行为来促进德育目标的实现。网络环境为网络亲社会行为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特殊条件,因此人们在网络环境下会比在现实情形下更多地表现出利他行为,具体原因为:(l)网络环境的虚拟性使自我暴露程度更高,有利于自我概念的扩展;(2)网络环境的虚拟性更有利于美化帮助对象,形成对帮助对象的积极评价;(3)网络环境的超时空性使助人者有更多的机会来行使他的善举,同时获得更多肯定,强化其利他行为;(4)网络环境的超时空性使助人者从众心理减弱,更主动承担助人责任。同时,网络利他行为所表现出的社会效用对优化网络道德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有助于形成和维护网络中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还能减少和抨击网络中侵犯、欺诈等行为。

参考文献:

[1]彭庆红,樊富珉.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

[2]安晓璐.浅析虚拟社会中的利他行为.传媒观察,2005。

[3]王小璐,风笑天.网络中的青少年利他行为新探.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

[4]郭玉锦、王欢:《网络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上一篇:高职高专基础英语教学现状分析及教学改革之思... 下一篇:中美家庭教育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