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出起始年级科学课的“科学味”

时间:2022-10-01 12:11:09

做出起始年级科学课的“科学味”

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以科学探究为重要的学习方式”、“科学课程具有开放性”的基本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帮助,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发现问题,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双手解决问题……亲身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每一个环节中,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培养科学素养。

曾宝俊老师认为,一堂精致的好课应该有三味:其中“科学味”是第一点,“科学味”是说在科学课上要像科学家那样真枪真刀地做科学,像模像样地做。不要让学生觉得今天是在做游戏,而是在做研究、写报告。

科学课上的“科学味”落实在课堂上,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做科学”的习惯,这种习惯应该包括思维习惯、行为习惯、语言表达习惯等多个方面。这些习惯一旦养成,将对今后科学课直至中学阶段的理科课程的学习,甚至终身科学素养的养成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明确方向,直指目标

对刚进入科学课堂的三年级学生来说,科学课有很多材料,可以自己动手或自由与组内的同学交流,去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很容易让他们将视线集中在科学课“趣味”的一面,而忽视了其同时应该具有的“科学味”。另一方面,年龄特点又决定了他们乐于将每一次实验活动当作游戏,随心所欲地利用已有材料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在实验过程中往往会忘记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用实验材料做与实验目的无关的事。

在这一前提下,控制实验材料就成了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在课堂讨论阶段不出示材料,当问题的研究进展到需要实验验证想法的时候,由小组讨论实验方案,再申领相应的材料和用具。这种处理方式一方面学生知道了这些领取来的材料是要用来解决自己的问题的,这个时候,学生对待实验材料的态度与一开始就将材料分发下去相比会比较不同。在有问题需要解决、有任务需要完成的前提下,再有趣再好玩的材料也会被当做科学用具而不是玩具。另一方面,面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小组和个人往往会想出不同的解决方法,那么,在材料的选择上也会有所不同,按需索取,同题异解,正体现了科学课的开放性。而即使是行不通的路,也给足走下去的空间和条件,尊重每一个学生探究的欲望,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和手一个错误之后,更容易构建起一个正确的认知。

为了帮助学生目标明确地使用材料,我实验前在黑板上把现阶段要研究的问题出示,并提问:“我们在这个实验中要研究什么问题”,让学生在开始实验前齐声朗读实验目的,通过诵读自我提醒:手中的材料是为了完成科学研究而准备的,它们是科学用具、是探究活动的重要工具,而不是玩具。

二、材料专业,创设情境

实验材料是科学探究活动中的重要角色,材料的选择对科学课整体氛围的创设也起到关键作用。科学活动都应该有专业的科学仪器和设备,虽然有些生活中的日常物品也能够代替专业用具的作用,但在营造“科学味”方面起到的作用显然要弱于专业用具。例如,在上固体与液体单元时,进行液体混合的探究活动时,第一个班级使用筷子搅拌,学生拿着筷子在玻璃杯中使劲乱搅,不少液体飞溅出来,影响探究的效果。出现这种情况后,在之后的教学中,我就将筷子换成玻璃棒,将玻璃杯换成烧杯。学生在面对这些专业材料的时候,神情明显严肃很多,布置探究任务的时候也能够更加专心地倾听要求。在动手操作时,更加小心仔细,观察记录时更加认真投入,专注“做科学”的氛围浓厚,探究活动的效果与第一个班级相比有很大差异。

在面对不熟悉的物品时,学生会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极其希望能够将其运用于实践活动中去。强烈的内驱力,给科学课堂奠定了很好的心理基础,而专业的科学用具和学习内容一起,共同创设了严谨、科学的情境,更加容易将有环境依赖特征的三年级学生引入科学探究的轨道中。

三、过程开放,做有所得

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开始的时候能够围绕一个问题进行活动和讨论,几分钟之后就开始跑偏,接着手里的实验材料被用来做其他事情的情况。这种跑偏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可能是小组内有一些学生在做其他的事而带动了别的同学,这个时候实验材料变成了玩具,这种情况是要及时指出并制止的。当然也有可能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有了新的发现,进而想要把这个发现研究到底。对于这种情况,我的做法是:首先问清楚是不是把本次实验的问题解决了,然后追问现在在做的事情目的是什么、想要解决什么问题,以及准备如何操作。如果学生能够明确清晰地回答上来,则可以让他们在解决了实验任务之后动手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把结果记录下来,在交流讨论时留出一点时间让他们汇报自己的探究成果。

如果只是对某个偶尔发现或想起的问题感兴趣,却没有解决方案,教师可以给予提示,帮助学生利用已有材料做出一个结果,解决或部分解决问题。这个时候,实验材料仍然扮演着科学工具的作用。学生也能够从活动中认识到科学探究都是有目的性的,不管是老师布置的任务,还是自己要研究的问题,经过探究的过程,都应该得到一个结果。

四、关注语言,科学表达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结论的表述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科学表述可以做出初步的要求。在这个阶段,我要求学生在小组汇报交流时,完整地将实验目的和实验结果进行表述。措辞暂时不要求做到完全专业化,但语句要完整、条理要清晰。例如,汇报几种固体混合后质量的变化情况时,学生回答“不变”,我给出的反馈是“老师没听明白”;当有学生意识到问题,补充是“质量不变”时,我接着提问“什么质量不变”,经过几轮往来,学生说出“不同固体混合后质量不变”,这个回答达到了我对三年级学生的要求,对此进行表扬和强调。

对于刚刚接触科学课的学生来说,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他们进行探究活动的主要动力来源,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加以保护,更重要的是通过外部环境和教学过程引导他们将这种天性转化为建构知识的态度和科学探究能力,为他们日后的科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上一篇:依托四大载体 建设幸福学校 下一篇:中外电影合作进入快速发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