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魔芋产业“岚皋模式”

时间:2022-10-01 02:02:47

走近魔芋产业“岚皋模式”

2002年全国首届魔芋基地经验交流会在岚皋召开;2003年,列为省魔芋标准化建设示范区;2004年8月,中国魔芋协会授予全国魔芋基地重点县称号;2006年9月,国家级魔芋标准化示范区通过国家质检总局验收;同年10月,获得农业部无公害生产基地认证;2007年4月,授予全国魔芋原料加工重点县称号;2008年12月,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

岚皋县魔芋产业在近三十年的发展中,历经三起两落,种植面积由当年不足2000亩发展到现在的8万亩,年产值2.2亿元,实现了由零散粗放种植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转变,初步形成了产业化经营体系,成为县域经济中率先突破的特色产业。

一、魔芋产业建设“岚皋模式”的形成背景

岚皋地处陕西南部,巴山北麓,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我国为数不多的魔芋最佳适生区之一,全县22万亩耕地中有17万亩适宜魔芋生长,28万亩退耕还林地块中60%可林下种植魔芋。

岚皋人工种植魔芋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种植规模一度达到近万亩,加工生产的精粉颇受国内外市场青睐,打出了岚皋魔芋品牌,成为岚皋八十年代经济发展对外的一张“名片”。但由于当时魔芋种植主要集中在低海拔区域,加之对魔芋的生长习性及人工种植出现的病害缺乏认识,致使白绢病和软腐病“两病”蔓延成灾,到1990年魔芋面积锐减到1920亩,产值不足300万元。

面对魔芋产业走入低谷,岚皋进行魔芋种植和病害防治技术攻关的同时,引导种植区域从低山向中高山转移,到1998年种植面积回升到1.5万亩,产值到达3000万元。期间,县委、县政府在县农业局设立了全国第一家县级魔芋技术推广站,组建了岚皋魔芋种植协会,培养出57名魔芋种植技术人员,扶持新建规模魔芋精粉加工企业2家,后又因魔芋“两病”大面积爆发,致使1999年魔芋收获面积锐减到不足5000亩,魔芋产业再次跌入低谷。

尽管如此,岚皋魔芋产业仍然在以突破“两病”为主线的艰苦探索中坚持发展。经过长期深入观察和探索实验,岚皋魔芋科研人员总结出林下种植、间作套种、配方施肥、地膜覆盖、堆坑栽培、大田垄作、药剂除草、病害统防统治、浆果有性繁殖等九项技术及魔芋制品等一系列生产加工技术成果。其中《林下魔芋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魔芋健身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和《魔芋病害综合防治与丰产栽培技术推广》分别获省市科研成果奖和推广奖。

2007年,岚皋魔芋经过林下种植,面积上升到3.96万亩。岚皋新一届领导班子通过深入调研认为,岚皋处在全国魔芋主要产地的核心部位,属最佳适生区,比较优势明显;魔芋种植技术门槛较高,发展难度大,不可复制性强;魔芋产品固有的天然保健功能,加上富硒的独特禀赋,市场前景十分广阔;魔芋种植在岚皋覆盖面广,群众基础深厚;特别是经过广大干部群众长期艰苦探索,能够有效规避“两病”的林下种植技术取得初步成功。基于以上分析判断,县委、县政府做出了率先突破发展魔芋产业的决策,从领导机构、政策扶持、项目倾斜、技术服务等方面系统部署,明确发展目标,创造性的建立起“五个一”工作落实机制;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魔芋产业的实施意见》、《岚皋县魔芋产业奖补办法》、《岚皋县魔芋产业发展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县上每年拿出100万元奖励资金,重点奖补魔芋技术员、村魔芋专业合作组织、县级包抓部门和产业示范大户;每年协调金融部门贷款和扶贫贴息资金3000余万元支持龙头企业和农户发展生产,有效调动各方面发展魔芋产业的积极性。同时,对魔芋加工企业的品牌培育、技术引进、新产品研发优先列入县上计划,给予政策优惠,并在产业发展用地、融资、税费征收等方面予以扶持优惠,以此推动魔芋产业向林下大面积扩张,招商引资新办魔芋加工企业。到2010年,全县魔芋种植面积从3.96年亩发展到7.1万亩,产值从5000万元跃升到2.2亿元,芋农获得人均纯收入1420元,加工企业发展到55家,其中规模企业3家。

岚皋魔芋的突破发展引起了国内外魔芋界及省市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岚皋市委副书记、市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崔光华同志将岚皋魔芋产业发展的做法和经验概括为“岚皋模式”,并将基本的核心内容总结为“林下种植、健康栽培、循环发展”。2011年7月6日,中国魔芋协会第六届基地种植经验交流会前,魔芋产业建设“岚皋模式”通过了专家评审。随后中国园艺学会魔芋协会下发了《关于大力推广魔芋产业建设“岚皋模式”创新成果的通知》,文件认为这一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是一大创举,决定面向全国魔芋种植区域大力推广这一“模式”,“希望各魔芋生产区积极开展成果引进、示范和推广”。由此,魔芋产业建设“岚皋模式”正式走出岚皋,推向全国。

二、魔芋产业建设“岚皋模式”的基本内涵

――魔芋产业建设“岚皋模式”的核心,是在基地建设上实施的“林下种植、健康栽培、循环发展”生产方式。其重要创新成果是“林下种植、堆坑栽培和大田标准化栽培”等三大技术。实施林下种植魔芋,就是利用魔芋这种未经驯化的半野生植物的本质属性,让它“从林中来,再到林中去”,以还原其本来的生长环境,满足其生长的苛刻要求,实现规避“两病”。自开展魔芋林下种植以来,全县累计示范应用面积17.4万亩,增产鲜芋5212.5万公斤,新增总产值16849.1万元,新增纯收益10510.27万元。除取得这一良好经济效益外,还使闲置的林地得到了有效利用,林木得到了有效管护,促进了林木的快速生长,同时发展了6万亩刺槐林和5万亩核桃林,林地面积得到进一步扩大,生态效益也明显得到发挥。成功走出了一条主攻林下――规避两病――培育种源――做大基地――节本增效的新路子,这一新路子形成了“岚皋模式”的基础支撑点。

――魔芋产业建设“岚皋模式”的特点,是在产业布局上形成的“精深加工在园区、初级加工在乡镇、生产基地在农村”的城乡一体化经营格局;在持续发展路径选择上建立的龙头企业与芋农之间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利益联结机制。一是魔芋基地建设得到了保障。把农村基地作为企业的原料仓库和第一车间,实行订单生产,确保基地面积得到扩张、企业原料来源得到保证、芋农生产效益得到保障。二是粗加工企业实现了节本增效。第一车间生产的鲜魔芋由企业或专业合作组织(协会)按订单上门收购,让农民就近销售,企业就近在乡镇办的粗加工厂进行切片烘炕加工,既解决了芋农收获魔芋后再次就近务工的问题,企业也节省了大批量鲜芋长途调运费用,企业与芋农一方两便、利益共享。三是精加工效益得到了显著提升。县上积极引进明富、康森魔芋精加工规模企业落户工业园区,这些企业围绕魔芋膳食纤维保健品、魔芋系列饮品、魔芋仿生食品、魔芋可溶可食薄膜等方面不断开发中高端产品,以产品链条的不断延伸,增加企业利润空间,推进魔芋产业化进程,基本形成了魔芋精粉、微粉、纯化魔芋微粉(魔芋胶)、休闲魔芋食品等一系列精加工产品。精加工企业年产精粉3000余吨、微粉1000余吨,优质无公害魔芋系列食品5000余吨,综合产值近2亿元。到2011年,全县共发展固定资产投资2000万元以上加工企业7家,培育专业合作等中介组织159家,全县魔芋加工企业与各村魔芋专业合作组织签订原料收购合同159份,订购鲜芋3.86万吨,村魔芋专业合作组织(协会)与农户签订合同2.2万份,签订魔芋种植面积8万亩,魔芋加工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协会)为芋农开展技术培训318场次,组织交流学习5场次,极大地促进了魔芋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魔芋产业建设“岚皋模式”的亮点,是在品牌培育上实行的“龙头企业创级、工业产品创优、生产基地创重点、魔芋产品创名牌、生产技术创标准”的“五创”工作。一是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展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有机食品认证、质量安全体系认证,使企业创级达标。二是县上对获得省级名牌产品、国家名牌产品、国家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的企业给予重奖,促进工业产品创优。三是通过持续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扩张魔芋产业基地,近几年,全县共流转土地3.7万余亩,其中林地3万余亩用于发展魔芋产业,培育10个魔芋重点基地镇,80个魔芋重点基地村,10亩以上林下魔芋种植大户1100多户,集中打造了蔺河镇万亩基地重点镇,溢河、横溪两个千亩魔芋基地示范带。四是充分利用岚皋“富硒、天然”的金字招牌,全力打造魔芋产品富硒品牌,县政府先后投资100余万元完成了魔芋食品质量认证和出口认证等工作,“明珠牌魔芋精粉”和“南宫牌”魔芋系列食品相继通过QS和ISO9000认证,分别获得省级名优产品和市级特色产品,“明珠牌”魔芋系列产品荣获国际国内31项大奖,产品远销日韩、欧美等国家。五是岚皋科研单位历时3年编制的《魔芋标准综合体》6项系列生产标准,在2006年5月被陕西省质检局为地方标准,填补了国内此类系列标准空白。

――魔芋产业建设“岚皋模式”的举措,是在组织保障和政策扶持上创立的“一套班子抓落实、一支队伍送技术、一个组织搞服务、一份订单促生产、一项考核保绩效”的“五个一”工作落实机制。一是坚持“一套班子抓落实”。县、镇(办事处)都分别成立了魔芋产业领导小组,县上专设了魔芋局,定期研究具体问题,协调解决实际困难,为魔芋产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二是坚持“一支队伍送技术”。县上组建了魔芋研究所和县镇魔芋技术推广站,做到每个魔芋重点基地村有一名技术员跟踪抓魔芋种植技术指导,确保关键技术及时送到田间地头。三是坚持“一个组织搞服务”。一个魔芋基地村成立一个专业合作组织(协会),由专业合作组织(协会)上联企业,下联农户,从事签订产供合同、筹措种植资金、肥料、种芋及粗加工等中介服务活动,为芋农解决生产与销售的后顾之忧。四是坚持“一份订单促生产”。专业合作组织在与企业统一签订订单后,分别再与芋农签订种植收购合同,做到每户芋农手中有一份订单,以保障芋农生产收益,从而促进魔芋产业有序生产。五是坚持“一项考核保绩效”。将魔芋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及各项服务内容作为考核指标,制定年度《考核奖惩办法》,实行绩效考核。将考核结果与种植面积奖补、包抓部门经费、技术人员和驻村干部工作津贴及村干部绩效工资挂钩。

三、不断丰富完善魔芋产业建设“岚皋模式”

(一)着力主攻林下种植。充分利用岚皋魔芋适生区的耕地和林地资源,加大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工作力度,严格按照魔芋产业“十二五”规划抓落实,将魔芋产业规划的面积不折不扣的全部转向林下种植。充分发挥刺槐林和核桃林与魔芋共生性强、少病害的优势,大力发展刺槐林和核桃林,在林下坚持一手抓种芋,一手抓商品芋,实现“两手抓、双丰收”,确保在“十二”期间完成林下育种10万亩,林下大田商品芋5万亩,全部实现魔芋产业无公害、生态化生产,力争魔芋产值达到10亿元,芋农人均收入翻番。

(二)继续推广堆坑和垄作栽培。充分发挥农村闲置四边地中的肥土、肥泥、肥草树叶的有机作用,将扒边、沟边、路边、屋周边的闲置地块用于魔芋堆坑栽,做到物尽其用。全面推广大田垄作栽培,充分发挥垄作保湿、保肥、防涝、抗旱的作用,促进大田增产增效,做到地尽其力。

(三)深入推进“循环发展”。突出抓好三种循环:一是“林―田”循环。大田栽培全部使用林下种芋,采挖的小魔芋及芋鞭(牛蒡根)再返回林下种植,使种芋和商品芋始终在林田之间良性循环。二是“猪―沼―芋”循环。坚持种养结合,发展畜牧生产,加快沼气建设,利用沼渣作魔芋底肥,将沼液用于魔芋大田叶面喷肥,发挥施肥、防病、防虫“三重”作用,实现追肥有机化,防病、防虫生物化。三是“林―芋―蜂―菌”循环。大力发展刺槐林,推广在刺槐林下种植魔芋,利用槐花养蜜蜂,间伐槐树枝杆发展袋料食用菌,食用菌渣制成魔芋肥料。通过循环利用,大幅度提高产业复合效益。

(四)加快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扩张魔芋加工企业能力,开展高、精、尖产品研发,力促魔芋精微粉成为各种有机食品重要添加剂,并创出特有的工业品牌,使之在市场竞争中独树一帜。把魔芋产业纳于生态旅游产业之中,统一规划、一体推进。在景区景点沿线发展林下魔芋,建设设施魔芋示范园,发展观光农业;鼓励农家乐及旅游区域宾馆饭店开发各种魔芋菜肴,打造独具岚皋特色的农家饮食;支持企业开发魔芋富硒保健食品、药品及饮品,使其成为岚皋最具代表性的旅游商品,让游客在岚皋观光魔芋园地,品尝魔芋菜肴,购买魔芋产品。

上一篇:吃素需谨慎 下一篇:亚太地区卫星平台趋于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