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题材·新思路·大进步

时间:2022-10-01 11:09:17

写作是个系统工程,是语言表达能力与语言水平的综合体现。在长期的学习和生活中,作为生命个体的学生在客观世界的触动和教师的培育下,内心与外部世界发生碰撞和共鸣,从而通过写作来展现自我,发展个性。写作教学贯穿于语言学习的全过程,而中学阶段是培养写作技巧的重要阶段,将为其以后的语言能力发展打下基础。

现状分析:

从小学升上初中,学生在心理、生理和知识结构上都有一个飞跃性的发展。写作教学也对学生作文的思想内容、形式,甚至字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小学的写作练习及自身认知能力的简单化,学生对事物的观察、描述能力较弱,语言表达和词汇应用较机械,单一,贫乏,甚至有些模式化。诸如写到同学必是“大大的眼睛,小小的嘴巴……”, 写到春天必是“春姑娘来了,草儿绿了……”。而且一些学生升上初中以后,面对加重的学业负担和更高的教学要求往往束手无策,不知如何着手为文。因此除了写一写让座,忆一忆童年往事,学生觉得无米为炊,下笔异常艰涩,即使写上几句,也干巴无味,缺乏激情和朝气。如何帮助学生迅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要求,实现初中写作教学目标是摆在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仔细研读语文教材,不难发现,七年级上人教版的教材编排中,有不少古今中外文笔优美的写景类诗文,并且穿插了对自我,对自然抒感的写作训练。而经过了小学几年学习的学生都能写此类文章,只是大多数写得平淡干瘪,没有味道。由此,教师不妨以提升写景类文章的质量为突破,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一、 寻找写作的源头活水――眼中有“物”

1. 感悟生活,开启学生的“慧眼”

叶圣陶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来。”校园、社会、家庭生活都如源泉,包罗万象。三点一线的生活在学生眼里似乎司空见惯,很难有材料可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细微之处观察周围事物。看一看窗外,金黄的秋叶已不知何时悄悄落下;听一听耳边的风声又是咆哮不止,告之冬天的到来;闻一闻,桂花的甜香正弥漫在校园里……一花一草,一鸟一虫,都在变化着,只要留心观察,我们总能从身边找到一些素材。笔者曾让学生坚持每天写下当天的所见,所闻,所想,不拘字数,但内容必须真实。不少学生就是从小草、小花开始描写,写到了校园之景、社会之人、生活之象,慢慢地为自己的写作积累了不少的素材。

生活为写作提供事实材料,也包括情感和认识。生活体验深,情感才强烈,认识才深刻,文章才会内容丰富,情感充沛。一次笔者阅读一篇学生写桂花的文章,一学生突然举手提问:“老师,桂花有花苞么?”这个问题引起全班同学强烈的兴趣。若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去仔细观察桂花的外形和颜色,再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定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获得更深的体验,从而找到他们各自写作的“源泉”。

2. 撷英揽萃,增加写作的素材积累

有些学者认为阅读与写作是孪生兄弟,提出了“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写作是阅读的深化”等观点。如果学生不阅读一些优秀的作品,就难感受到阅读的魅力,更谈不上什么文学熏陶了。这些作品可以来自课本、优秀课外读物或者是同学的优秀习作等。通过阅读,学生开阔了眼界,感受和体验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学到作者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和思维方式。当阅读积累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学生有了自己的知识积累和思维判断,会想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感受。

二、激活写作的情感――心中有“情”

1. 创设情境,抓住契机,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生活中,人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经历与平常不一样的感受,因而与人的生命和心灵活动发生碰撞,激发起“一抒情怀,一吐为快”的需求。这种碰撞和刺激是偶然性的,有些被敏感的学生灵敏地捕捉了,更多的却被忽视了。这就需要教师点拨,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思维的束缚,鼓励他们自由地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例如一直被认为最简单的写景作文训练,对于个别学生来说,自然界里的花草鱼虫随手拈来,下笔即成美文;而对于粗心和水平比较低的同学来说,就得搜肠刮肚,绞尽脑汁了。笔者在教授《春》时,发现让学生模仿写几段有关春的句子比较困难。正好窗外秋风大作,几天的气候突变让每个人都感受到了。于是马上换题,让学生写这几日的秋风。“一语激起千层浪”,初一的学生思想活跃,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和看法,看着窗外随风狂舞的树枝,听着耳边秋风肆虐的咆哮声,想着自己的经历,每个学生都觉得有话可说了。于是短短的十分钟,《发抖的秋》,《坏心眼的秋》等小片段立刻完成。 这些段落语言活泼,情感真切。在第三单元的写作训练时,笔者曾经在课堂上播放班德瑞的《雪》、《春野》等轻音乐。伴随着柔和优美的音乐,学生尽情地让思维驰骋在原野上,溪水间,丰富的联想和美妙的想象使文章生动了不少。

2. 注重个性,激感,挖掘真实的生活体验

写作是一种情感性很强的活动,讲究作者感情自然而真实的流露。不少刚升入初中的学生的文章比较规矩,三段体,开头总起,中间叙述,结尾点题,结构完整,语言流畅。但读起来却总是少了一些味道,少一些个性,就像是没有入味的菜肴,色香味足矣,只是少了食材的天然之味。教师应该在开学之初就引导学生明白,写作不是简单地写眼前看到的事物,而应是描写那些与心灵发生了联系、碰撞,激发起情绪变化的那部分生活。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情者,文之经也。”带着感情去观察,去描写才会动情于衷,下笔皆有情。这样的作文才会反映出作者的独特体验和情感世界,写出来才会真实具体。例如今年杭城多大雪,面对漫天飞舞的雪花,教师可启发学生:“你的第一反应会想到什么?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由于学生的成长经历、文化背景的不同和知识水平的差异,同样的“雪”会让他们产生完全不同的联想,引发不同的情感体验。有的觉得雪很美,拟题为《赏雪》、《雪是美丽的》,有的想起了以前和伙伴们一起打雪仗的事,拟题为《雪中的“战斗”》、《那一场关于雪的故事》,有的想起了雪中的往事,拟题为《雪中行》《孤独的雪》,有的由“雪”联想到了某人和某物,拟题为《雪中的XX》等。 虽说学生们还不懂什么是“话题作文”,但是围绕这个话题,每个人都能寻找到最触动自己内心的素材。因为只有最熟悉的才是最好写的,写出来的东西也会最真实。这是从命题作文转向话题作文的一个有效训练,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会不相同,会彰显出不同的个性。这也符合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相互有别的独立社会个体的要求。

三、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练之有“法”

1.循序渐进,由点到面

写作像写字画画一样,需讲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作品要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需要不断的练习以及写作技巧的指导和点拨。在写作学习的初期,要求初一的学生写出立意深刻、见解独特的文章是有难度的。教师可以先从小片段入手,布置一些局部训练,使学生逐渐产生一些意识,即在把话说清楚的前提下,争取慢慢把话说生动。片段形式可多种多样,从仿句成段开始,到改写、扩写和读写都可以。由句而段,汇段成篇。古诗文的改写扩写练习也很有可行性,如白居易的名诗《钱塘湖春行》语言凝练,却极有画面感,可以让学生从“初平”、“云脚”、“暖树”、“渐欲”等词衍生出丰富的联想,围绕“水、 燕、花、草”等景象,综合应用写景的各种手法,改写成情景交融的现代散文。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可以加强学生对古诗文的鉴赏能力。其他如《天净沙・秋思》、《观沧海》等作品也可以采用这种写作训练方法。

2. 以“文”为鉴,学习技巧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古今中外的美文,都运用到了不同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呈现出不同的写作风格。例如课文里的《济南的冬天》运用了直接抒情、创设意境流露真情、想象中抒真情等多种手段,使文章情景交融,感情自然。《紫藤萝瀑布》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让文章真实感人。《春》调动多种感官感受,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使文章的语言呈现强烈的画面感。所有这些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可模仿、借鉴的摹本。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品析,把写作技法、修辞手法等逐渐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并加以改造,完成由模仿到创新的转变,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

3. 趁热打铁,讲评得法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借助语感和语法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够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由此可见,学生才是修改作文的主体,通过修改丰富其写作体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才是讲评的重要目标。而从小学开始,学生一直习惯于教师为主的写作评议。实际情况是几十篇习作全部靠一个老师在课堂上讲评,不切实际,效果也不理想。初一作文讲评可以采取教师讲评和小组评议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文章修改中,互相讨论,交流意见,共评得失。“一人行短,众人行长”,这样可以让学生对于作文的要求更具体化,真正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提高其语言鉴赏和应用的能力。每次的讲评要有针对性,讲评可以从片段写作开始。片段写作最好是当堂写,当堂改。这样的写作教学往往效果会更好。当然,讲评中要自始至终坚持赏识原则,及时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对于一篇文章不管是立意高,还是用词精妙,或是比喻新颖,或者仅仅是写了一个生动准确的句子,教师都要及时给予肯定。

总之,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保证。针对初一学生的写作现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阅读,多观察,找到写作的源泉,创设情境,教授一些写作技巧,引导学生发掘并抒发出内心真实的情感,帮助学生以写景类作文为突破,不断练习、修改,最终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跟大师学语文:怎样写作[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黄孟轲.人生平台上的语文:中学语文教学创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及时反馈 “教”“学”双赢 下一篇:以巧设语境提升英语词汇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