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国表现主义对我国现当代油画的影响

时间:2022-10-01 10:13:18

论德国表现主义对我国现当代油画的影响

摘要:德国表现主义对中国绘画的影响主要分为二个时期:20~40年代,80年代至今。20世纪在"西学东渐"浪潮中,西方艺术具有人文精神和文化内质的油画开始在中国传播,并影响了中国传统绘画。

关键词:德国表现主义 中国油画

在中国油画发展历程中,中国的艺术家企图引入西方现代派的艺术如艺术形式来打破传统的古典写实绘画,来冲破以往的观念,意识,来创立富有自身特点的独特的艺术语言,起初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给中国的艺术界带来了新鲜的美感,同时,还对社会各方面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但是通过实践证明,中国艺术家对西方艺术的模仿多于创新,只是简单的依附于德国的表现主义艺术。此时期,林风眠曾到德国留学,当时德国社会处于战后衰弱的局面,德国画家的作品都表现出一种沉闷的意境,林风眠也受到其学术气氛的影响,所做创作也无意识的笼罩着一种忧郁的情绪,是“受北欧画风深沉由于特色的影响”《人类的痛苦》是他20世纪30年代所作的,笔触潇洒、自如,气势雄浑,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和社会主题,画面流露出了人民对死亡的恐惧、无奈,揭示了人民对社会的担忧、愤恨,且带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表达了作者的无限同情。同时此时期,版画也较盛行,以鲁迅为代表的木刻运动,采用欧式的造型语言,画面以写实为主,但是却用象征、表现的手法,真可谓是“西学东用”,这对表现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

80年代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领域的开放和现代艺术精神的觉醒,势必引起人们要求追求现代艺术意识和精神,西方国家的艺术观念、艺术风格为中国表现主义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其油画朝着抽象、表现等方向进军。它的目的是试图冲破以往的为政治利益服务的写实主义,同时,此时期中国油画艺术整体性地从写实向写意进行转化,当时主要的表现性倾向体现在对现实题材的偏爱和严谨细腻的写实技法方面的放弃。在80年代的“85新潮”带有激进的色彩,它是德国表现主义在中国的重要体现,也是现代思潮影响的结果。这一艺术新潮是用西方现代主义哲学和美学冲击传统,是中国的油画出现一种理性和激情并重的局面,是把中国传统的文化和西方现代艺术相融合,正是他们的努力才给中国现代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的开始,标志着中国当代艺术的诞生。它动摇了中国的艺术主流――写实主义,充实了艺术的表现主题和形式等,把中国带入了一个世界化和多样化的国际背景中,使中国产生了一个质的飞跃。但是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85新潮”也有其弊端,它的艺术注重于绘画形式的多样性而忽视了其强烈的精神内涵,也就是说艺术家的作品具有较强的形式色彩而欠缺艺术语言的锤炼,新潮美术家大多数没有达到西方的现代派表现主义艺术家的对传统文化深刻反思的和对艺术形式语言的灵活运用,因此会出现意念胜于表达的艺术“亏空”状态,它试图把西方现代艺术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艺术语言。

在表现主义方面取得成功的是罗中立,一提起他人们不禁会联想起他的作品《父亲》,这是80年代油画作品中的一个里程碑,发挥着标志性的作用。作品采用细腻的写实主义手法表现一位穷困潦倒、的农民形象,在形式语言上,有一定的革新意义,同时采用色彩的深沉即黝黑的皮肤来表现农民内心的复杂性格和感情,用一个表面的形象侧面来揭示八亿农民父亲的形象,这个普通的形象所体现的巨大力量,是支撑我们整个民族,整个国家从过去走向未来的伟大力量,这个形象在有其特指性的同时,还有很大的概括性,它具有划时代深刻的意义,这给80年代的艺术带来了一定的震撼力,并且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作者在歌颂劳动人民的作用时,却又带着封建意识的可悲性,反映了当时落后的社会给人民所造成的精神上的痛苦和物质上的匮乏,他给予农民以深切的同情。这正是同德国表现主义通过事物和人的外在现象层面来揭示事物内在本质的精神之美和人的内在心灵状态,来强调呈现画家内心的真实感受相一致。如表现主义画家科柯施卡的《风中的新娘》,画面具有强烈的动感,打破了欧洲传统的绘画,人物造型用了变形、夸张的手法等,画面运用压抑的色调来表现恋情的痛苦怀念,笔触粗野狂放,强烈的红色与蓝色的对比,产生一种色彩跳跃的感觉,通过简化形体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世界,但不同的是,虽然《父亲》画面并没有像科柯施卡笔下的人物运用更加激烈的表现性形式如色彩的夸张等来显现其的“激情”和“力量感”,但是画家在通过其情调形式来揭示画家的感受在这一点上二者异曲同工。而罗中立后期的油画却深受表现主义的影响,画面采用变形、夸张、错叉的线条、色彩浓重、深沉,及人物的粗壮、强悍等手法,反对机械的模仿客观现实,并且稍有些没有遵守任何的规律和法则,侧重于表现画家在创作过程中的激情等精神状态,来展现作者内心情感的宣泄和对精神的关照,在这里表现主义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即使在中国绘画中也有表现主义的典型实例,比如周思聪,他的《人间地狱》、《遗孤》等作品敢于大胆的对人物形态进行变形、夸张的处理手法,表现社会黑暗面,着重强调了贫苦者的潦倒及其内心的精神面貌,使人产生一种压抑、沧桑、悲痛、怜悯的感受,这自然就使人们联想起德国表现主义的一些特征。可见,此时期的表现主义对中国的绘画影响颇深。

80年代后期,市场机制的引入和油画作品进入商品流通领域的问题已经引起中国油画家的高度注意,从西方国家反馈回来的中国油画展售信息强烈地刺激了贫困的中国油画家。随着经济改革使国内一部分单位和个人先富起来,国内油画市场形成的潜在可能性正缓慢地变为现实,这极大地解放了油画生产力。而80年代中后期国际国内对中国油画的销售收藏,仍以古典风的写实油画为主,这也从一个侧面推动许多油画家向适合室内陈列的古典风的肖像、静物、风景转向。市场竞争必然会带来某种对买主口味的迎合、表面效果的庸俗化和粗制滥造等商业弊端。从上海首届中国油画展看,已有苗头,但对中国油画进入流通的历史进程来说还没有成为重要的问题。

进到90年代以后,写意与表现成为一些画家的整体性文化诉求,从艺术观念贯通到生活情感。刘晓东、忻东旺、段正渠等画家的创作主题是当代中国城市和农村的芸芸众生,他们随遇而安的生存状态,实际上包含着一种现代文化观念。与此形成对比的流行文化,则是画家以时尚生活与新、老传统文化重负构成尖锐的情境对比,使观众在为现实的荒谬震惊之余引发深层的思考。

可见,德国表现主义的艺术思潮无论从表达意境,还是表现方式等都给中国提供了参照,更重要的是提供了观念和思维方式,引发了中国画家对艺术本体的思索,深刻体悟出中西文化的相通点,对其异点我国画家以正确的视角和诚恳的态度给予适当的处理和转化,立足发扬本民族特色文化传统,最终达到一种适合本国审美需求的完美境界。

参考文献:

[1]郎绍君.论中国现代美术.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

[2]郎绍君.郎绍君美术时评.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

上一篇:与大学生探讨人生的真谛 下一篇:公共文化服务的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