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创新引领转型升级

时间:2022-10-01 06:18:46

依靠创新引领转型升级

近年来,常州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创新作为领航未来发展的强大引擎,着力化解转型升级瓶颈,率先探索转型升级路径,加快打造创新要素集聚市、现代产业先行市、绿色生态宜居市,常州在“后危机”时代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越走越明朗,越走越宽阔。

以理念创新为灵魂,坚定转型发展方向。发展大计,理念先行。面临“第三转型”浪潮,常州以敢为人先的创新勇气和先行先试的创新智慧,积极破解“会不会发展”、“善不善创新”的问题,在科技创新上,积极探索“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常州模式;在招商创新上,全力推进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招才引智转变;在产业创新上,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重点发展“五大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在服务创新上,全力践行“支持企业天经地义、服务企业关爱有加”理念;在社会管理创新上,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全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创新是最大也是最后的发展机遇”,“GDP重要,创新更重要”的理念在常州深入人心。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强化未来发展动力。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抢抓未来发展先机的关键,有效地吸引创新要素汇流集聚,常州逐渐踏上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从制造基地向科技新城的嬗变之路。

加大投入,科技创新蔚然成风。坚定不移地推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先后出台了“科技40条”等一批政策文件及配套办法,连续五年举办“中国常州先进制造技术成果展示洽谈会”,政府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连续四年位列全省第一,科技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2%。全市拥有18个专业化创业投资基金。规模近18亿元,居全省前列。常州名列《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政府创新能力”全国第一。今年又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

构筑载体,“一核八园”加速崛起。一年前,常州市整合资源,以科教城为“区域创新之核”,以光伏、半导体照明等陆续成长起来的八个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基础,启动了“一核八园”的整体规划建设工作。一年来,市委、市政府以有形之手强力助推,加快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能力建设,常州成为全国瞩目的创新热土,近日科技部批复同意以“一核八园”为架构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如今,“一核八园"JE以加快促进创新要素集聚和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科技型企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为目标,打造国内一流的科研成果转化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基地、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地。

激活主体,企业创新能力增强。加快重点企业研发平台建设,全力支持企业技术攻关和新品开发,全市“两站三中心”达306家,其中院士工作站18个。加快壮大高新产业,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从2006年的1514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2887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总量的比重提高12.5个百分点,达48.3%。

以招商创新为手段,集聚高端发展要素。积极创新外部资源招引策略,致力于引进优质项目、战略伙伴和科研机构,为转型升级积蓄项目、资本和智力资源。

招外资引高端项目。积极发挥驻京、沪、深招商联络处作用,瞄准大项目、紧盯大财团、锁定大客商、突破大项目,积极推进产业链招商、驻点招商、“以民引外”、“以外引外”,利用外资在金融危机大背景下实现逆势增长。2009年,常州新增3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25个,新增世界五百强项目5个,光宝电子、晶元光电、GE大功率柴油机等一批规模效应突出的制造业大项目进驻。

招内资引央企国企。以先进装备制造、研发等功能性总部企业、大型国企为对接重点,成功引进国家电网电工电气园、中石油石化产品基地、中盐常州化工、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常林工业园等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央企大项目,并与华润、中国建材、中国西电等央企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常州呈现出央企、国企齐聚的喜人景象。日前,又有国内著名的玉柴集团在该市投资8亿美元,打造东部生产基地,另一国有大型企业柳工集团东部研发制造基地也花落常州。

招院所引创新人才。开展“科技长征”,遍访全国50多家大院名校、科研院所,开展100多场产学研合作和对接活动,推进科技资源与市场主体、科技成果与产业发展更紧密对接,引进成果5000多项,引进人才600多名。与知名院校实施战略合作,常州科教城与中科院、清华、北大等281家大学大院大所“联姻”,集聚科技人才7563人,其士2000多名。“千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五年目标三年完成,引进1023名优秀海归人才。

以产业创新为根基,调优经济发展结构。针对产业层次偏低、竞争力不强的情况,加快调整优化结构、创新产业质态,建立和培育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积极振兴“五大产业”。结合“保增长、调结构、促发展”,准确研判宏观经济走势,按照国家产业发展导向,以产业科技攻关、企业技术攻关为重点,紧紧围绕“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效益”目标,大力发展装备制造、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五大产业”。2009年,完成产值3690.8亿元,增长24.1%,高于全市平均水平9.1个百分点;产值占全市规模工业比重达61.7%,对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产业制高点,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技术导引”,选定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机器人与智能装备等十大产业,加快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尽快使新兴产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率先形成战略胜新兴产业发展的“起跑优势”、“领跑优势”。2009年实现产值325.5亿元,增长31.2%,高出全市高新产业产值增幅7个百分点。

大力繁荣现代服务业。按照“总量扩大、结构优化、业态创新、品质提升”的思路,围绕制造业升级重点发展生产业,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开拓新空间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抓好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服务外包示范区建设,致力打造成为区域性物流中心、现代商贸中心、数字娱乐基地。2009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997.3亿元,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2.5%;其中,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46.9亿元,占全市GDP的2.14%。

以服务创新为保障,打造优越发展环境。坚持创新、创优服务,积极营造优越的创业、投资、人居和政务环境,努力拓展经济转型升级的无形空间。

着力化解要素制约。面对发展要素受限,切实转变观念,推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严格项目准入,实施科技减排,大力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完善“以亩产论英雄”的评价机制,在单位土地投入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上设置更高门槛,开发区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和产出水平达300万元/亩以上,使有限的资源向重点区域、行业、项目倾斜。加强与市内外金融机构衔接,鼓励发展风投创投、成立小额贷款公司等,切实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难题,2009年银企对接金额达650多亿元,债券融资近百亿元。

倾力改进政务服务。致力完善机制,认真实施“县处级领导班子以及市级机关公务员考核办法”,坚持奖优、治庸、罚劣,以机制创新打造服务高地。致力服务发展,落实兑现涉企优惠政策和帮扶措施,确保执行到位。致力提升效能,施行行政审批项目“两集中两到位”,行政审批集中度达80%以上,积极打造链条贯穿运作、部门同步受理、监督管理完善、高效规范诚信的政务服务品牌。

全力改善城市环境。实施两轮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每年投入超百亿元,加强城市建设、管理和服务,全力为投资者创造环境优美、配套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宜居宜业城市。努力创建国家生态市,以铁的手腕、铁的决心推进“太湖治水”和“清水工程”,大力推进节能降耗与治污减排,市域水环境功能明显改善。连续三年实施城乡绿化工程,新增绿地1万多公顷,实现“森林走进城市,城市拥抱森林”。实施“文明细胞”工程,加强基层文明创建,缔造高品质人文环境。

上一篇: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下一篇:海洋工程:经济增长的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