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行为习惯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

时间:2022-10-01 02:39:41

论行为习惯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

摘要:大学阶段是从不承担社会责任到身兼社会重责的一种社会延缓,也是心理上的延缓。大学生可以利用这一时期通过实践、检验、树立、再检验的往复循环过程,决定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未来的职业等,并最终确立自我同一性。而此期间,行为习惯教育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找到一套规范的、适合自己的、有利于自我发展的行为习惯,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行为习惯 大学生 成才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即将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浪潮中的中流砥柱,而要把从小在温室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培养成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终身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奋斗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已经成为各大高校面临的重大课题。

要实现这一伟大目标,不仅要加强大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更重要的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行为习惯教育是综合素质拓展的基础,它对树立学生的文明行为规范,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大学生行为习惯教育从“衣、食、卫、言、行”五个方面入手,通过全方位、多元化的教育形式,促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培养强烈的遵纪守法意识,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从而培养出专业知识与品德修养相统一、心理品质与思想境界相统一、知与行相统一的符合社会要求的当代大学生。

1 开展大学生行为习惯教育的必要性

1.1行为习惯教育促进学生养成文明习惯

据近几年的高校大学生现状研究表明,大学生的不良习惯正在扩大和加深。一份2007年的调查报告,将大学生不良的日常生活习惯归纳为4类:一是不守公德的行为。包括不爱护环境,肆意践踏草坪,不尊敬老师,上课时在墙上、课桌上随意涂画,浪费粮食,乱扔垃圾等行为。二是不守校规的行为,无故旷课,迟到早退等。三是影响他人的行为,包括上自习时窃窃私语影响同学学习,听讲座时随意走动,熄灯后卧谈影响室友休息等。四是男女交往不检点的行为,包括同时与多个异性恋爱,男女未婚同居等。

所以大学生行为习惯教育势在必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修养对于“90后”大学生而言意义重大。积极开展行为习惯教育可以促使大学生规范自身行为,提高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从而展现当代大学生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

1.2行为习惯教育促进学生形成健康心理

不少大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障碍和心理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焦虑、烦乱、抑郁、多疑、无用感等。安徽省的一项学生心理调查结果显示,70%的学生不能接受理想中大学校园生活与现实中的反差,不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因而感到无所适从;有63%的学生觉得自己荒废了青春,因而产生严重的失落感:48%的学生由于社会竞争的激烈和就业的重重压力,因而感到十分紧张焦虑,另外27%的学生经常怨天尤人,认为世界对自己不公平。

这些现象表明大学生心理断乳尚未完成,健全人格尚未形成。而心理状态与行为习惯关系甚为密切,两者互为因果,不健康的心理状态能够导致不良的行为习惯,不良的行为习惯又能够加重心理状态的不健全。故通过强化行为习惯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提升自信心和抗压力,从而帮助其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

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一积极体验,可以提升自我的自尊和价值感,带来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较高的人际信任。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能够提高人体大脑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增强生活兴趣和工作信心。

1.3行为习惯教育促进学生强化遵纪守法意识

在大学生的不良行为中,违反校规校纪这一项占有很大比例,如上课迟到早退,无故旷课,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等行为。有数据显示,大学基础课逃课率达25%以上,专业课逃课率接近20%,公共课逃课率达到50%,60%以上的大学生有逃课经历。如果学生对违反校规校纪习以为常,那么将来进入社会就会增加违法乱纪的隐患。

所以为了加强大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必须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培根说过,既然习惯是人生的主导力量,人们就应当尽一切努力养成良好的习惯。大学阶段是人格养成和道德建设的重要阶段,是增强法制观念和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学校要把握这一关键时期,引导和教育大学生养成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健全人格。

1.4行为习惯教育促进学生树立社会主义信念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国民的行为规范必然要以传统美德为基础,体现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受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影响,社会风气也在发生着变化。由于网络的广泛普及,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强烈地冲击着年轻人的思想。价值观的多元化使得任何思想都被认为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越来越被年轻人所推崇。

站在教育的立场上,高校要想把大学生培养成具有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的理想人格,必须重视行为习惯的教育。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培养良好性格的基础,是形成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前提,是树立社会主义信念的有力保障。

2 开展大学生行为习惯教育的具体措施

2.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能够推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的标签,可以陶冶并引导学生的行为。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寝室文化大赛”、“社团文化节”,开展“行为习惯”主题团日活动来引领大学生健康娱乐,引感共鸣,积极的情绪相互感染,对活动起着协调和促进的作用,使得学生从中养成重视良好行为习惯的规范。优质的校园文化是养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行为道德和学习品质的有力保证。

2.2深化心理健康教育

行为习惯教育必须依赖于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利于规范其行为习惯。从教育者的角度而言,要加强学生对自己的信任度,提高自己的吸引力及威信,以中立、关爱、没有操纵意图的姿态鼓励学生向自己吐露心声,面对面交流,及时发现他们心理上可能存在的问题,引导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定期做专业的心理辅导,以养成健康的个性。

明确青年期的心理发展特征。随着生活空间的扩大、社会化程度的加深,大学生的心理机能逐渐走向最佳状态。心理发展包括认知、情感、人格日趋完善。大学阶段是个体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大学生自我认知水平不断提高,并且都在探索并尝试确立自我认同,思维发展也由二元论阶段步入辩证逻辑思维阶段,自我监控能力也在不断增强,特别是对自我意识的认识。布鲁斯・巴顿“只有那些敢于相信自己内心有着某种东西能够战胜周围环境的人,才能创造辉煌”。自我意识,即通过认识自我的心理状态,理解成功与失败、爱与恨,痛苦与幸福的区别,从而由内而外地改变自我。也意味着发现了自由选择良好行为方式与强迫服从之间的区别。

实现自我概念、自我评价和自我理想的辩证统一。引导学生进行“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这个人怎么样”“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思考,在自我分化和自我认识过程中接纳和排斥自我,并通过行为习惯不断改善,解决同一意识过剩、回避和麻痹状态、与他人距离失衡、时间前景扩散、勤奋感扩散、否定的同一性选择等问题,最后达成自我同一感,同时也应清楚认识到自我排斥或角色混乱属正常现象。

角色扮演和亲身体验等是不错的方式。大学生个人角色的社会化是有对自己行为方式的要求与期待的,即角色期待。通过教育引导,包括对特定问题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认识,以及如何从初始状态进展到目标状态的规则的认识,让个体学习并建立新的行为模式,试着通过行为的改变来最终转变态度。人是具有自我调节、自我组织的积极塑造者,人本身就是改变自己的原动力,所以通过认知的调整功能,已经变化的行为会引导态度发生转变。为自己设定一定的短期和长期目标,实现目标会给人带来很大的满足和快乐,这种满足和快乐会进一步促进大脑产生放大和增强作用,从而更有力地激发主体的行动,成为行为活动的动机。

2.3注重正确人生观培养

有数据显示,34.5%的新生缺乏理想、信念和人生规划;32.2%的人不相信梦想和信念对人生的影响。这种信仰的缺失使他们很难担负起建设祖国未来的重任。

思想是统帅个人行为的根本,要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者通过推荐健康向上的书籍,宣传先进工作者的先进事迹来传达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除此之外,还应重视对学生的历史教育。现在的大学生普遍缺乏对祖国历史的了解,强化对祖国历史的认知有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这些内在动力的产生会加强学生自主规范行为习惯的意识。

2.4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教育资源

统计调查显示,课余时间学生上网率高达77.6%以上,其中有68%的学生上网的目的就是娱乐休闲和聊天,由此说明上网是大部分学生的日常安排,但多数时间只是用于消遣时光。学校可以利用网络丰富的教育资源,加强学生行为道德的学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5采用预警机制强制规范学生行为习惯

预警机制有双重作用。一种是原有态度不够坚定,预先警告可使态度变得坚定;还有一种是如果态度与重要利益有关,预先的警告往往可使抵制的态度不再坚定。

预警机制分为横向预警和纵向预警。横向预警包括日常管理和教务管理,实行严格的考勤制度,寝室卫生检查制度和考场严格监管制度,杜绝上课迟到、无故旷课、寝室脏乱、考试作弊等恶劣行为。纵向预警指在某一类型的违规违纪行为处于较轻程度时进行预先警示。对于即将进入社会的“90”后大学生,加强对其行为的约束有助于培养其自我控制的能力和抵御诱惑的能力,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和坚持建设社会主义的栋梁之才。

2.6将行为习惯评价纳入综合素质测评

将行为习惯自评与互评成绩纳入综合素质测评当中,建立严格的奖惩监督机制,并树立榜样人物。人都想要成功、追求完美,可暂称作自动成功机制,于是观察学习和模仿榜样就应运而生了。心理学认为,观察学习和替代性强化是获得行为发展的主要方式。

“识记的遍数越多,越牢固”,行为习惯教育是一个长期、需要坚持不懈的过程。已经养成的习惯会影响以后的行为,因为一旦习惯了某种行为模式,在某种刺激下,就会习惯性地做出相应的特定反应,所以行为习惯教育势在必行。

上一篇:浅谈提高普通高校公共体育羽毛球课程的教学方... 下一篇:CAFTA背景下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