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电工技术课改优化思考

时间:2022-10-01 11:12:59

电子电工技术课改优化思考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电子电工知识的积极性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采用的是“填鸭式”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式接受现有知识,学生学得非常被动。长期下去,学生逐渐产生了对该类课程“敬而远之”和“回避”的态度,因而也就严重阻碍了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更会影响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培养。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一改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力求通过创设优美情境,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体会学习的乐趣。例如,在教电阻串、并联知识时,笔者让学生根据所给的电路,通过自主学习、分组讨论的方式归纳出串、并联电路的特点。课后布置这样一个课题:如何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来扩大电表(电压表、电流表任选其一)的量程?要求回答:①明确扩大电表量程应确定哪些数据?②如何确定这些数据?③实际用电表与你所计算的理论数据是否相符?为什么?④你能否制作一电表(可能的话),并用所制作的电表进行测量?⑤如何尽可能地减小测量误差?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先让学生初步明确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为后面放手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做好准备。当学生完成近一周的准备、实施、讨论、查阅资料、教师指导等这些工作后,进行分组总结时,每组的总结报告都很精彩,甚至有的同学还制作了一只直流电压表。虽制作粗糙、精度不高,但仍然受到其他同学的赞赏。该同学的自豪感,真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许多同学建议并希望以后多采用这种教学方式,一是让他们能真正学到知识;二是能充分体现他们的创新能力;三是也能增强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为今后走向社会、与他人合作打下基础。通过这一富有成效的情境创设,同学们学习电子电工技术知识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从而也有利于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二、立足基础知识,提升学生应用电子电工技术的能力

俗话说:“理论来源于实践,但理论更应该用来指导新的实践。”基础知识教学固然十分重要,没有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没有掌握好,又怎么可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但是,学习基础知识又是为了什么?———学习的目的就在于应用。尤其电子电工等电类的课程,主要为了将来生产中的实际应用,如果教学不重视其知识的应用,不重视学生应用知识、动手能力的培养,结果势必使学生缺乏知识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这显然违背了中职类学生的培养目标。所以,笔者在日常教学中,不仅强调课本知识的学习,同时更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突出职教特色,增强实践动手能力。在电子电工专业课教学中,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实验室现有教学资源,带动学生在第一时间进行模拟操作。其次务必要让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到具体的生产实际中去锻炼,经常利用假期,到电厂、变电站、电机厂,实地向工人师傅学习,方能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回到实践的效果。通过上述途径,不仅使学生初步把握了有关电子电工学方面的基本操作技能,也丰富了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优化了知识结构,增强了实践能力,进而有利于培养实用型人才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动手的能力,力求做到在讲授课堂知识时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在课外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内容的安排,还是练习题、实际问题、电子电工制作的选择与设置,都应从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角度出发,把课本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又用实践来巩固课本知识的掌握。

三、加强实践演练,培养学生探究电子电工知识的意识

电子电工学是基于实验基础上的一门学科,很多概念、规律都与实验有关。课堂教学中若能正确、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不仅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能化解难点、理清思路,更好地掌握概念、规律等。如在学习楞次定律时,由于该定律在本章中是一个重点,更是一个难点内容,从多年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不易理解定律的含义,特别是不易理解定律中“阻碍”这两字的含义,因而也就不能很好地应用定律去解决问题。基于这些原因,笔者在教学中改演示实验为学生探索性实验,通过学生的探索、讨论,逐步弄清以下一些问题:①磁铁极性的变换与检流计指针偏转方向之间的关系;②磁铁插入(或拔出)的快慢与检流计指针偏转角度之间的关系;③磁铁在线圈中停止不动与检流计指针偏转情况之间的关系;④通电线圈插入(或拔出)大线圈时检流计指针的偏转情况;⑤由磁铁改为铁棒,看检流计指针的偏转情况等。当然,实验中还应时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同时要求学生结合所产生的实验现象,并根据前面所学知识,加以判断感生电流与磁场的变化之间的关系。最终让学生逐步弄清定律的具体含义。长期坚持这种方式的教学,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观察能力、科学探究能力,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及团结协作的能力,也可以进一步培养探究意识和创造才能。

上一篇:经济公路运输的重要性 下一篇:中国冶金业发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