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传画意,意会诗情

时间:2022-07-28 08:13:24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历史积淀出无数的优秀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古代的诗人、词人在其作品中所创造的情景、意境,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透过这些画面,我们可以窥视到诗人的内心世界以及他所体验和创造出来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细细地品读、认真地体味,对于滋养性情、陶冶灵魂、重铸民族精神都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初中语文教材的每一册书都编排了十首古典诗词,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采用“以画传情”的方法来进行意境教学。以下是笔者的几点尝试和心得体会:

一、语感精读,感受诗歌的意境

古人对“读”,有经典概括和诠释——“兵不厌频读,诗须放淡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等等。可见,“读”是诗歌教学的灵魂。如元曲名家马致远的名篇《天净沙·秋思》,该小令以十种景物组合构成凄凉晚秋的意境。在具体的朗读过程中要讲究情感的跌宕起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三句中九个事物均为有形可感的事物,为“断肠人”的出场营造出一种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氛围。在朗读时,应强调适当延音。最后两句可说是把天涯沦落人的凄苦愁苦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朗读时应注意体味这种情感的宣泄,音调要低沉,表达出愁苦之情。这样反复地吟咏诗句,在整齐、和谐的韵律中,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情感的音符,诗歌的生命力跳动起来,让学生更好地品析诗的含义、体验诗的情感、感受诗的意境。

二、图片帮助,理解诗歌意境

边看画,边读诗。即在教学过程中以相应的图片帮助理解,这是诗歌意境教学中适用范围较广的一种方法。以王维的《使至塞上》为例:诗人“单车”“问边”,行经宽阔无边的大漠,顿生孤独寂寞之感,故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绘景名句。读到这一句,学生多半没有到过西北大漠,对诗中雄浑壮阔的景观难以想象,对诗人那种孤寂之感更难以理解。这时,展示一系列以西北大漠为主题的画面,观赏那黄沙浩瀚的壮阔景观,让学生对西北大漠有一个初步的感观认识,然后让他们自行想象:假如自己置身于这样一个广漠之中,会有怎样的感受。这时再回到诗中,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学生很自然就领略其中的魅力。

三、合理想象,走进诗歌的意境

诗应该是最精练的语言。高明的诗人所创造的诗中意境,常常含不尽之意于言外。欣赏者如能展开想象以补充这言外之意,就能领会诗中意境的丰富内涵意象,就是情意(思想感情)和物象(物体的形象)的组合。教学中,必须透过诗歌中的意象去把握诗歌的意境,结合意象原物的特点和作者情感、身世、生存环境、写作背景,展开想象去理解作品。如教学杜甫的《春望》,让学生找出意象,学生马上找到了“山河”“草木”“花”“鸟”“烽火”“家书”等,这些意象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幅国破家亡的惨淡画面。再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可以看到,在这一幅惨淡的画面中有战乱时叛军焚烧留下的残破,有草木丛生,失去往日锦绣的皇城,有睹物伤情、悲怆溅泪的风雨鲜花,有凄凉婉转,表达离别之恨的孤鸟,更有一位白发怆然,忧国忧民的诗人。作者将长安城被叛军攻破之后,满目萧条之景融于具体的事物之中展现出来,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构成了一种感情凝重、情景凄凉、沉郁顿挫,饱含悲怆之美的开阔意境。

四、动手练笔,融入诗歌的意境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要用足用活”,充分发挥课文教材的例子作用,引导学生以文本为依托,进行语言模仿的训练,以读促思,以读促写并且是由浅至深地写,循序而渐进,起到知识迁移与情感迁移的双重效果。鼓励学生仿造创作体式,将对生活的点滴感悟凝聚成短小隽永的诗句,从短到长,由粗到精,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诗词的热爱,有利于学生融入诗境中,对学生文学素养的积淀和提高大有裨益。

总之诗歌教学中的意境形式多样,方法灵活。要学生自主地走进诗歌的意境,达到诗歌教学的最终目标,还需要其他多方面的配合和支持。要因人而异,因文而异。每教学一首诗歌,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品”、自己去“析”、自己去“写”,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逐步走进绚丽的语文审美殿堂。

上一篇:初中阶段作文训练的梯级设定 下一篇:诵读法在教授文言文中的具体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