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九连山林场碳汇林造林设计及关键技术措施分析

时间:2022-10-01 09:46:02

省九连山林场碳汇林造林设计及关键技术措施分析

x[摘要] 根据省九连山林场的碳汇造林实际,就碳汇造林的设计原则与碳汇造林的关键技术措施进行分析,并就碳汇造林中减少碳泄漏的措施与森林环境保护措施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碳汇林 树种选择 造林技术

森林具有碳汇功能,通过植树造林、加强森林经营管理、减少毁林、保护和恢复森林植被等活动,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可以减缓温室效应和气候变暖等全球性生态问题。碳汇造林项目是指在确定了基线的土地(包括林地)上,以增加碳汇为主要目的,并对造林和林分(木)生长过程实施碳汇计量和监测而开展的有特殊要求的造林活动。森林碳汇造林在最大限度地获得碳汇的同时,应注重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保护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广东省九连山林场位于南岭山脉南麓的省级生态县连平县境内,属于粤北山区,东经114°24′~114°36′,北纬24°08′~24°22′。广东省九连山林场是广东省十大林场(局)之一,近年来的主要造林活动均以生态造林工程为主,重c是碳汇造林,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林场经营总面积为5940.1hm2,林业用地面积5911.9hm2,其中生态林面积3650.3hm2、占林地总面积61.5%,商品林面积2261.6hm2、占林地总面积38.1%。林场活立木蓄积总量386859m3。林木总生长量为18499m3,森林覆盖率为84.8%,林木绿化率为92.8%。加快推进广东森林碳汇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是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的重点之一,也是国有林场现代林业结构调整与供给侧改革的主要内容。

1、设计原则

(1)、坚持增加森林碳汇与减少森林碳排放相结合的原则。森林碳汇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既要重视森林培育,通过提高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来增强森林碳汇能力,又要重视营造林过程的措施选择,通过加强植被保护、土壤保护等生态保护措施来减少营造林过程的碳排放。

(2)、坚持适地适树,生态优先的原则。根据立地条件,选择最适宜的树种,并根据造林对象预期的主要功能有目的地进行造林作业设计,在不影响主要功能发挥的前提下,根据环境景观美化的需要适当配置一些观赏性树种,达到生态效益与绿化美化协调统一的目的。

(3)、坚持突出重点,相对集中的原则。因害设防,营造地点优先安排在生态脆弱、生态区位重要和交通方便的林地,并尽可能做到自然地理位置上(而非行政管理区等)相对集中连片,以便于建设管理。

(4)、坚持先易后难,先急后缓原则。营造林优先考虑宜林荒山荒地、疏残林(残次林)、低效纯松林和布局不合理的速生林,特别应注重改造水土流失严重、生态区位重要且生态功能脆弱的林地。

2、造林类型设计及树种选择

2.1造林类型设计

根据广东省森林碳汇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特点,结合九连山林场的实际情况,分为以下二个建设类型。

(1)、人工造林:

造林对象为生态功能等级低的宜林地,通过人工造林恢复其森林植被,使其发挥生态功能。造林树种选择红椎、木荷、火力楠、杉树、樟树、阴香。

(2)、套种补植:

造林对象为生态功能等级较低的疏残林(残次林),大部分为林相较差的林地。林地内有部分幼树,而且分布较均匀,有一定的天然更新能力,有望通过套种补植、加强抚育,提高其生态功能等级。通过套种稳定性好、抗逆性强、生态功能高的乡土阔叶树种,有效提高森林质量与效益,改善区域生态环境。造林树种选择红椎、木荷、火力楠、杉树、樟树、阴香。

2.2树种选择

树种选择是造林成败的关键,根据森林碳汇造林的特点及其作用,结合该造林地的立地条件以及九连山林场的造林经验,按照适地适树原则,选择适合当地生长,并且有较强的抗旱性和耐瘠薄,生长较快、适应性强等特点的乡土阔叶树种,同时充分考虑九连山林场自身建设特色,在满足碳汇造林要求的前提下适当地套种乡土经济树种。本项目建设选用红椎、木荷、火力楠、杉树、樟树、阴香作为造林树种。可供选择替换的树种有米椎、黎蒴、米老排、格木、土沉香、降香黄檀、红苞木、油桐等。

3、主要技术措施

3.1林地清理

林地清理的原则是在满足改造种植的前提下,尽可能少破坏原有的森林植被。严禁采用全面劈山、炼山、全垦的清理方式,以有利于保护物种,增加土壤有机质。人工造林类型采用带状清理或小块状清理的方式,全面清理杂草,对原有的阔叶树和灌丛应尽量保留。套种补植类型采取小块状清理,穴边周围1平方米范围内清杂除草。

3.2整地挖穴

为了不破坏原生态环境和有利于水土保持,采用人工明穴整地的方法,整地时间宜早不宜迟,行距沿等高线水平方向排列,在行间按株距定植穴。挖穴规格:人工造林类型为50×50×40厘米;套种补植类型为50×50×40厘米。挖穴时将表土置于植穴的两旁,将心土放于植穴的下坡处,让土壤有40天左右的风化时间;在栽植前每穴施放复合肥150克作基肥,清除穴两侧表土的石块、草根,再回松土至植穴近九成满备栽。

3.3苗木

选择顶芽饱满、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营养袋苗或裸根苗。苗龄为一年生以上,苗高35厘米、地径0.4厘米以上。要求苗木具有生产经营许可、植物检疫证书、质量检查合格和种源地标签,禁止使用无证、来源不清、带病虫害的不合格苗上山造林。裸根苗造林必须用黄泥浆浆根,切实做好苗木的遮荫保湿工作,确保造林成活率达95%以上。碳汇造林项目优先采用就地育苗或就近调苗,减少长距离运苗等活动造成的碳泄漏。

3.4 造林密度

(1)人工造林规格为1.8×4.0米,密度为每亩92株;

(2)套种补植规格为3.0×4.0米,密度为每亩56株;

3.5 混交方式和比例

可采用随机混交或行间混交方式进行种植,混交株数比例为:红锥30%、木荷30%、火力楠20%、杉20%。最终形成多树种造林和营造混交林,防止树种单一化。

3.6 基肥与回穴土

九连山林场林地普遍肥力不高且较为缺磷,适当施放含磷基肥对于保障碳汇林造林成效十分重要。基肥的施放应于栽植前一个月左右,结合表土回穴,当回土至半穴时放入基肥与底土充分混匀,让它发酵后再栽植,以防基肥发酵伤根,充分发挥基肥的作用。基肥选用氮、磷、钾有效含量达30%以上的复合肥。

3.7栽植

造林选在透雨后的阴雨天进行。栽植时根系顺畅,防止窝根,苗要扶正,适当深栽。营养袋苗要剥除营养袋并舒展根系方可栽植,回土要细,轻提苗然后压实,回土成馒头状,与山坡成反倾斜,利于保水保土保肥。N植40天左右,全面检查苗木的成活情况,发现死株、缺株应及时补植,保证造林后的成活质量。

3.8抚育措施

碳汇林抚育设计安排3年3次,本次作业设计只安排1次抚育,即造林当年抚育一次。抚育工作内容主要是松土、除草、培土、追肥和兼顾补植。追肥标准为人工造林每穴追施复合肥150g,套种补植每穴追施复合肥150g。具体方法是在除草、松土、培土等工序完成后,沿树冠垂直投影线方向两侧各开挖深5~10cm的浅沟,将肥料均匀地施放于沟内,然后用土覆盖,以防肥料流失,提高肥料的使用效率。

要落实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措施,维持林分的建康状况和稳定性,减少碳排放。对碳汇造林项目活动中或成林后发生的病虫害,宜采用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第二年和第三年进行抚育、追肥,所需的人工费和肥料费用由建设单位另行筹集资金解决。

4、建议

4.1减少碳泄漏的措施。

碳泄漏是由项目活动引起的、发生在项目边界外的可测量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量。碳汇造林项目中的碳泄漏主要指造林、抚育、护林过程中使用运输工具燃烧化石燃料、施用化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所以减少碳泄漏的措施要从造林、抚育、护林三个阶段的相关环节着手。

(1)、在碳汇造林育苗阶段,育苗点尽量选择在碳汇造林地点附近,这样可以在造林实施时减少苗木的运输距离,减少碳泄漏;

(2)、实施碳汇造林时,肥料、造林工具等在运输过程中最好采用非燃烧化石燃料的工具进行运输,运输时行进在最短路径上,缩短运输距离,最大限度减少碳泄漏;

(3)、抚育和护林工作最好可以承包给造林地点附近的居民进行,这样可以较少人员、车辆往返造成的碳泄漏;

(4)、造林时施肥尽量使用有机肥或农家肥,不但降低造林成本而且从根本上减少碳泄漏。

4.2 森林与环境保护措施

(1)森林保护措施

建立森林保护责任制,把森林保护落实到人,由建设单位指定专职护林员护林,保护碳汇林,防止乱砍乱伐及有害林木培育的行为发生,并定期检查火灾隐患,做好造林地内病虫害的预测预报。通过随机混交营造阔叶混交林,提高森林自身的防火和抗病虫害能力。

(2)环境保护措施

本项目建设过程中,要进行林地清理和挖穴,将会一定程度地减少地表植被,增加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的压力。其次,肥料施放后,部分残余物可能与雨水一起被排放而影响环境。为减少项目建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确保施工时不过度地破坏地带性植物资源。林地清理和挖穴时,做好周围林地及林木的保护,并做好施工安排,坚决禁止全垦和炼山。

参考文献:

[1]国家林业局气候办《碳汇造林技术规程》《碳汇造林验收办法》(试行)[G]2010.11.

作者简介:廖坤华,男,汉族,广东省连平县人, 1964年12月出生,林业助理工程师,现从事林业科技与林业技术管理工作。

上一篇:注重自主学习构建和谐课堂 下一篇:国有林场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