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通渭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思考

时间:2022-10-01 12:43:36

对通渭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思考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8-0017-01

1 农业发展现状

通渭是传统农业大县,由于自然条件严酷,干旱少雨,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土地面积宽广,劳动力资源丰富,绝大多数劳动力身体好,文化素质较高,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精神较强、土壤、水、空气中的化肥、农药等有害成分残留少,适宜于发展无公害农业的现状,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标,通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压夏扩秋、压粮扩经,大力发展草畜产业,使“粮、经、草”比例趋于合理,“小而全”的传统农业逐渐销迹,“大而专”的现代农业不断形成,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推进了全县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的。

2 存在的问题

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发现通渭县农村农业产业化发展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产业化程度不高,与先进地区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自然条件差,农村基础设施薄弱。通渭山大沟深、山体破碎、植被稀少,十年九旱、十年九灾,土地相对贫瘠,水土流失严重,有机质含量少,粮食产量低而不稳。

2.2 农民底子薄,投入能力有限。现在,大部分的农民采取家庭式经营,有的农民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发展比较好,想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但是由于自身底子薄,投入能力有限,又没有政策资金支持,也只能局限于家庭式经营,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2.3 农民思想观念滞后影响农业产业化发展。年轻人大量外出打工,留守人员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他们一方面想改善自己的生活,另一方面却固守自己的种植经验,对于果园等精细化管理的培训、建议不能理解和落实。同时大部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很强,进城打工的农民更是把土地当做最后的生活保障,同时土地转让出去的收入少,很多人选择广种薄收,粗放经营,没有意愿长期转让经营权,导致土地大规模经营难以扩展。

2.4 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收入来源单一,特色产业推广不到位。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不少农村居民特别是青壮劳力务农积极性不高,大部分都去城镇打工,乡村留守的多数是老人和儿童,没有精力去经营自家耕地,只能种一些小麦玉米等易成活的农产品,同时也缺乏科学的农业生产技术,使得农产品产量偏少,农业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2.5 农村农业加工企业较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技术推广站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通渭县农村农业仍处在产业链下游,以农产品原料的生产为主,农产品加工也只有磨面这种初级的小型作坊,没有能够获得较高利润的中上游加工企业,并且缺乏引领地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特色龙头企业。此外专业合作社和农业技术推广站服务不到位,其中也缺乏组织能力强、懂管理、善经营的高素质人才,部分合作社和推广站甚至名存实亡。

3 思考和对策

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有助于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加速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更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为此,对通渭县农业产业化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3.1 大力调整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顺应天时、压夏扩秋,顺应市场、压粮扩经,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3.2 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技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转变发展理念,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切实增强推广农业科技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一要突出推广重点。地膜覆盖技术最大的好处是集雨、保墒、提温,秋膜覆还可以起到秋雨春用的调水作用。要采取示范引导、宣传动员、物资帮扶等综合措施,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特别是秋季覆膜、顶凌覆膜等播前地膜覆盖集雨保墒技术。

3.3 实施农业项目带动战略。

加大农业项目的争引力度,重点抓好农业龙头企业贷款贴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生猪大区扶持、畜禽良种补贴等项目的立项实施工作,争取上级项目资金,为全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3.4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是大力培植农业龙头企业。要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产加销一体化的工作思路,着力培植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延伸农产品增值链条,带动全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实施龙头企业带动,强力促进农民增收。二是以农业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和科技示范户为主体,引导、鼓励发展农村各类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农产品运销联合体等专业性和中介组织,加快培育农民经纪人队伍,鼓励和支持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其上联企业和市场、下联农户的纽带作用,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3.5 制定出台优惠扶持政策。

一是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对于结构调整的重点区域,区财政可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调动农民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二是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充分利用其外联市场、内联千家万户的作用,逐步打造产业品牌,自主开发经营项目,吸引农户入股,推动土地流转进程。

3.6 完善市场体系。

一要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围绕农产品市场行情、供求趋势、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等采集、整理和筛选信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和计算机网络等多种形式,传播到基层和农户。二要完善提高现有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建设一些专业批发市场,以引导和带动农民调整农业结构。三要进行农产品品牌化、标准化建设,用标准化规范农产品生产,评价农产品质量,扩大名优农产品的市场份额,发挥农民创名牌、增效益的积极性。

上一篇:农村土地流转中农民权益保障的分析 下一篇:临夏县发展壮大马铃薯产业的思路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