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一颗感恩的种子

时间:2022-10-02 01:18:54

播一颗感恩的种子

中国人历来提倡以“孝”治天下,当“忠”与“孝”不能两全时,大爱之人往往舍“孝”而取“忠”,这是对家人、对社会、对国家最大的感恩。古人常常鼓励懵懂学童要从小树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志向,这其中就蕴含着对家人感恩,对社会感恩,对周遭世界感恩的理念。

感恩留言板

宝宝快五个月了,也慢慢会认得人脸了。平时遇上街坊邻里,便由我们代替宝宝向邻居问好,打招呼。

进出电梯,有人帮忙按电梯,就会对宝宝说:跟叔叔阿姨说谢谢!带宝宝出去玩,结束回家时,也要让宝宝跟一起玩的小朋友、爷爷奶奶说再见!其实说谢谢、问候的时候小家伙什么都还不懂呢,可已经被要求学会感激别人了!

在家里,奶奶抱了宝宝,我也会代替宝宝说:谢谢奶奶!呵呵,老公受我的影响,在我辛苦了一天之后,也会代替宝宝跟我说:谢谢妈妈!婆婆也会让宝宝跟我说:谢谢你妈妈!虽然,宝宝还太小,但是我们这种意识不能放松,就算现在,老公或者婆婆替宝宝跟我说:谢谢妈妈的时候,我心里都会很开心,虽然只是简单的一句感激的话,已经让听到的人心旷神怡了。

家人听到是如此,邻居朋友听到了也会更开心。所以,对宝宝的感恩教育,从现在就开始了!愿宝宝和大人一样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教育一个小宝宝从小要孝顺自己的父母,要爱自己的家人,进而对自己的宗族负责,能力强者参与国家的管理,也是从小处着眼,知情意行上一点点对少儿进行人文的熏陶。感恩的教育就是爱的教育,孝的教育就是让宝宝成人后懂得爱的回报。

台湾国学大师南怀瑾说过:人与动物之所以不同,就在于人懂得孝,也就是爱的回报。当父母家人照料宝宝20年,宝宝长大成人了,如果不懂得感激,那么这种养育一定是失败的。

感恩能力成长三部曲

常言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其意义也是告诉人们要知回报。感受和感激他人恩惠能力的成长,是个人维护自己的内心安宁感、提高自己的幸福充裕感必不可少的心理能力。具体说来,感恩能力的发展需要经历三步:

1 感受满足

要让宝宝形成感恩能力,首先要让宝宝获得感受的满足。新生儿在饥饿时从母亲那儿得到乳汁,获得了基本的生理上的安定和满足感,达到“生理的舒适状态”。当宝宝吃饱喝足,面带微笑地望着自己的爸爸妈妈时,他感受到了幸福和满足。他的生命受到了无微不至的呵护,他的微笑就是最初的感谢的表达。

2 恩惠认知

宝宝从出生以后,随着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会渐渐理解周围环境中事物的因果关系。当宝宝有了基本的自理能力后,爸爸妈妈鼓励宝宝在与年龄相宜的水平上,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通过宝宝自己的双手来满足自己的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还会进一步理解到人是生活在大自然之中,我们人类从自然中索取生活中所需要的一切,我们对自然也需要抱有崇敬和感激之情。

3 回报意向

3~4岁的孩子已经能够初步理解爸爸妈妈上班很勤劳,爸爸妈妈回家后很疲劳,能够搬张椅子请爸爸妈妈坐,让他们缓解疲劳,亲亲爸爸妈妈,让他们开心。这些理解和行为能力的成长,是与从小到大一点一滴的培养分不开的。从小让宝宝感受到满足,进而认识到是谁给予了他这样的生活,最后到让孩子懂得用行动和语言去回报。

感恩教育四妙法

人若常怀感恩之心,不仅能培养其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美德,而且能够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对其成人后走向社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势在必行。下面为爸爸妈妈们推荐四种行之有效的妙法:

示范 让孩子学会感恩,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爸爸和妈妈首先应该是懂得感恩的人,因为爸爸妈妈在日常生活中的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影响,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言传身教”。

讲解 感恩教育的目标就是完善人的生命,特别是精神生命。感恩教育的实质是一种知恩图报的教育。平时爸爸妈妈要有目的地给孩子讲解他获得的一切都是别人经过努力为他创造的。无论是父母的抚养,老师的教诲,还是朋友给予他的友情以及旁人给予他的帮助都是“恩情”。“知恩”之后,认识到从他人和社会那里得到了多少恩惠,当以实际行动给予回报,而这种回报不仅是物质上的,还包括情感方面的,比如一声简单的道谢。

移情 教育孩子感恩可采用移情法。在幼小的孩子的眼里,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生命、有思想、有情感的,因此爸爸妈妈可以正确运用移情方法,让孩子学会识别和感受他人的情感,控制消极行为,做出互助、分享和谦让等积极行为。如孩子在撕书时就对他说:“你把书的衣服撕破了,它多难受啊!”孩子在揪小乌的羽毛时就说:“小鸟哭了,你再揪它,它就不和你做朋友了。”用这样的方法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爱心。同时,我们还可以给孩子讲短小精悍,富有哲理的寓言故事、童话故事或名人名家的感恩故事,让孩子明白其他人是怎样感恩的。

实践 教育孩子感恩还可采用实践法,即让孩子在实践中亲身体验感恩。爸爸妈妈可以和孩子一起,在小区栽一种颗感恩生命树,亲自动手做一些感恩卡片,学唱一些感恩的歌曲,或是在特定的日子为特定的人做一些表示感恩的小事情,从而让孩子真正学会以行动来感恩。

家长要注意,感恩教育应避忌的三句话

“爸爸妈妈给你买了这么贵的衣物、玩具,你看看别的小朋友有吗?”

父母总认为自己所付出的,是孩子愿意接受的,其实并不是这样,有时候父母所付出的不一定是孩子需要的,甚至是孩子厌恶的。一旦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回应,父母就会表现出失望:“我们为他付出了那么多,孩子却不领情!”值得爸爸妈妈思考的是,自己在为孩子付出的过程中是否征求了孩子的意见?“我要给他什么,怎么给”,在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孩子才会体会到父母是在用心为他考虑。父母要知道他的需要,并尊重他的需要,从这一点上看,孩子与父母应该是朋友关系。

“爸爸妈妈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啊!”

除了明白孩子的需要外,还要让他了解,爸爸妈妈并没有想要在将来向孩子索取回报。父母们常常会在孩子面前说:“爸爸妈妈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啊!“表面上是希望通过这种方法强化父母付出得多,其实恰恰相反,这给孩子造成了心理负担,它暗示了“我付出给你,你要偿还”,这样孩子就算回报也不是出于自愿,而是一种偿还负债的心态。

“宝宝你累了吗?渴了吗?饿了吗?”

生活中,经常看到爸爸妈妈给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而按照常理,现在接受关心的一方应该懂得珍惜。但有时候,父母在孩子还没有提出要求前,就为他考虑得十分周全,孩子从来没有缺少过什么,也就不知道“有”与“没有”的区别。得到太容易,往往不会珍惜。因此,爸爸妈妈可以做的是,在必要的时候给孩子受一些“苦”,这个苦就是别太急着满足他,只有当他有需要的时候才给。这样,孩子才知道需求的满足,来之不宜,才懂得珍惜。

上一篇:惹祸的“隐性血栓” 下一篇:新书架 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