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苏枣树主要害虫防治技术

时间:2022-10-01 03:16:15

阿克苏枣树主要害虫防治技术

随着阿克苏地区红枣面积的不断增加,病虫为害不断加重,严重影响着红枣质量和功能的发挥,已经成为制约红枣产业和生态两大体系健康发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大障碍。本文介绍了阿克苏枣树主要害虫及防治技术。

1.果树螨类害虫(红蜘蛛)

1.1分布与为害 果树螨类在阿克苏地区主要有苹果红蜘蛛、山楂叶螨和李始叶螨三种,对果树为害非常严重。发病时树叶焦黄、落叶,严重影响果品的产量和质量,并且大大影响了当年花芽形成和次年的产量。

1.2发生规律 三种害虫常混同发生,一年发生9~12代,不同地区或果园常以其中一种或二种为主。

1.3防治方法 果树萌发前清理树干,刮除老皮并涂白,可以消除一部分越冬成螨或卵。果树萌发前喷3~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8~10倍松脂酸钠。可兼治蚜、蚧;秋季螨类越冬前在树干上捆绑废塑料布、破麻袋等引诱越冬成螨,于2月下旬解下包扎物,集中烧毁;利用粘虫胶杀螨;保护利用当地深点食螨瓢虫和释放捕食螨防治有害螨;可选用1.8%阿维菌素乳油、20%灭扫利乳油、24%螨克乳油、50%溴螨酯乳油、5%霸螨灵悬浮剂、8%毒死蜱乳油进行药剂防治。

2.红枣大球蚧

2.1分布与为害 新疆南北疆均有分布。寄主树木受害后,轻者影响树木发芽抽梢,导致树势衰弱,重者形成干枝枯梢,甚至整株枯死,果品产量严重下降,甚至整株死亡。

2.2发生规律 此虫1年1代,以2龄若虫在寄主林木1~3年生枝条上越冬。翌年3月下旬~4月上旬越冬若虫开始吸取枝条汁液为害。6月中旬卵开始孵化。在叶片上寄生的2龄若虫,在9月底~10月初寄主落叶前可自动转移到枝条上固定下来,并在此处越冬。

2.3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加强以增施有机肥、合理灌溉等为主要内容的相关田间管理措施,促进生长、增强树势,提高树体对害虫的抵抗能力;结合果树夏季修剪,剪除集有若虫的枝梢,于果园之外集中烧毁处理,减少越冬基数。充分利用卵孵化高峰期的有利防治时机,采用40%速蚧壳、48%乐斯本等化学药剂进行喷雾防治,此时防治也可兼治梨园蚧、球坚蚧、食心虫等果树类害虫。

3.梨圆蚧

3.1分布与为害 在南疆果园多有发生,能够导致树势衰弱,生长不良,叶片失水、甚至干枯、早落,果品产量下降,严重时绝产。发病后果面凸凹不平或有红点等色斑,果实内在品质降低,甚至失去商品价值。

3.2发生规律 在新疆阿克苏地区一年发生3代,多以2龄若虫在寄主枝干上越冬。翌年4月上旬越冬若虫开始取食,第1生在5月中旬~6月下旬,第2生在7月中、下旬~9月下旬,第3生在9月下旬~10月底,为害果实与枝叶。

3.3防治方法 强化检疫,严禁携虫的花木、接穗调运和引进;冬、夏季重剪受害重的虫枝,挖掉已无生产能力的弱树和死树,清出园外集中烧毁;结合果树冬季修剪,剪除虫口密度大的枝条;春季树干涂胶阻止上树为害;3月中旬~4月上旬,用钢丝刷和竹木片等刷除蚧壳虫,减少越冬基数和虫口密度;春冬季喷施3~5波美度石硫合剂、夏季0.3~0.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8~10倍松脂合剂。在初孵若虫发生盛期,使用化学农药喷洒树冠1~3次。

4.黄刺蛾

4.1发生规律 1年发生1~2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干处作茧越冬。发生2代的地区,越冬幼虫5月上旬化蛹,5月下旬~6月上旬出现成虫。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卵散产或块产于叶背。初孵幼虫群集取食叶肉呈网状,4龄后分散食叶呈缺刻或仅剩叶柄和叶脉。幼虫老熟后在枝干处结茧化蛹。

4.2防治方法 结合冬季修剪,摘除虫茧,或冬季结合翻地,消灭越冬虫源;利用低龄幼虫期群集叶背为害习性,摘除带虫叶片集中处理,以减少虫源;利用黑光灯或高压灭虫灯诱杀成虫;保护利用寄生蜂等自然天敌;防治的关键时期是幼虫发生初期即6月中旬,掌握幼虫群集期可选择以下药剂喷雾:低龄幼虫期用20%的除虫脲、或Bt乳剂、50%的辛硫磷乳油等喷雾防治。

5.枣瘿蚊

5.1发生规律 阿克苏地区每年发生4~5代,5月上旬第1代成虫出现,6月下旬第2代成虫出现,7月中旬第3代成虫出现,7月下旬~8月上旬第4代(第5代)老熟幼虫开始下树入土作茧越冬。枣瘿蚊以幼虫吸食叶片汁液为害枣树。成虫产卵于枣头顶端的幼嫩部位,幼虫集中为害,枣瘿蚊为害盛期主要在5月下旬~7月份,即展叶期和开花座果期,枣瘿蚊前期主要为害枣生长点,中期还能为害花器。严重抑制枝条加长生长和花芽分化,造成落花落果,枣树大幅度减产和树形紊乱,影响枣树的产量。

5.2防治方法 引进的苗木在栽植前用5波美度石硫合剂对苗木进行全面喷洒,清除苗木上残存的害虫。减少越冬虫源;树干堆土;黄板诱杀成虫;树下覆塑料薄膜,阻隔越冬幼虫出土;选用25%辛硫磷乳油、80%敌敌畏乳油地面喷施。在枣树萌芽而尚未展叶时,越冬幼虫出现期对树冠喷药防治幼虫。

上一篇:大棚甜瓜高产栽培技术 下一篇:白菜常见病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