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门教何以在美国立足?

时间:2022-10-01 03:52:01

比起摩门教来,中国民众对美国的杨百翰大学也许要熟悉一些――该校的国际舞蹈团曾多次在北京成功演出。然而,要说杨百翰大学是摩门教创办的大学,这在中国还是鲜为人知的。我曾两次到摩门教的大本营美国盐湖城:第一次是2003年2月,以学者的身份参加了由国家宗教事务局叶小文局长率领的“中国宗教高层领导工作访问团”,因此有幸进入摩门教的总部(这是一般摩门教徒也不能够去的地方)并且与其最高领袖――3个会长与12名使徒――会见;第二次是2004年10月,我作为杨百翰大学的客人,有幸参加了摩门教一年两次的秋季圣会,并与其第一会长辛克勒(Gordon B.Hinckley)合影。在摩门教信徒看来,我的两“有幸”,就是他们一生的梦想,而于我,也是非常难得的体验。

1966年,我开始承担“新兴宗教研究”的国家课题。当时许多学者都用“雨后春笋”来形容新兴宗教在当今世界的出现,有些学者甚至描述说世界上每一天都有新的崇拜团体问世。的确,在社会它们大多受到主流社会的宽容,但另一方面许多新的崇拜团体是短命的,像摩门教这样一种躲过“泡沫宗教”危机,在宗教派林立的美国社会站住脚,并且属于世界上发展最快之列的新兴宗教,无疑会成为我长期观察的对象。  摩门教正式名称为“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Church Of Jesus Christ of Latter Day Saints),1830年代诞生于美国纽约州。创始人约瑟夫・史密斯(Joseph Smith)宣称从天使摩罗乃得到先知摩门所书的《摩门经》,由此创建摩门教。史密斯1844年被反对者刺杀后,教会发生分裂。第二任总会长杨百翰(Brigham Young)于1846年带领大部分教徒西迁至犹他州盐湖城。由于在教内实行多妻制,该教遭到美国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对,一直口碑不佳,甚至被有些保守人士视为“”。直至1889年其第四任总会长伍德鲁福(Wilford Woodruff)宣布“废止一夫多妻”,并正式要求教徒服从国法之后,摩门教大本营所在地犹他州,才于1893年被正式接纳加入美利坚合众国。在此之后的摩门教发展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1890~1930年为过渡阶段,开始摆脱自我封闭、与世隔离状态。1930~1960年为适应阶段,逐步与美国社会及美国主流文化相适应。1960年后为广泛传播阶段,影响遍布全世界146个国家和地区,在美国已经成为第四大宗教,现今信徒已超过1000万人。

摩门教成功溯源

摩门教在今天这种成功,在于它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我思考过几个重要的因素,并在两次访问盐湖城时与摩门教的一些高级人士交谈,他们不仅非常认同,而且还热心地给我提供论据作为补充。先说内部因素:

首先,摩门教作为新兴宗教,与社会既定的传统保持文化上的连续性。传统宗教在其悠久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与社会整合,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获得了保护其生存的“安全膜”。传统甚至构成了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一般而言,也是传统社会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宗教体现。它为大众所熟知,它的传播是自然的甚至可以是自发的。摩门教在创建时,以基督教的信仰为其蓝本,以《圣经》为其经典之一,在此基础上再提出《摩门经》,而且该教首领一再强调他们是基督教的一个支派。这种创建方式不仅便当,而且因为其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仍为大众熟悉,所以,其传播相对容易,立足也相对容易。有的信众在加入摩门教时,并未放弃自己原有的基督教信仰,常常处于“一仆二主”的境况中。而依傍着基督教信仰的摩门教,比起那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重新开辟天地的团体(尽管只是极少数),得到社会了解与承认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其次,摩门教组织结构严密,能够有效地调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称为控制)所有或绝大多数信众。摩门教在组织结构上等级森严,整个教团由一名总会长、两名副会长、12名使徒领导,下设一个由3人组成的总主教团和70人小组,统管全教的事务。摩门教的一切规定都由最高领导;实行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垂直统治。盐湖城新建了一座可以容纳两万多人的现代化会议大厅,每年春秋两次全教的圣会,充分地体现了摩门教组织的震撼力:两万多来自全世界的信徒盛装入会,上千人的接近专业水平的合唱团如痢如醉地高唱赞美诗,3个会长与12个使徒分别讲道,其间万众无声专注地倾听。每一个摩门教徒所奉献的钱,都由各地方教会汇往中央,中央再根据各地方的需要统一拨款。什么地方该添新教堂,什么地方旧教堂应该维修,也由总主教团决定。甚至,每一个年满18岁的男性教徒和年满20岁的女性教徒到什么地方去进行18个月的义务传教,都以神的旨意传达。因此,尽管摩门教不设专职的传教人员,但它每年能够调动的全日制传教人员多达几万人。而整个北美的基督教派加在一起,也不过只有这些数量的传教人员。

再次,摩门教能够在信徒组成中保持一种正常的年龄与性别结构,且注重信徒的素质结构。前一因素对于能够使新兴宗教后继有人而言是很重要的。一般来说,新兴宗教成员结构中女性与老龄者偏多,这对于新兴宗教团体自然成员来源是一个不利的因素。我们可以将摩门教与基督教科学派作一比较。基督教科学派在第一代成员时期,其发展远远大于摩门教,然而,这些第一代成员中有大量的老年女性,这些人在皈依基督教科学派时,或者是无子女,或者子女已成人,已能够自己选择自己的信仰。因此,当第一代成员死亡之后,由于几乎没有因家庭背景而形成的自然成员,该教人数骤减。而摩门教在1920年代时其成员中的男女比例与总人口中的比例一致,而教徒联姻后生育率又高于总人口中的平均数。除此之外,摩门教注意发展教育程度高的信众,注意在政界、知识界、文化界与产业界吸收成员,以此来提高整个组织的声誉;而且,由于该教的奉献制度是“什一税”,因此,富裕的成员给摩门教带来了极大的资产。

最后,任伺一种宗教要保持其稳定性与连续性,就必须使自身的构成要素固定下来,尽量减少任何人为因素的干扰。新兴宗教团体在初创时期,常常主要依靠的是其创始者个人的魅力和他的教导来宣扬自身、招引成员。但是,当第一代领袖逝世后,很多团体由于丧失了“卡里斯玛型的(charismatic)权威”而无法再吸引信众,最后发生分裂或解散。摩门教发展至今,至少经历了两到三代的领袖,但它却成功地将其第一代领袖的思想继承下来,并有所发展。摩门教的现任会长辛克勒先生已到94岁的高龄。当问及他之后的领导人问题时,摩门教的高级人士都坦言,一切都由3人会长和12使徒会议安排妥当,绝对不会出现任何意外。因此可以说,领导班子的成功交接,正是摩门教在发展中自觉地使自身不断向制度化方向迈进的体现,可以说,摩门教已经逐渐发展成一种形态比较完备的宗教,逐步在外部形式上向传统宗教靠拢。

与社会积极互动

摩门教的兴起不是偶然的,其影响的扩大也是步步为营、善用外部网络的结果。一般而言,新兴宗教团体在传教上都充分利用血缘、地缘、人缘等社会人际关系,采取积极主动地引导其他人入教的战术。摩门教注重“亲情引导”,然后再把网络扩大一步,就是其家庭成员所涉及的亲朋好友、乡里邻居、同学同事……正是这种稠密的人际网络,把由近至远的各路亲人、熟人滚雪球式地聚集在一起。此外,摩门教出资创办的杨百翰大学,以信徒的子女为主,以低学费和各种优惠来吸引学生。学习宗教知识是本科学生的必修课(占分),而积极地向非信徒传教,也是学校信徒学生的一大工作。如果没有这样的网络,很难设想它的发展。相反,许多封闭型的团体,不仅自己断绝了人际网络关系,而且因受到来自网络之外方方面面的责难而最终无法生存。

在保持与外部环境适当的张力方面,摩门教汲取了早期发展的教训。摩门教当初实行一夫多妻制,与久已形成社会传统的一夫一妻制形成鲜明的对立,因而遭到了美国社会的强烈反对,后来被迫放弃此制度。现在的摩门教,更加重视家庭和亲情。每周一晚,是摩门教每个家庭的亲情日。在那个晚上,再忙的父母也必须丢开工作,与孩子一起唱歌、游戏,祈祷。我曾参加过两个家庭的活动,亲身感受到摩门教徒家庭中的温馨,夫妻之间的和谐,父母与子女关系的融洽,体会了宗教人伦温情的一面。

摩门教为了与社会和谐相处,还特别注重做好社会服务工作。该教团要求除年长者与儿童外的每一个成员每周停食两餐,所节约的费用专门用来帮助需要救助的人。此外,在盐湖城,摩门教有大量生产食品的产业,许多工作都是信徒自愿承担,其产品免费提供给穷人还有一个高效运作的旧衣物回收基地,每周处理的旧衣物达80吨,并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将衣物送达世界各地的灾区。摩门教还在非洲帮助干旱地区的人钻井取水,或者净化污水为饮用水,为世界残疾人提供轮椅,为贫困地区的儿童准备了生活日用小包和各种文具……全世界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接受过它的帮助。这种社会服务规模大,持之以恒,已经成为摩门教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而这也是它得到社会接纳认同的关键之一。

摩门教的状况使我们想到,由于现代人的精神处境千差万别,精神需求纷繁万千,所以,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宗教,必然在内容与形式上千差万别,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不同人群的不同需要。因此,各种新兴宗教在现代社会纷纷亮相、竟相展艳,是自然的。尽管如此,一个新宗教要能够在现代社会中生存下来并能和社会体制保持和谐,摩门教在美国成功的上述因素,也许是值得深思的。

上一篇:财政预算:避过了多少风头? 下一篇:一种包容色彩的商业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