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城市化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时间:2022-10-01 07:39:11

廊坊城市化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影响城市化模式选择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地理因素、经济因素以及政策和制度因素。廊坊区位、地形、环境、资源、交通等自然因素对城市化目标定位提出了独特要求;廊坊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水平、产业结构对城市化模式有深刻影响;国家发展理念、城市化战略、相关行政管理制度以及经济制度是影响廊坊城市化模式选择的制度和政策因素。

关键词:廊坊;城市化模式;影响因素

城市化模式是社会、经济结构转变过程中城市化发展的总体特征。对一个国家或地区而言,城市化模式包括城市化的主要途径、主导方向和动力机制等方面,而对于单个城市而言,城市化模式主要有:一是城市化的目标定位,二是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一般来说,影响城市化模式选择的因素主要是三个方面:自然地理因素、经济因素以及政策和制度因素。本文将从以上三个方面探讨影响廊坊城市化模式选择的因素。

一、廊坊城市化模式选择中的自然地理因素

自然地理因素包含区位、地形、环境、资源、交通等方面,直接影响城市化的目标定位。

廊坊位于北京和天津之间,环境优越,地形平坦,交通发达,已具备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条件。在廊坊自然地理因素中,最具优势和特色的是区位因素。廊坊自然地理因素的独特性要求我们把发展消费型城市和生态型城市作为城市化的目标定位。

1 抓住区位优势定位城市发展,构建服务京津的消费型城市。改革初期,廊坊提出“一个扁担挑两头”,以服务京津为重点发展商品经济。1985年,廊坊形成了“双轨式”城郊型发展战略。1995年,廊坊市制定了“大廊坊”战略,提出一条既注重自身挖掘,又重视开放引进的良性发展路子。进入新世纪,京津冀加强合作的意识逐渐增强。2004年,河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一线两厢”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构想,主动融入环渤海经济圈,使我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路更加明晰。2008年,我市提出聚焦“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的发展定位。“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就是把廊坊建设成京津之间大公司、大机构和成功人士休闲居住、休闲办公、休闲保健、休闲娱乐等高品质健康生活置业的首选之地和创富金区。2009年初,廊坊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实施“同城战略”,在依托京津、借势京津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融入京津、同城发展的新思路。可见,瞄准京津消费需求,建设消费型城市,是廊坊抓住自身区位优势,加快自身发展的合理选择。

2 廊坊的资源状况以及区位特点要求廊坊的城市化目标定位专注环保标准,构建环保型城市。廊坊地区土地、地热和矿泉水资源较为丰富,其他资源相对贫乏,尤其是水资源形势严峻,这就要求廊坊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要充分考虑资源的制约和限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此外,作为京津的近邻,廊坊需要承担更大的环保责任,在产业发展规划中需要更多地兼顾环保因素。长期以来,廊坊一直重视环保型城市的建设。早在1998年,廊坊就提出“园林式、生态型、现代化”的城市定位。本世纪初,廊坊在“十五”计划中提出坚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相互协调发展,把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建立在主要资源永续利用、生态保持平衡、环境不断优化的基础上。2008年廊坊提出全力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永葆廊坊生态环境优势。经过多年努力,廊坊建成了河北省第一家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还先后荣获了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等一系列“国字号”荣誉,充分体现了环保型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

当然,廊坊的自然地理因素对于城市化动力机制也有一定影响。由于廊坊地区资源相对贫乏,又面临京津的强大经济优势,这些将深刻影响廊坊产业规划,进而影响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二、廊坊城市化模式选择中的经济因素

1 经济发展战略对廊坊城市化目标定位的影响。经济发展战略是影响城市化目标定位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廊坊城市化目标定位是随着经济发展战略调整而不断变化的。改革初期,廊坊人以服务京津为重点发展商品经济,注重廊坊服务京津功能的开掘。90年代,廊坊调整发展定位,提出了面向京津唐经济区设想,乡镇企业获得迅速发展。2005年,市委市政府进一步认识到,工业基础薄弱,主导产业不突出,直接制约了其他产业发展,工业的发展是第三产业的前提,提出了“重点抓工业,集中精力上项目”的口号。自此,生产型城市成为了新的发展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廊坊市通过工业的崛起,为农业、第三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大大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2 经济发展状况对廊坊城市化水平的制约。城市是在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推力和非农产业的拉力的双重作用下形成与发展的,只有农业和二、三产业得到快速的发展,本地区的经济实力不断提高,城市的规模才会不断扩张。当然,城市化水平有时与产业发展状况并不一致,表现为超前或滞后。从廊坊城市发展看,从1978年到1999年,廊坊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三次产业比重顺序由1978年的“一、二、三”结构变为“二、三、一”结构,1998年前后,廊坊的城市化率达到30%,高于省内平均水平,但低于35%的国际标准。目前,廊坊进入到工业化的中期阶段,2008年城市化率达到46,31%,但仍然远远低于65%的国际标准。总的来看,廊坊的第二产业发展超前,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城市化质量较低。

3 产业结构转换升级构成廊坊城市化的内在动力。从城市化动力系统看,产业结构发展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在三大产业中,农业主要为城市提供食物和原料,输送城市经济发展所需的生产要素,为城市工业品提供市场;而工业发展将导致相关企业在有利的区位聚集,导致聚集生产的专业化,进而促使聚集地经济的专业化发展,促进城市的快速崛起;第三产业通过为工业和城市提供服务和基础设施,为城市化提供动力。廊坊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产业结构有了很大提升,“二、三、一”产业发展格局已经形成,工业产业发展的主体地位基本确立,国内生产总值中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由1978年的41.8:41.2:17.0,到2008年已经变为12.3:56.6:31.1。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到2008年,廊坊的城市化率达到46.31%,居河北第四。

三、廊坊城市化模式选择中的制度及政策因素

1 国家发展理念调整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发展理念上经历了数次转换,城市化模式也经历了相应转变。改革开放之处,我们确立了一种经济主导型发展观,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出现了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在城市化方面往往忽视城市化与环境、资源、人口、经济的协调发展。90年代中期以后,我们提出可持续发展观,开始纠正经济社会发展中唯GDP是从的片面性,廊坊在城市化模式选择

上也越来越注重环保,提出生态型城市建设定位。进入新世纪,我党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廊坊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城市化中如更加注重生态和谐和城乡协调发展,强调城市化要处理好工业化与城市化、城市化与两型社会构建、城市化与就业、城市化与农民利益保障等关系。此外,廊坊市自身的一些发展战略和规划也对城市化模式有重要影响,如“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的产业发展定位以及现在实施的“三年大变样”,对廊坊城市化模式也有很大影响。

2 国家城市化战略调整的影响。我国在改革之初至20世纪80年代实行以“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战略;90年代倡导形成大、中、小城市布局和结构合理的城镇体系;2002年党的16大报告强调了“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在实践中,各地纷纷强化了大城市的发展。“十一五”时期,我国的城市化战略开始进一步凸显大城市的作用并积极倡导城市群的建设。总的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城市化战略总体上是发展小城镇,推进城镇化,近几年才强调大城市群的发展,这是廊坊城市化模式选择的重要政策环境。

3 相关行政管理制度(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第一,现行农村土地制度使得土地使用权转让困难,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受到限制,成为城市化进程的制约因素。第二,现行户籍制度作为一种制度屏障严格地将城乡居民隔离开来,其实质是一种限制人口流动的制度,不仅阻碍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还使得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就业、就学等方面无法得到与当地居民平等的机会和待遇。第三,现有的社会保障主要是对非农业人口实行全面保障,而广大农村人口享受的保障范围极其狭小,无法得到城市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好处,从而无法真正融入城市,成为真正的市民。以上是包括廊坊在内的众多城市都面临的问题。

4 市场机制对城市化模式的影响。市场机制是城市化模式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对廊坊而言,城市化基本上是政府主导下的,市场机制在城市化进程中尚未发挥应有作用。政府主导城市发展一方面有利于使城市的发展向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进步,以及提高环境质量等方面发展,但同时单一的政府主导又容易造成城市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脱节,出现城市效益同城市规模、城市化水平不相符的现象。在今后城市化实践中,应创造条件,使市场机制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陆升军,中国城市化模式的制度成因[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5,(2)。

[2]周英,城市化模式选择:理论逻辑与内容[J],生产力研究,2006,(3)。

[3]李强,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3,(1)。

[4]姚士谋,21世纪中国城市化模式探讨[J],科技导报,2004,(7)。

[5]吴林海,论城市化模式与我国城市化道路选择[J],青海社会科学,2001,(4)。

上一篇:长途问责制:正当行使高校学生管理权的保障 下一篇:职校学生接触和利用网络状况的调查和教学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