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集体决策过程中的“随大流”心理

时间:2022-10-01 11:36:06

警惕集体决策过程中的“随大流”心理

“欢迎到北京来看海”好像已经不是一句诙谐的戏语了。“海”好像真要成为北京市一年一度的“美景”了。一场大雨过后,有人在惋惜着那些原本不应该因为一场雨就逝去了的生命,有人在感动着那些在紧急关头伸出援助之手的英雄们,有人在埋怨着市政排水基础设施建设的伪劣差。但却很少有人在期望下一个雨季我们不要看海了。因为所有的人都明白,这“海”恐怕还得继续看,这个问题一时半会根本解决不了。

其实这样的心理体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司空见惯了的。食品安全问题、房价问题、物价问题、腐败问题、教育问题、裸官和投资移民问题、恶性车祸问题、环境保护问题、恶性事故问题、强拆问题等等一系列的重大社会问题,多少年了,都还是处于解而未决,斩而未断,久治无果的状态。甚至于人们都疲了倦了腻了。问题出现之初人们反应激烈,到后来也就习以为常,冷静待之了。这其实是国家社会和民众的一种悲哀。

现实中我们的决策可能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部门间由于立场不同,容易出现本位主义,考虑问题易从自身利益出发,从小团体出发,从而形成统一意见并不容易,导致有些问题因为谁都不愿意承担风险和责任而得不到最终解决,有些问题可能因此而被不妥当的解决了。最麻烦的是,在集体决策中,这种不愿意承担风险和责任的行为还没有办法惩治。因为找不到惩治的对象,决定是大家伙一块做的,又不是我一个人说了算的,追究责任轮不到我,让我承担责任凭什么。群众即使骂,那也是骂整个领导班子,又骂不到我自己。上级即使查问,那也是整个班子的问题,要怪就怪大家都没水平,要解决那就把整个班子换掉,那可能么,几乎不可能。领导班子很大部分是上级领导确定的,否定班子就等于否定自己。

在这样的决策体制中,有了这样的逻辑以后,人们就会产生“随大流”的心理。大家都这样认为,我也这样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这么做。多数人的意见是对的,更是安全的,因为法不责众。

从此,没人愿意振臂高呼了,没人愿意“出人头地”了,人都学会明哲保身了,保留自己的真实意见了。人都有了“站错队”的顾及了,开始曲意逢迎领导的意见了。如此一来,决策的质量就会从在很大的问题了。更为严重的是,这样的从众心理可能导致某些时候某些决策根本就无法做出,解决问题更是无从谈起。比如说问题,当官的哪个不知道,惩治腐败一定程度上就是“自相残杀”,有时甚至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有了这样的认知,在面对腐败问题的时候,如果有人“力主从严”,那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那么在开会讨论腐败问题的时候,所有人就都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建议,最后大会在一片“我没什么意见”的声音中散会了,对策也就无从谈起了,问题也就一直存在了。

“上有所好,下必甚也”。官方的“随大流”作风在坊间更是风靡。一位老人跌倒了,一群人随大流的围观上去了,随大流的都没有伸手掺扶,最后随大流的散去了。随大流随出了“丑陋的中国人”。生活中的一个小事件,在网络上一“炒”,人们跟着就“热”,不做独立思考,不仔细分析,随着大流走,随出了“网络暴力”。消费从众,“搽脸抹粉不趁摸样,穿衣吃饭不看家当”,一个人均GDP刚刚步入发展中国家的国度,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国。随大流随出了“国人的无知”。凡此种种,五花八门,玲琅满目。

人类自己不可能制定出高于人类本身的规章制度,换句话说,人们现在制定的的规章制度,不可能完全的激励人性的优点,也不可能完全的克制人性的缺点。所以,人类社会中出现的好些个问题,只能依靠人类自身的完善才能得以解决。也许,当人类自身完善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有些问题也就压根不会存在了。

上一篇:从有待到无待,《逍遥游》中的自由与超脱 下一篇:李学谦:给孩子出书是在做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