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引入 教活诗词

时间:2022-10-01 11:02:42

巧妙引入 教活诗词

古诗词句式整齐优美、平仄对仗押韵,读来抑扬顿挫,极富音乐感;它的语言高度凝练,诗中有画,情感丰富,意境深邃。学生阅读鉴赏古代诗词,既能使这一中华国粹文化得以继承与发扬光大,又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现力。通过哪些途径才能更有助于学生达到这些目标呢?笔者在多年的高中古诗词的教学探索中,巧妙引入音乐、图画、创作、论坛等方法,既教活了古诗词,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还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阅读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一、引入音乐,体悟情感

我国古代诗歌与音乐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诗经》中的诗歌多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哼”出来的,后来有了配有音乐的乐府诗,诗就更紧密地与音乐联系在一起。为了更好地配合宴乐乐曲,在乐府诗的基础上,词应运而生,并形成了《沁园春》、《水调歌头》、《菩萨蛮》等专门的词调,因而诗词跟音乐结下不解之缘。学生喜爱音乐,我们正可以利用诗词与乐曲的特殊关系而“诗教于乐”。一次学校中秋节文艺表演苏轼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歌曲时全班学生都跟唱时的情形,使笔者更坚定了这一信念——将音乐引入古诗词教学,让学生在快乐的“唱诗”中阅读鉴赏诗词作家丰富的情感。如教学《虞美人》时,笔者一开始播放邓丽君演唱的《虞美人》,然后在凄怆的氛围中问学生:这首歌的感情为何如此凄凉?哪一句词最能反映出词人如此的心境?学生怀着急切的心情,打开课本,一下子就读完了《虞美人》一词及其相关资料,了解到词人李煜是一位五代时南唐的亡国之君。亡国之后,物是人非,他处于极度悲痛的囚禁生活之中,他眼望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于是发出人生的绝唱,尤其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形象而贴切地比喻了词人的愁多、愁长、愁深,从而使学生在刚进入词的学习时,就了解了词人的身世,初步抓住了作者的情感,尤其是抓住词眼——“愁”字。在学生进一步阅读鉴赏词后,再次播放邓丽君的《虞美人》歌曲,让学生在凄怆的歌声中进一步体味这首词的情感。最后让学生在悲凉的《虞美人》歌曲学唱中熟记词句,与词人李煜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二、引入图画,赏鉴意境

古诗词中有许多写景抒情佳作,有的诗词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有的直接就是“题画诗”。在阅读鉴赏中,我们可借助这诗与画的关系,让学生用“作画”的方法来深入理解诗词深邃的意境。如教学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时,笔者在引导学生交流作者及其写作背景,共同赏析本词后,问学生:“想不想把本词变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学生个个跃跃欲试,除了各组推选的几位同学到黑板前展示外,其他同学在座位上作画。结果黑板上很快出现了系列图画:有题名为“江南清秋图”,图画为“辽远空阔的天底下,满是秋色;浩荡而奔流不息的长江水流向远处水天相接的地方”,图案旁还题写了词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有“遥岑图”,其好似是远处层层叠叠的群山,形状各异,有的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像美人头上的螺旋形的发髻;还有“落日孤雁图”,从中让人感到几份苍茫悲凉,其间透视出词人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经过有趣的作画活动,学生加深了对词作深邃意境的感受与理解。

三、引入创作,品味语言

诗词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内涵是丰富的。如果引导学生将凝练的诗词句展开,再进行丰富的想象,就会变成一个优美的散文片断,定能有助于学生对诗词内涵的理解。如学生阅读鉴赏了杜甫《登高》后,笔者让学生自主选择诗中一联展开想象进行片断描写,结果大家多写成了一段段优美的散文:有同学改写的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小作者紧扣“风、天、猿、渚、沙、鸟”等景物,描写出了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等图景之下给人的悲凉之感。有的同学选择的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小作者展开想象的翅膀,笔下呈现出:秋天来了,秋风飒飒,满天的黄叶往下掉,而长江的水永不停息地滚滚向前,一浪接一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地向东方卷去,永无尽头,似乎整个空间都溶进了这萧萧落叶与滚滚的长江之中。学生从创作中既感受到诗词语言的凝练,又深刻领会了借景抒情的写作魅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四、引入论坛,合作探究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不断提高探究能力”。如何才能既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又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呢?笔者多在每个专题结束后巧妙地引入“专题论坛”活动,让学生探究与掌握各个专题的特点。如学完了“必修四”第三专题“笔落惊风雨”后,学生例行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展 “‘笔落惊风雨’论坛”活动。学生活动前,根据各自选择的课题,自行组成各个专题探究小组,明确分工,合作收集资料,共同讨论与撰写专题“论文”,而后准时在本专题结束一周后的对应时间的课上展开阅读鉴赏式的表达与交流,由于学生能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论题,自由组合探究小组,分工明确,各尽其能,集思广益,统一组稿,所以各个专题的研讨水平都较高。有的小组选择的课题是“试论中学课本中杜诗的主要内容、特点及成就”:描述安史之乱的诗篇有《三吏》、《三别》、《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反映了其深广的忧国忧民思想;咏怀抒情诗篇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反映了其强烈的主观抒彩;写景咏物的诗篇有《春夜喜雨》、《登高》等。此外还有思乡怀友诗篇等等。从上述作品中可见其“诗史”般的内容,雄浑跌宕的作品结构,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出神入化的律诗成就。有的小组探讨的是“由‘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谈李清照的‘愁’字”。李清照是一个多愁善感之人,愁字几乎伴随其一生。不过她前期作品中的“愁”,所写的只是李清照与丈夫的生离之愁、暂别之愁、思念之愁,是闲愁,是个人的离别相思之苦;而她的后期作品中的“愁”,却成了生死之愁、永别之愁、怀念之愁,并且是沉闷忧郁生活中无法摆脱的伤愁,是国破家亡夫丧之痛。有的小组是“由李白的《蜀道难》拓展谈李白作品的浪漫主义特色”;还有的小组切口较小,探究的是“从《登高》作品看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这些“专题论坛”的开辟,不仅可以逐步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与探究能力,而且也定能唤起学生“笔落惊风雨”之决心。

当然,可以选择的方式还有很多,比如可以巧妙引入相关的诗词,让学生对诗词的阅读鉴赏更有广度;巧妙引入专家对作品的评价,让学生对诗词的阅读鉴赏更有深度,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鉴赏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姜堰中学(225500)

上一篇:思想在七楼 下一篇:舌尖上的《中国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