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异化劳动理论中解读人的全面发展

时间:2022-10-01 01:19:26

从异化劳动理论中解读人的全面发展

摘 要:异化劳动是马克思提出的概念,简单的理解即指人自身活动的结果反过来有害于自己。将从异化劳动的概念、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以及异化劳动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原因来阐述异化劳动理论的作用及现实意义。通过对异化、异化劳动以及我国的诸多异化现象的分析,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并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投身于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

关键词:劳动;异化劳动;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0-0072-02

在当代中国,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异化现象也层出不穷。有的人认为这是与社会主义相违背的,于是就以此为借口来否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的人也这样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消灭异化现象及异化劳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和谐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本人认为,异化现象在当代中国的存在具有客观必然性。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价值是巨大的,它对于我们重新把目光投向人本身,重新审视人的价值及作用,人类发展前途,以及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异化现象等都具有非常深刻的启迪和引导作用。

一、异化劳动的概念

异化的原意表示脱离、转让、出卖、受异己力量统治、让别人支配等意思。从哲学角度来看,所谓异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主体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素质或力量。劳动是人类的社会属性,通过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人才能称其为人,也才能从事其他多方面的活动,从而在各个方面发展和完善自己,但是劳动不仅有其积极的一面还有其消极的一面。马克思所说的劳动的异化,即指人类劳动活动丧失了自由自觉的含义。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工人和资本家极端对立,劳动发生了异化。本来是由人的意识支配自己的活动,但劳动的异化使劳动活动与人的意识活动相脱离,人不得不通过非自由的劳动来维持人的生存,人的生存活动降低为动物的生存活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创造了财富,而财富却为资本家所占有并使工人受其支配。劳动人民的成果被剥夺甚至成为奴役和支配劳动者的物质力量。因此,这种财富及财富的占有、工人的劳动本身皆异化成为统治工人的、与工人敌对的、异己的力量。这就是异化的劳动。

二、异化劳动的四种表现

(一)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

劳动产品作为一种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产物,本应该属于工人,但由于私有制的缘故,体现工人主体本质力量的劳动被资本家所占有,工人生产的产品越多,他的本质力量被资本家所占有的就越多。这就导致了工人越发贫穷,他所生产的产品最后又被资本家拿走后转化为资本,反过来继续统治他,奴役他,使他感受不到自己本质力量的存在。 因为“工人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得越少,他创造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价值,越低贱;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蛮;劳动越有力量,工人越无力;劳动越技巧,工人越愚钝,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1]97。

(二)生产活动与劳动者相异化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通过劳动这种活动人的智力和体力都获得了发展,同时劳动者还在劳动实践中感到一种创造的幸福和愉悦感。在异化劳动中,劳动的性质则完全改变。“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活动中并不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并不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并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肉体力量和精神力量,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损伤,精神受到摧残。”“劳动的异化性的一个明显的表现是,只要对劳动的强制一消失,人们就会像逃避鼠疫一样地逃避劳动。”[1]37这时候,劳动已经不再是一种自我确证和自我满足的过程,相反,它成为了人们的负担,是劳动者“自身的丧失”[1]92-93。

(三)劳动者与自己类本质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人的类本质生活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但由于异化劳动,人们已经被降低成为一种动物性存在,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对于人而言已经成为一种奢侈,因为“异化劳动把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是把人的类生活贬低为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1]93。当人的类本质与人本身相异化的时候,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应有的那种创造性也就不复存在了。所以异化劳动让人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实质上导致的是一种全面的异化的产生。

(四)人与人关系相异化

由于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活动和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马克思的分析指出,既然人同自己的产品、他自己的劳动活动是异己的关系,这些产品和活动不再属于他自己,那就一定是属于一个在他之外的存在物。这个存在物,既不会是自然界。也不会是任何神灵,而 “只能是人本身”,因为 “只有人自身才能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1]97这个人是不同于劳动者的人,是劳动者之外的另一个人。在资本主义社会,这个人就是资本家。劳动活动、劳动产品都成了外在于劳动者的异己的东西,实质上都是归资本家所占有,为资本家所支配。人的异化表现在人和人的关系上,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和劳动人民之间剥削和被剥削、压迫和被压迫的关系。

综上所述,劳动的异化使人的精神受到压迫和控制;劳动产品不但不能反映出劳动者的创造性,而反过来成为支配劳动者的对立物。劳动者在整个生活中谈不上有自由全面发展自身的机会。

三、异化现象在当今社会的体现

人们已经意识到无论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还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存在的异化现象对人类生存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尤其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拜金主义”和“商品拜物主义”的流行,人们生活压力的逐渐增大,看病难、住房难等一系列问题困扰着当代中国人。在一系列压力下,劳动已经成为了一种谋生的手段而并不是目的。在劳动中人们找不到快乐,找不到个人价值的实现。这一现象特别在一些私有制企业中,工人与雇主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异化。雇主只片面地追求经济利益的提高,忽视了工人的个人价值的实现。类似富士康青年职工那样的 “十三连跳”,便是鲜活的异化劳动摧残人的事实。许多人过分追求财富,导致被物所统治,成为了金钱的奴隶。拥有金钱的多少已经成为判断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那么怎样减轻异化这一现象问题,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四、扬弃异化的途径

(一)防止劳动产品和劳动者的异化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和谐社会要靠全社会共同建设,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对我国目前来说,要实现劳动者对劳动产品的共享,尽量防止劳而不获、不劳而获的现象。做到这一点必须让全社会意识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同时,要建立公平、公正、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方式,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二)防止和克服劳动过程的异化

人的发展史也是人的劳动史,是一个不断提高、不断完善的历史进程,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真正实现自由自觉的活动,要充分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社会主义荣辱观中“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揭示了社会主义劳动观的核心精神和本质要求。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条件越充分,就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两个过程是相辅相成的,是互为前提的。

(三)防止和克服人的本质异化

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概念的提出,则为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正确的指导方针。积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强调人的主体性,它突出了发展的目的,即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只有这样,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才会落到实处,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全面发展。

(四)防止和克服人和人关系的异化

现在蛋糕已经够大,需要的是能够公平分配,我们应该在缩短工作日、增加闲暇时间方面多加努力,促使每个人能过上体面的生活。现在社会的劳动为人的休闲生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劳动和自由创造活动并不是对立存在的,人们可以通过生产劳动的发展达到理想的工作生活状态,最终摆脱不合理的束缚,解除劳动对人的奴役。构建新型人际关系,共创和谐社会。

当代社会的主题是发展,而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人的全面发展。异化劳动理论在当今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对于我们重视人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思考人类发展的前景,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在强调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大背景下,更多地应该考虑人的因素,做到人与社会协调发展,因为这有利于培育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更有利于人们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所以,我们要尊重人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使人在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解放和摒弃一切束缚人的全面发展的机制和观念,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为人的价值的实现提供良好的条件,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上一篇: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 下一篇: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