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凄美的放手》谈教师自选课文

时间:2022-10-01 08:44:24

从《凄美的放手》谈教师自选课文

内容摘要:本文认为孙建峰老师自编的《凄美的放手》是一篇不太恰当的课文,存在美化死亡、性别角色误导等问题。自选课文要注意选取“文质兼美”的文章,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并要按照定篇、用件、例文、样本等不同类型来用好这些文章。

关键词:孙建峰 《凄美的放手》 自选课文

《凄美的放手》是特级教师孙建锋于2006年改编自张丽钧散文《读懂了女人,也就明白了世界》的一篇课文,选取六年级学生作为授课对象,公开课上完后引起很大反响,课堂实录在当年发表于《小学青年教师》,三年后孙老师在广东又上了一次,实录发表于《江西教育》。课堂上孙老师可谓激情满怀,循循善诱,努力把学生带入课文中所描述的那个纯美的真爱境界,课堂结束,“不少学生流下泪水,师为他们一一擦去泪痕”[1]。而因特网上关于这节课的争论也一度沸沸扬扬,赞同者认为该课文体现了教师可贵的探索精神,值得学习效仿;否定者认为《凄美的放手》主题过于沉重、复杂,六年级学生无法理解其中的深意,当然也有老师担心这种抒写爱情的文章是否会对孩子们造成误导、引发早恋。

本文认为孙老师自选自编课文,体现了其大胆的创新;课堂上对学生的引导,也体现了其高超的教学艺术,都非常令人钦佩。不过,就《凄美的放手》这篇文章作为课文本身而言,本文认为似有不妥之处,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她”是谁

《凄美的放手》讲述了两个小故事,其一讲述的是1998年洪水中一对不会游泳的夫妻共同抱住了一棵小树,眼看小树已不能承受两个人的重量,妻子“凄美的放手”汇入滚滚洪流中,把生的希望给了丈夫的故事。文章主要歌颂妻子无私的奉献精神,然而非常遗憾的是,我们竟然不知道这位伟大的妻子到底是谁,文章对她的指称始终是“他的妻子”、“一个爱着丈夫所爱的女人”。尤为吊诡的是,文章明确地告诉我们丈夫叫董方保,他们的孩子叫董钰,偏偏不告诉我们妻子姓甚名谁。这实在是一件很荒唐的事情。你要讲述一个人的故事,你要赞美一个人,可是你不知道她是谁。文章只是告诉你,她是“妻子”,她始终面目模糊,也没有太多的内心活动,她存在是因为她在关键时候舍弃自己的生命而成就了另一个男人――她成为一个道德符号,她像许许多多的中外历史中的那些面目模糊的女性一样,没有姓名,没有爱好,甚至也没有独特的悲喜……这是对女性生命存在的一种忽视和极度的不尊重。

二.被“美化”的死亡

无论是第一个故事还是第二个故事,都表现出女性对生命的极度漠视。比如当决定舍弃自己的生命时,董方保妻子的神情是“平静”“从容”,似乎死亡就如同吃饭、睡觉一样平常,“平静”“从容”地将自己的生命托付给了死神,我完全有理由认为这是一种虚伪的道德说教,是虚假叙事。在死神面前没有任何挣扎的,那是神而不是人。面对死亡,应该有恐惧;面对生命,应该有不舍,我想这才是真实的。可是文中没有这一切。一方面,文章把董方保的妻子神化了,在她身上体现出“圣母的光环”。或者说,董方保的妻子已经被泛化成为一个虚伪的道德符号,她所承担的就是“舍己为夫”之类的道德说教。另一方面,面对死亡的这种平静与从容,其实是对生命的肆意践踏,是一种被扭曲了的人生观。

为了让董方保的妻子“死得其所”,作者为董方保安上了小学校长的头衔,按照文中的逻辑,保住了校长,就保住了千百条生命,这样她的死就具有了“为国捐躯”的宏大意义。而另外一篇关于一对外国夫妻的故事,同样让人匪夷所思。故事中的夫妻俩都是攀岩爱好者,两人共同攀岩的过程中,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丈夫不慎落下悬崖,妻子见状,“毅然脱离了崖壁,伸出双手准确地搂接住了迅速下坠的罗夫曼。两个人紧紧依偎着,共同坠入万丈深谷。”丈夫不小心死了,妻子也要紧紧相随,这种爱值得歌颂吗?妻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在这个世界上,难道就没有什么东西让她牵挂吗?她没有事业?没有孩子?没有朋友?她存在的所有价值就是身边的这个男人?她紧随其后的死亡就是为了表达她对爱的贞洁?我们可以看一段课堂对话:

师:难道她不留恋生命,不留恋亲人?

生:“你可知道,我多么不愿也不忍这么早就对你说出这诀别的话语。”

生:她也不想死啊!

师:如果她死了,她的丈夫会――

生:难过。

师:她的女儿会――

生:伤心。

师:她的父母会――

生:白发人送黑发人。

生:悲痛欲绝。

师:所以她说――

生:“我多么不愿也不忍这么早就对你说出这诀别的话语。[2]

那么她为什么还要选择死亡?难道在心底默默思念他,但坚强地活下去,养育儿女、发展事业,就不能表达真爱?一个生命已然消逝,另一个生命有必要毫无意义地紧密相随吗?我们难道不应当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吗?无论是文本中还是课堂上,面对死亡的本能性的恐怖被遮蔽,死亡以一种浪漫而诗意的方式呈现,所以在课堂上,老师抒怀:“师:这是在走向死亡?这俨然是在跳伞:‘让云擦着我们的眉睫,让风掠过我们的耳际。”何等的浪漫!何等的洒脱!何等的诗意!何等的壮美!’”[3]“师:他们死得多么浪漫,多么洒脱,多么飘然,多么诗意。让我们再读这几句话。(生再富有感情地读)师:(不时地加以鼓励)。”[4]生命于每个人只有一次,珍爱生命才是正确的人生观,无论如何“浪漫、洒脱、飘然、诗意”的死亡,它毕竟都是死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语文课程应该“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本文认为,对于心智还未成熟的小学生来说,《凄美的放手》中所宣扬的这种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不合时宜的。

三.性别角色误导

把这两个故事结合起来阅读,不禁发问:为什么死的都是女性?难道它想宣扬这样一种观念:在生死存亡面前,应该把生的希望留给男性,因为他有着更为重要的社会责任(小学校长);当丈夫面临死亡威胁的时候,女性也应该共赴黄泉?文中董方保的妻子之所以应该选择死亡是因为他是小学校长――“还有那么多孩子等着你呢”,那么多孩子是否真的在等待着这个小学校长暂且不论,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妻子其实是没有社会角色的,她只是某人的妻子、某人的母亲――她只有家庭角色,而没有社会角色。从本文所引的第二个教学片断我们可以看到,课堂上老师的拓展、延伸,也无非是围绕着她的妻子、母亲、女儿等家庭角色展开讨论,这是一个纯粹的“贤妻良母”。她甚至没有自己独特的爱好,她的爱好就是“爱着丈夫所爱”。在此,我隐约看见了一个旧时代的女性穿越重重岁月迷雾悄然而至。尤为可笑的是,当妻子消失在洪流中后,“董方保悲痛欲绝,但理智告诉他,他不可以随她而去――他是一所小学的校长,他的生命属于千百个天使般的孩子。”这句话实在经不起推敲,难道他的生命不属于妻子?不属于自己的孩子?很难想象,一个连自己的妻子都保护不了的男人有能力去保护千百个天使般的孩子?这篇文章披着“歌颂伟大爱情”的外衣实在是非常可笑的。如果非要说这篇文章表现了真爱的话,那绝对是爱的一种不对等,与其说董方保“理智”,不如说他自私而懦弱,他们的爱不在“同一地平线上”。

同样是面对死亡,男女的表现迥然相异:第一个故事中面对妻子的死亡丈夫非常“理智”、“不可以随她而去”,第二个故事中的妻子却“毅然”选择与丈夫共坠悬崖。丈夫是“理智”的,因为还有“伟大的事业”在等着他;妻子是毅然的,她没有所谓的“伟大的事业”,她所存在的一切价值就是爱情。在此,女性生存的价值被大大简化,她成为丈夫的附属品,她作为一个最基本的人的价值被悄悄抹去。早在20世纪初,就“提出了解放妇女的新理论,提倡妇女自主、自立,培养妇女的独立人格……”[5]在此,我们看到的不是历史的进步,而是历史的倒退。这样的文章实在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且容易对学生造成性别误导,仿佛女性天生就是“第二性”,她是属于家庭的、她自己是无关紧要的,她必须是奉献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谈到:“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从课程论与教学论的角度来看,这的确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教师自编教材可以较好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激发教师的教学兴趣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选择什么样的文章作为教材,实在是一件应该慎之又慎的事情。《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教材选文要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因而所选文章须反复推敲,确认符合标准才能搬上课堂,如此才不会失之偏颇。

注 释

[1]孙建锋,情到深处泪自流――《凄美的放手》课堂实录精彩片段[J].小学青年教师,2006(6):18.

[2]孙建峰.心与心对话,情与情交融――《凄美的放手》教学实录[J].江苏教育,2009(7-8):25.

[3]孙建峰.心与心对话,情与情交融――《凄美的放手》教学实录[J].江苏教育,2009(7-8):24.

[4]徐红梅.舞动激情,感悟生命――有感于孙建锋《凄美的放手》[J].江西教育,2009(4B):34.

[5]刘巨才.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史[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9,149.

本文系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教学研究项目“网络背景下的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项目编号X2012017)成果。

(作者介绍:马英,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和语文教育研究)

上一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 下一篇:解析语言在汉语言文学中的应用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