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湖北鲜有知名民企?

时间:2022-10-01 07:51:34

泰康人寿董事长陈东升在2012中国企业家论坛夏季峰会上提出了一个疑问——为什么湖北没有特别有名的民营企业?此后,陈东升转发本刊新浪官方微博再次追问这一问题,引发了潘石屹、任志强、毛振华、李佐军等大佬学者及500余名网友的讨论。

陈东升在给本刊微博发来的私信中说道,“在企业化浪潮中,湖北的民营企业没有跟上。难道是因为湖北的国有经济太强,武钢、东风汽车等大型国企动辄过千亿,所以顾不上民营企业了?建议你们把这个问题讨论深入,没有思想的解放,中三角难以崛起”。

湖北少有具全国影响力的知名企业家,已是不争的事实。

统计数据显示,湖北约有26万家民营企业,其中小型企业数量占到了90%以上。民营企业规模小,缺乏一批对全省经济起重大影响作用的领军企业。

2011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湖北有17家民企上榜,数量上与上海并列第八,但只有九州通集团一家进入了前70名,剩下的都排在200名开外,而四川省就有6家民企排在前100名内。“2011中国企业500强”湖北仅8家入选,在中部六省仅居第4位。《胡润百富榜》上,企业总部在湖北的企业家仅12位,占比为1.2%;前五十强中,湖北为零。

湖北民营企业发展不足的问题,借用原银监会主席刘明康的一句概括,“是醒得早,起得晚。”

“华人企业一个重要的缺点是没有永续精神。”刘明康认为,缺失了这一要素,很难出大企业家。而这种情况,在包括武汉的中部地区更加明显。

这种永续经营,一方面说的是没有把企业做大做久的战略与雄心,另一方面,则是经营思路上的坚持。

小富即安。武汉五芳斋总经理张永利如此评价湖北大多数的民营企业经营者。

香港贸易发展局华中代表曾沂靖认为,这种小富即安的自足思想,源于武汉乃至整个湖北地区的环境优势。

“江南水乡,资源富饶,这里的人稍加努力,就会过的比较好。”他觉得上海也有这样的问题。“上海作为天然的港口城市,优势非常明显。但在上海,真正的本地企业家并不多。更多的是外地人在那里打拼。”浙商的效应在上海难以复制。

在经营思路的坚持这一点上,武汉当代科技产业集团董事长艾路明也感同身受,认为湖北企业缺乏一种坚持的精神。

利丰发展(中国)有限公司董事赵丽娟建议,“一定要专注于优质品牌建设,千万不要做差不多先生”。

“就好像我给你一个钟,让你挂在墙上,其实挂这个动作可能只需要一分钟,成本没变,但是你挂得好挂的不好,是有区别的。”

曾沂靖觉得武汉缺乏当年大汉口那种开放、包容的心态,“戒心很重”。相反,他觉得邻近的长沙有一种包罗万象的气质,经济活跃指数在全国都十分靠前。

“两湖人很勇敢,也很热情。你向别处攻城略地,却将自己的城门把得很严,自己进城了,也不太适应。”苏州广大投资集团朱昌宁也有如此感叹,“作为企业,我们有点害怕输,或者是打不过。”

泸州老窖董事长谢明面对民营企业不够强大的问题时说:“武汉在上世纪80年代敢为天下先,但为什么没有坚持下去呢?如果当时坚持下去,我想武汉的产值可以做到第一。”他认为,敢为先天先、社会共识和企业家精神的坚持,是中三角崛起的一个先决条件。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研究员、曾任湖北证券董事长的陈浩武觉得,“两湖人革命精神多一些,而我们的企业精神稍微差一些。” 回忆起七八十年代,包括格里希、当年的武汉柴油机厂,均属于全国领先。后来却在改革开放中掉了下来,“很重要的一点,企业家精神要好好反思。”

艾路明认为,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在于充分理解市场竞争,这方面武汉企业家做的还不够。“其实武汉有很多好企业,湘鄂赣地区有很多,关键是哪个领域中竞争越开放,民营企业生存得越好。”

声音

湖北地处内陆地区,相对沿海发达地区,在“重商”文化和“经济人”理念方面较为欠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发展,特别是民营企业发展。

李鸿忠 | 湖北省委书记

湖北企业做不大,可能跟地域有关系,在武汉这个‘大码头’待了以后,觉得这个码头不小,就没有想去扩展。暗指相对于温州企业家“爱折腾”,湖北企业家追求稳健保守,有点小富即安。

王均豪 | 均瑶集团董事长

“这么多年来,湖北还没走出一家在全国有影响的民营企业,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缺乏重商氛围,小富即安心态是湖北民企做不大做不强的最大障碍。企业家一定要志存高远,而这正是湖北民营企业家所缺乏的品质。

汪潮涌 | 信中利国际控股创始人兼总裁

华人企业一个重要的缺点是没有永续精神,没有永续经营的精神。为什么?华人企业家讲情面,跟政府讲情面,跟自己的员工讲情面,跟市场讲情面,公司只有欠了一大笔帐,没有永续精神。

刘明康 | 中国银监会前主席

“作为一个企业的工作者,其实也应该反过来考虑自己”,觉得,“为什么你就没有成为中国领先的企业,在企业家中间成为一个有影响的企业家?应该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自己为什么没有成功,而不是因为种种外部的政策和外部的环境。”

艾路明 | 武汉当代科技产业集团董事长

改革开放30年过去了,下一步还需不需要民营企业?根据省委书记、省长和官员的参与和支持,显然对民营企业是肯定,但是从整体资源的调配上看是国进民退,这恰恰是最危险的,我们的出路只有是国退民进,而不是国进民退。

王石 | 万科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

国有企业太大,形成了垄断氛围,使得民营企业也没有机会,民营和实体经济得不到发展,它碰到了强大的垄断。

关敬如 | 中诚信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湖北不乏人才。但相对于党政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而言,企业经理管理人才是短板。本土优秀企业家尤为稀缺。

企业家不是人为培养出来的,只能是在市场风浪中摔打出来。湖北缺乏这样的环境。企业发展,难的不是人才,也不是技术,甚至不是资金,难在“行政许可”。

张宪华 | 汉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上一篇:股份回购 第15期 下一篇:发动机再制造行业成本管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