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结构性变化分析

时间:2022-10-01 03:13:43

贵州省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结构性变化分析

【摘 要】文章从农民收入构成角度,通过对贵州省1990~2010年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得出贵州省的农民收入现状和收入增长的结构性变化: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较大,但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逐渐下降,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比重逐步上升。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比重虽然较小,但发展潜力很大。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对策建议,以期探寻农民进一步增收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农民 收入结构 贵州农民增收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快速稳步增长是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和缩小城乡差距的客观要求。贵州省二元经济结构突出,城乡发展不协调,农业人口众多,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其收入结构状况不仅影响农民的总体收入,而且直接关系到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关系到总体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目前,贵州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支持农民增收,但农民增收仍然十分困难,城乡差距在逐渐扩大。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很多,笔者将从收入来源构成方面对贵州省农民增收问题进行探讨。

一 贵州省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现状

2010年,贵州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471.93元,比2009增加466.52元,增长21.37%,比全国平均增幅高出约6.51个百分点,但与全国水平差距仍然居高不下,低于全国水平2447.08元。与西部其他省份相比,增长率虽略高于其平均值,但实际差额却很大。2005年以来,贵州省农村人均收入一直低于全国和西部省份水平。据统计,贵州省与全国和西部省份平均值的差额逐年增大,2010年均达到最大值,与西部差距达到946.01元。

二 贵州省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结构性变化

农民收入结构指农民收入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变动状况。农民纯收入主要由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四部分组成。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贵州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不仅呈上升趋势,而且发生了结构性变化。贵州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从绝对量上由1990年的435.14元上升到2010年的3471.93元,增长7.98倍;从增长速度上看,1993~1996年出现了两位数的增长速度,是增长最快的时期;1995年增速创下新高,达到38.10%;2007~2010年又迎来了第二个增长高峰期。自90年代至今收入波动幅度较大,其中1990年、1997年、2000年增长速度分别仅为1.12%、1.715、0.81%,扣除价格因素出现了负增长,贵州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最高增速与最低增速相差近47倍之多。1990年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与转移性收入分别占纯收入的百分比为:10.63%、83.96%、1.45%和3.96%,而2010年则分别为37.55%、49.15%、3.38%和9.92%。从统计数据不难发现,贵州省农民收入正在逐渐向多元化发展。

1.经营性收入变化

家庭经营现金收入指农村住户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生产筹划和管理而获得的现金收入。当然,家庭经营性收入仍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但其重要性在减弱,在纯收入中所占比重正在下降。1990年家庭经营性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为83.96%,1995年为80.19%,2000年为74.92%,2005年为61.45%,2010年为49.15%,年均下降1.74%。从产业的收入构成来看,第一产业仍然是农户家庭经营性收入的主要构成,所占比一直在80%以上,第二产业收入比重一直不高,在2.50%~4.73%之间徘徊,而第三产业的收入比重逐年上涨,2009年达到此段时期的最高值15.84%。由此可见,贵州省农户的家庭经营性收入中农业收入(第一产业收入)比重一直很高,非农收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收入)略有上升,主要来源于第三产业收入的增加。从农业收入的构成结构来看,农业种植业一直是贵州农民主要第一产业来源,种植业纯收入从1990年的212.56元增加到2010年的1081.82元,增长了5.09倍,说明贵州农民仍然未转化为“半工办农”型农民。

2.工资性收入变化

工资性收入是指农村住户成员受雇于单位或个人,靠出卖劳动而获得的收入。包括在乡村组织中劳动得到的报酬收入、在企业劳动得到的报酬收入和其他单位劳动得到的报酬收入。与家庭经营性收入比重不断下降相反,工资性收入比重逐年上升。1990~2010年工资性收入由46.26元上升到1303.85元,比重由10.63%提高到37.55%,总量和相对量都呈现明显上升趋势。1994~1996三年时间是工资性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1995年到达近二十年的最高值,为59.86%,但是1997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尤其是农民工最向往的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难以维持现有的规模,纷纷裁员倒闭,致使农村外出打工者的收入减少,导致工资性收入出现负增长。此后,除了2000年和2009年外,贵州省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长率都达到两位数以上,二十年来增长率年均达到18.97%。贵州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迅速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本身基数较低,故增长幅度较大;另一方面,则源于贵州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农民外出务工收入的增加。总的来说,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民增收最直接最重要的推动力。

3.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变化

财产性收入指金融资产或有形非生产性资产的所有者向其他机构单位提供资金或将有形非生产性资产供其支配,作为回报而从中获得的收入。虽然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逐年有所增加,但拥有的绝对数量和占人均纯收入的比例仍然很低。二十年来,贵州农民财产性收入虽然持续增长,但增长率波动性大,极其不稳定。1994年最高达到344.92%,1997年最低达到-52.49%,2000年以后,除了2004年是负增长外,其他年份都为正值,年平均增长率达到42.04%,增长十分迅速。但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构成中,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仍然是农民收入的主体部分,财产性收入微不足道,2009年以前都没有突破3%,无法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只能是农民收入的重要补充。贵州省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不足的原因主要是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而代表其产权的合法主体是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和乡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这使得农民权益经常受到少数“人”的不法侵犯,或是受到来自公权(如地方政府在土地征用、补偿过程中)的不当侵占,使得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此外,部分边远县经济发展缓慢,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总量小,投资收益渠道狭窄或根本就没有投资渠道。

上一篇:论企业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 下一篇: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