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重过低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2-10-01 02:58:13

劳动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重过低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摘 要:我国劳动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重过低,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企业资本利润率不断提高、政府税收的增长速度快是造成我国劳动收入比重较低的因素。解决我国劳动收入比重较低的现实可采取政府鼓励创业、增加职工持股、合理减税、鼓励企业建立和完善企业年金制度、适当降低政府收入比重的措施。

关键词:劳动收入;国内生产总值;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1-0067-02

1 我国劳动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重过低的现状

据2007年国家发改委报告数据得知,1990至2007年,全国城乡居民的劳动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从45.3%逐步提高到了63.2%。而非劳动收入,如:彩票、股票、房地产投资等比重有所下降,这表明,至少对于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群来说,劳动收入是越来越重要了。但另一组数据显示:2007年,全国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3439亿元,仅占当年GDP的11%,大多数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基本都在50%以上;同为亚洲发展中国家,印度的GDP增速比不上中国,但其平均工资水平在2003到2005三年里分别上涨了11.45%、11.6%和14%,远远高于中国。在我国GDP高速增长的同时,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一直在下降,1980年、1990年和2000年工资占GDP比重分别为17%、16%和12%。2000年到2003年,这一比重虽略有上升,但依然徘徊在12%-12.5%之间。与之相对的一个可比数据,美国的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近年来一直稳定在50%左右。而我们工资总额占GDP比重仅仅是10%多一点。数据告诉我们,很显然在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出现了资本收益过分压低劳动报酬的现象。这说明经济增长的成果被劳动者分享的好处很少。同时与不少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实际工资也比较低,据2004年劳动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2001年中国雇员的人工成本相当于发展中国家如墨西哥的16.89%,巴西的30.50%,马来西亚的34.46%,泰国的59.95%。

国民收入的一次分配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劳动所得,其中包括工资收入、奖金收入以及个体经营的收入;第二部分是资本所得,可分解为因资本折旧所得到的回报(补偿)、由资本所获得的利润;第三部分是在生产过程中交给政府的税收,其中不包括利润所得税、个人收入所得税(这类税收应视为二次分配的范畴)。

关于提高劳动收入,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2 我国劳动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重过低的成因

一是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十多年以来,中国的工业化速度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尤其快,中国的资本投入量显著提高,而资本量的大量、快速累积需要较高的资本回报作为支撑。同时,中国服务业的发展相对落后。由于中国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只有40%左右,远远低于许多其他国家,如印度的50%、美国的70%,而在服务业部门中,劳动者所得比重较工业部门高得多,这也使得中国一次收入分配中劳动者收入比重下降。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就是要调整经济结构,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一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事业也在快速发展,有的发展甚至超过了经济发展的承受能力,比如各级学校教学条件的改善、劳动保障的扩大、农村合作医疗在全市范围内的实施等。二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比如市区空气质量提高、污水治理好转等。三是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国家鼓励的产业有大幅度增长,属于国家宏观调控的产业比重下降了,这充分说明我们的发展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

二是企业资本利润率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国虽然工业生产增速时有减缓,但企业利润继续增长。2008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3%(6月份增长16.0%),分企业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12.7%,集体企业增长10.5%,股份制企业增长18.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14.3%。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增长17.3%,轻工业增长13.8%,工业产销衔接状况良好。上半年,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7%,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 利润率的上升自然意味着资本所得比重的上升,这也导致了中国一次收入分配中劳动者收入比重下降。

与此相关的是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普通)劳动者在企业内部收入分配问题上的谈判权下降,以至于劳动者取得利润分红的能力不断下降。国有企业改革的早年,学界所关注的是工资侵蚀利润,而今天的情况则完全不同,由于过去十多年来基本工资上升的速度很慢,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过去几年中是低工资支撑起了高利润。

三是政府税收的增长速度快。2007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466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4%,而全年税收收入49449亿元(不包括关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比上年增加11813亿元,增长31.4%。 今年上半年税收政策调整增加了一些收入。如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自去年5月30日起由1‰上调到3‰,上半年有翘尾增收,证券交易印花税共完成837亿元,同比增长34.2%;实施新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车船税条例,今年上半年两税分别增长2倍和2.9倍。同时,全国税务机关坚持依法治税,推进税收改革,大力实施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优化纳税服务工作,不断提高征管的质量和效率,也促进了税收收入的增长。其增长速度明显高于GDP增速,导致税收尤其是生产环节征收的税在GDP中的比重提高比较快,这也挤压了劳动者收入在GDP中的比重。我国经济在经历了20多年高速增长后,已进入了稳定发展时期,税收增长速度也呈逐年递减的态势。西方经济学历来认为,税收是有极限的。如今我国正处在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可避免地制约着税收的过快增长。现在人们普遍认为经济形势是宏观好,微观不好;财政好,企业不好;中央好,地方不好;城市好,农村不好。这些“不好”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失业,生计危机,收入预期不稳;企业经营艰难,负担过重;一些地方的财政仍吃紧,甚至连工资发放都有困难;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对农业经济过于失望。

3 提高劳动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重的对策

第一,鼓励创业、增加职工持股、合理减税。应该非常明确地认识到,劳动者收入比重这一宏观变量受到很多微观因素、制度因素影响,其本身的发展也是有一定客观规律的。事实上,过去十年来,经济改革的成功,包括企业改革的不断推进,大大提高了整个中国经济的活力,在短期内造成中国一次收入分配中劳动者收入比重不断下降,这是一个自然的发展规律,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演进,工人的工资比重一定会提高。过去两年以来,珠三角一带工人工资的升幅在25%以上,而2006年全国职工工资平均提高了8%。 这些都预示着中国一次收入分配中劳动者收入比重在不远的将来会有所提高,不需要为目前的劳动者收入比重下降趋势采取过激的反应,应该在保护和完善现有市场经济体系的前提下,采取相应措施以提高劳动者收入比重,而不是违反市场经济的规律去强行提高这一比重。

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政府以及各界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关注或推动劳动者收入比重的上升。创造鼓励全民创业的氛围,鼓励微型企业的发展。创业企业、微型企业的发展,本身起到了弥补劳动收入和资本收入差别的重要作用。创业企业、微型企业的所有者既是资本所有者,又是劳动者,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创业企业、微型企业较活跃的国家中,收入分配往往比较合理,社会比较和谐,经济比较有活力。

第二,鼓励企业建立和完善企业年金制度。建立和完善企业年金制度可以增加劳动者收入,调动劳动积极性,有利于更为合理的调节收入分配,也使得经济更有弹性,更有应付各种冲击的能力,使劳动者收入比重的逐步上升。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也提出许多建议,如借鉴美国401K调款。401K本意是指美国1978年的《国内税收法案》新增的401(K)项条款,它是经联邦政府批准,允许公司雇员在税前根据薪金的一定比例缴款建立起来的一种养老金计划,也就是401K账户,这个账户设立在企业,由企业管理,但资金独立于企业财产之外。不同企业的具体计划内容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但一般来说,按照“401K条款”建立的养老金计划具有以下特点: (1)账户基金来源于雇员和企业的共同出资。雇员将部分工资存入账户,企业根据雇员的存人比例,提供相对应的资金。(2)账户基金享受税收优惠。企业和员工存入401K账户的资金从税前收入中扣除,不必交纳所得税,账户基金投资收益延迟纳税,等员工达到退休年龄,从账户中取款时再进行缴税。(3)一般来说,账户基金不得提前支取。一旦款项被放进该计划中的个人账户,在达到退休年龄之前通常是不能随意提现的,除非出现残疾、死亡、公司倒闭等情况。(4)账户基金可以用于投资。企业提供多种投资计划,按风险大小一般包括投资股票、债券和储蓄等。员工享有对这些方式的投资选择权。企业根据员工所选定的投资方式,将资金委托资产运营机构运作。在美国,很多参加了401K计划的员工获得了非常好的收益。而从以上特征来看,其实“401K条款”非常类似我国的企业年金。事实上,我国的企业年金制度是指企业及其职工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属于企业内部的一种福利计划。在我国,国家一直鼓励企业建立和完善企业年金制度。

第三,适当降低政府收入比重,降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税收负担。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政府税收快速上升,中国一次收入分配中,政府的收入比重稳步上升。从当前情况看,适当地减税可以帮助扭转一次收入分配中劳动者收入比重下降的趋势。

国民收入的一次分配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更需要学术界仔细研究。这一问题也极为复杂,不能简单地从一两个统计数字里面立即得出系统的政策、制度改革结论,而需要深入、耐心、仔细的研究和试点,才能对改善中国经济运行起到正面作用。

提高劳动要素的报酬,是协调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提高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尤其是提高低工资水平,这样做不仅可以改善职工生活,而且可以理顺分配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同时,可以提高消费率,推动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发展。

上一篇:组织惯性研究文献综述 下一篇: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