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潭死水”想到的

时间:2022-10-01 09:53:15

常听一些语文老师抱怨某某班上课如“一潭死水”,一个问题砸死一大片,上课者与听课者都觉索然无味。长此以往,不仅影响师生交流,使教学方法由“启发式”变成“填鸭式”,也影响了教学质量。其实细细分析原因不外以下几点:

一、所谓的“师道尊严”之误区

“师道尊严”本指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其初衷是提醒我们要尊道,尊有道之师。如今在某些老师眼中,却变了味,是一种高高在上的身份、一种至高无上的权力,俨然一股神圣不可侵犯之势。因此学生与老师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学生对老师的所谓“敬畏”,也就慢慢变成了“敬而远之”。处在如此氛围中,学生怎敢轻易开口?

听薛法根老师的作文课,学生们描述薛老师的特点时,有学生说:“老师的牙齿有点奇怪,是兔板牙。”薛老师幽默地予以肯定:“嗯,有缺点的人才可爱。”有学生说:“老师尖嘴猴腮,像猴子。”薛老师巧妙地引导:“我听出来了,说我的脑袋小。我脑袋虽小,但智慧多,你说得很准。我属猴,一点也不奇怪。”试想如果没有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 孩子们怎能轻易“放下包袱,轻装上阵”,那么多的奇思妙想又如何似 “雨后春笋”般涌现?

二、无奈的“沉默是金”之现状

宋代教育学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话是很有道理的。“须教有疑”,在课堂上表现为师生间的对话,是一种教学信息的双向交流活动,是教师在教学中所做的比较高水平的智力动作的。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教师所提问题应位于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内,是根据学生已有知识为前提,由学生经过“再创造”“再组织”完成的,超出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是无效的。

而有些教师课前不认真备课,上课时,“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提问的随意性很大,没有很好地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问题过难或答案很难组织,造成学生无从下手、无从说起的现状,只能“沉默是金”。

班级中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不同,因此在教学中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所选内容要贴近学生思想、生活实际,让他们有话可说,让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执教《孔子游春》时,引导学生理解了水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四个特点后,王老师说:“其实,课文中孔子关于水的特点并没有写完,文中省略号向我们透露了这个秘密,现在,你能按照看到什么想到什么的思路,继续把水的特点编下去吗?”由于前面介绍水的特点时,王老师进行了充分而有条理的引导,学生的思绪阀门被打开了,创新性的语言跃然纸上。

《孔子游春》这篇课文本来是通过孔子观水而大发宏论,从而教导弟子学会做人。对于缺少人生阅历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王老师逐层引导,在学生了解了文本的内容后,又巧设悬疑,安排了“写”的环节,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诗一样的语言,充满了创新性的问题引起了所有听课老师的阵阵赞叹。

三、残余的“自卑心理”之顾忌

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价值和能力的充分认识和评价。它是激励人们自强不息地实现理想的内部动力;是一个人成才所必备的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个性品质。正如范德比尔特所说:“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事业总是一帆风顺的,而没有信心的人,可能永远不会踏进事业的门槛。”可是这些对于某些学困生来说,恰恰是最欠缺的。

每个班级都有学困生,他们平时就觉得自己不讨人喜欢,低人一等。上课时生怕引起别人注意,往往不知不觉就走进了大家遗忘的角落。有些学生对自己缺乏自信心,害怕丢人现眼,让人笑话,因而对老师的提问也是有话不愿说。

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一个从不发言的学生,今天大胆举手发言,虽然结巴着回答问题,但这时千万不要吝啬你的语言和行动,应抚摸着他的头,亲切地说“你今天很勇敢”“你进步多了”,等等。在批改学生作业时,适时加上批语“今天你的字写得特工整”“全对,很了不起”“你的解法很有创意”,等等。借用这样的评价来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以此来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

总之,要有效地开展对话式阅读教学,需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需要教师的认真研读文本,思考问题的有效性,重视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表现欲。这就需要师生双方共同长期的努力,综合各种因素,教师不能急功近利,操之过急,需要从长计议。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小河东六小学)

上一篇:内蒙古某地成矿条件分析 下一篇:微课程:丰盈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