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曾相识、燕未必归来

时间:2022-10-01 03:06:16

摘 要:考区近年一直在用全国二卷,今年亦如此,考生考完文综后大多反映:历史太难,作为一个科任老师和学生辛苦努力三年,听到学生这样评价历史高考试题,当时有些失落,所以在网路公布试题的第一时间,就迫切的浏览了试题。从题目设置的结构来看没什么变化,24――35题是历史选择题,40、41是历史主观题,45――48是历史选修题,四选一主观题,我的总体印象是题目的宏观背景很明显,考察能力很基本,所以我叫它“似曾相识”,但每个题都是材料题,且是些日常训练未曾见过的材料,对我区部分考生来说是极大的挑战,解决有困难,得分率可能低,所以我说:燕未必归来。

关键词:似曾相识;燕未必归来

考区近年一直在用全国二卷,今年亦如此,考生考完文综后大多反映:历史太难,作为一个科任老师和学生辛苦努力三年,听到学生这样评价历史高考试题,当时有些失落,所以在网路公布试题的第一时间,就迫切的浏览了试题。从题目设置的结构来看没什么变化,24――35题是历史选择题,40、41是历史主观题,45――48是历史选修题,四选一主观题,我的总体印象是题目的宏观背景很明显,考察能力很基本,所以我叫它“似曾相识”,但每个题都是材料题,且是些日常训练未曾见过的材料,对我区部分考生来说是极大的挑战,解决有困难,得分率可能低,所以我说:燕未必归来。

一、“似曾相识”。是说每个考题都没脱离考点,都有宏观的课程知识做背景,考察的都是我们平日常见的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比如:

24.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宁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

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本题考查历史研究中“史料”和“史论”之间的关系,属于选修五的知识,就是个基本史学理论问题

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

本题考查“土地兼并”和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关系,必修二第课四古代的经济政策,做了大量的论述。

26.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灰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小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格局的变迁,宋代我国经济重心南移,而本题材料叙述明代南北方贸易情况,考查指向明显。

33.华盛顿在1787年3月至麦迪逊的信中说:“凡是有判断能力的人,都不会否认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是必需的。我迫切希望这一问题能在全体会议上加以讨论。”这里所说的“彻底变革”是指

A.革除联邦体制的弊端 B.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

C.废除君主立宪制 D.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

本题考查美国曾经的邦联体制的弊端,或者说是1787年宪法美国选择联邦制的背景,模拟中多次训练。

35.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

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

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本题考查“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其实就是考察“斯大林模式”即是苏联的工业化模式也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有不少学者对爱因斯坦的学说持怀找态度.1919年,英国科学家爱丁倾时日全食的观侧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引起巨大直动.份界范国的爱因斯坦热接踵而至。荷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先后邀请他前往讲学。在中国,梁启超发起成立的讲学社甘拟遨请爱因斯坦来华讲学.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亦发出遨请.并得到其本人应允.蚤然爱因斯坦因故未能成行,但相对论却在中国广泛传播,从1917年到1923年,各种报刊登载相对论的论著、译文、通讯、报告和文献不下百篇,出版译著15种左右。

――摘编自阿尔布雷希特・福尔辛《爱因斯坦传》等

材料二

爱因斯坦热在中囚方兴未艾之际,正是国内东方丈化与西方丈化问越论战正酣之时。以梁启超为代表的部分知识分子认为,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史两种不同类型的文明,前者以道德丈明为核心.后者以科学精神为核心,梁启超前往欧洲考察一年多,1920年田国后写道:“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推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远远望见个大黑影,拼命往前赶,以为可以靠他向导,那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此无线凄惶失望,影子是谁?就是这位‘科学先生’。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

我们可爱的青年啊,立正!开步走!~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他哩!我们自天的祖宗、三大圣(孔子、老子、墨子)和愈多前辈,眼巴巴盼望你完成他的事业,正在他的精神来加保佑你哩。“

――摘编自李喜所。元青《梁启超传》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爱因斯坦热兴起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的态度,并予以评析。(17分)

本题以爱意斯坦来华讲学为引子,其实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技术的地位大幅提高,和中国在新文化运动后更多接受科学知识的进步潮流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与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

本题考查世界近代史以来,中西两种政治体制的在建筑上的体现,让学生通过情景再现联系18世纪中英两国的政治走向不同,微观入手宏观思考问题的能力

45―48题历史选修题,每题都设置两问,第一问基本都是材料归纳概括,只要考生时间充足,都能概括出大部分要点,第二问基本是本题反映问题的思考提升题,有难度。

二、燕未必归来,是说我们的考生得分率可能不理想。每个题都是材料题,每个材料几乎没见过,乍一看,就会给考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尤其和考生擅长的熟悉的政治试题相比,一部分考生下笔就困难了,怎么会很自然的和平日的宏观知识做结合呢,这是不可想象的,所以部分考生或许手脚忙乱,仅仅感受到历史题怎一个“难”字了得,出了考场喊:难。

因此我认为这套试题是相当不错的,没有考查偏题,难题,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考查,符合新课改后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需要,但我们的学生能力总体有限,考不到我们本比较理想的成绩很正常,但我坚信我们的学生应该具有的水平还是能发挥出来,今后我们在适应新课改下的历史教育肯定会有更多的进步。

上一篇:深化网络教研,推动教育信息化 下一篇:关于在二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