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瘫采用躯干控制训练对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分析

时间:2022-10-01 02:11:46

小儿脑瘫采用躯干控制训练对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躯干控制训练对小儿脑瘫在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上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脑瘫患儿23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20例,在采取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躯干控制训练;对照组114例,仅采取常规康复治疗。比较两组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情况。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治疗,实验组患儿的运动能力平均得分为31.24±2.98,对照组为22.63±4.21,实验组患儿的运动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小儿脑瘫 躯干控制训练 运动能力 日常生活能力 影响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034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032-01

小儿脑瘫是一种母亲自受孕初期到婴儿时期受到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引发的综合征,其成因是新生儿由于早产、产伤、核黄疸以及围产期窒息伤及脑部组织继而缺血缺氧[1]。脑瘫的主要症状是运动障碍、感觉功能障碍、行为异常等,属于最为常见的儿童伤残疾病之一,严重影响我国人口总体素质。目前还没有找到根治方法,相关的康复手段也只能起到改善伤残程度的作用,笔者通过对120例脑瘫患儿实施康复手段并加以躯干控制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脑瘫患儿234例,男134例,女100例,年龄7个月~7岁,平均年龄4.1±1.2岁。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120例,男78例,女42例,年龄8个月~7岁,平均年龄4.3±1.1岁;对照组114例,男56例,女58例,年龄7个月~7岁,平均年龄4.1±1.3岁。所有患儿均符合小儿脑瘫诊断标准,其中痉挛型四肢瘫79例、双瘫126例、偏瘫16例,徐动型11例,肌张力障碍型2例。

1.2 一般方法。两组均采取常规康复训练,包括运动治疗和作业治疗,每天一次,一次30分钟;针灸、推拿等中医康复治疗。实验组在康复治疗过程中,接受躯干控制训练,具体步骤为:首先,使患儿仰卧,康复护士一直手放置在患儿腹部膈肌位置,提示患儿尽量应用腹式呼吸,继而随着患儿的呼吸节奏实施放松和加压动作,另一只手则要应用拍打手法来刺激患儿的腹部收缩运动;其次,使患儿将髋、膝关节弯曲,双脚踏及床面,指示患儿完成盆骨后倾,抬起臀部,抬起双腿,停留10秒后放下,反复操作。

1.3 疗效标准。依据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对患儿的粗大运动能力进行评价,躺和翻身各17项,51分;坐共20项,60分;爬和跪共14项,42分;站共13项,39分,行走、跑和跳跃共24项,72分。比较两组得分情况。

依据能力低下儿童评定量表对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共197项功能性技能项目,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的分级情况为小于30分、30到69分之间以及70分以上,分值与能力成正比。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检验标准为α=0.05,P

2 结果

治疗前两组运动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治疗,实验组患儿的运动能力平均得分为31.24±2.98,对照组为22.63±4.21,实验组患儿的运动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儿的运动能力得分情况比较(分)

此外,脑瘫患儿的日常自理能力一般较差,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治疗,实验组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平均得分为52.33±2.34,对照组的平均得分为38.42±3.54,实验组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瘫严重影响患儿身心健康和正常发育,同时也会加重家长的心理和经济负担,阻碍国家人口总体素质的提升[2]。但是小儿的脑部正在不断发育、心智处于成长阶段,此时对脑瘫患儿实行干预,可以有效提高患儿在行为、运动上的能力。

研究发现,在早期采取综合疗法能够有效促进大脑功能得到相应补偿,并且可以促使患儿体格正常发育[3]。躯干控制训练以躯干为中心,对患儿施以接触、加压及负重训练,刺激其感知器官,促进患儿恢复躯干位置直觉及行动能力,调解患儿的肢体活动能力及重心。

此次研究采用常规康复治疗,针对实验组加以躯干控制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其运动能力平均得分为31.24±2.98,远高于对照组的22.63±4.21;其日常生活能力平均得分为52.33±2.34,远高于对照组的38.42±3.54。可见,应用躯干控制训练对于小儿脑瘫康复治疗有着重大意义,可以促进脑瘫患儿恢复四肢行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综上所述,脑瘫康复治疗的首要目标是提高患儿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正常行动能力,帮助其更好地与社会融合。采用躯干控制训练能够帮助小儿脑瘫患者提高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儿与社会的适应度,值得在脑瘫患儿常规康复治疗中加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冬冬,徐东浩,杨红,施炳培,史惟.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04):361-363

[2] 王俊.强化训练配合药物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杂志,2003(10):629

[3] 秦雪梅.教育和康复整合干预对脑瘫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影响的个案研究[M].重庆师范大学,2012

上一篇:探讨周围型胆管细胞癌CT诊断和病理基础 下一篇:基层医院普外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