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中国传统仁学的内涵与演变

时间:2022-10-01 07:22:56

刍议中国传统仁学的内涵与演变

摘要:保持自然的生命力和完满状态,使万物都能不断地化育生长,在尊重自然的生生规律的基础上与自然和谐共处,乃是中国传统仁学的基本内涵。中国的传统仁学,宋代以前是人与人相处的道德原则,而有着一定的生态伦理意义。在宋代以后,在保持其人际道德原则意义的基础上,又发展为一个生态伦理原则。

关键词:传统仁学 内涵 生态伦理

发端于中国春秋时代的传统仁学,经儒家大力提倡,宋儒极力发挥,历代教育家的言传身教和政治家们的标榜、广大民众千百年来实践中的身体力行,逐成为中华民族所广泛认同和喜闻乐见的道德学说,仁也内化为中国人的一种民族精神。在长期的道德实践中,中国人民不仅以仁道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也以之处理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使仁不仅成为人道原则,而且也成为一种生态伦理原则。

一、中国仁学的内涵

仁,从人从二,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仁作为一种吃力人际伦理关系的道德,其主要内涵是“爱人”,也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对人亲、对人敬、不忍心见到别人蒙受痛苦,等等。在先秦儒家那里,对于自然之物的爱护,严格说是不能算作仁德范畴的。对此,孟子曾经有一段论述,他说;“君子之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这就是说,君子对人对物的感情又三个等级,即亲爱自己的亲人,仁爱同胞民众,爱惜自然万物。仁虽然是一种爱,但爱却不能归结为仁。仁只是对于人的爱,而对物之爱是不在其中的。所以孟子说:“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尽心下》)由此可见,仁的本初含义,就是人对人的爱,是人与人相处的道义原则。

二、先秦仁学基本内涵

先秦仁学虽然主要地是一种关于人际关系的道德理论,而非生态伦理理论,但是,仁作为一种人之道的总名,却包含着生态伦理的意义。在先秦儒家那里,处理人际关系的仁,是可以辐射、延伸到人与自然、人与万物的关系中去的。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之中的,总是依靠一定的物质条件而生活的,所以,在人与人想交往的时候,常常有人之外的物参与其间。这样,人之间的关系往往就会表现为人与物的关系。爱其人,亦应爱其物;爱其人,亦应爱其家园,爱其家国之一草一木。通过对物的态度来体现对人的态度,通过对物的爱惜来体现对人的仁爱,这是仁爱所包含的一种内在精神。

不仅如此,先秦儒家还强调,要成为一个仁人,必须要很好的体会天地宇宙的精神,与天地保持一致,以赞天地对于万物的化育,达到与天地参(即与天地相并列)的境界。那么,什么是天地宇宙的根本精神呢?《易传》提出了“天地之大德曰生”的意思,认为使万事万物不断发育、前后相继、持续进化就是天地的“德”和内在精神。一个有道德的人,自然也就应该遵循这种道德和精神,并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赞助天地,使人人得其生,使物物得其长,使自然、人类社会都处于一种最为和谐、美满的发展状态。用现在的话来说,也就是要使自然生态保持平衡,使人与自然都保持在一种最为理想的发展状态之下。这种意思,虽然不是仁的直接意义,却也是仁的引申意义。

三、宋代以后传统仁学内涵的丰富与发展

到宋代以后,中国伦理思想家们开始把伦理道德本体化,即不仅把人类的伦理道德看成是人为的社会规范,而且还把其看成是宇宙的本体。在仁的问题上,宋儒表现的尤其明显。他们对于仁的论述,与先秦儒家相比。其重大的发展之一,也就是把仁与整个宇宙的本质、原则相联系,把仁直接地解释为“生”,既解释为一种生命精神和生长之道。

宋代大思想家朱熹说:“盖仁之为道,乃天地生物之心,即物而在。”(《仁说》)这也就是说,天地之心就是要使万物生长化育,所以,它赋予每一事物以生的本质,故草木有籽食、果树的果仁,是包含着生命的;只要给它合适的条件,它就会繁衍出新的生命。拿人来说也是一样,人体之中有一个统一的生命贯穿其间,思想家们把这个统一的生命称之为仁。当某一部分发生了病变,气血不能贯通,这也就是失去了生命力,变成了近乎死的东西,思想家、医学家们就称之为“麻木不仁”。在中国古代思想家们的心中,不仅植物、动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是这样的,即使瓦石土快也不能说是纯粹死寂的东西,它们之中都含有一种生之意。仁作为一种道德原则,就是要顺着天地的这种“生物之心”,顺着人的良心,去待人处事,使人免除痛苦、乐其生活,使物长养茂盛,生生不息。

宋代这样一种思想,可以说是大大发展了先秦的仁学。它把人之道与天地之道连为一体,赋予仁本身以深刻的生态伦理的意义,应该说,这是一种很深刻的思想。但是,宋儒在讲仁之道、生之德的同时,却又极力鼓吹“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反而扼制了人的正常的生命发展和生活幸福,使他们的仁学思想的积极性大大地打了折扣。

清代的思想家戴震克服了宋儒“灭人欲”的消极思想,提出:“仁者,生生之道也。。。。。。所以生生者,一人遂其生,推之而与天下共遂其生,仁也。”(《孟子字义疏证。仁义礼信》)这样一种思想,不是个人利己主义的只遂个人之生,知求个人生活的幸福,而是主张救助他人,使人人都能遂其生,人人都能生活幸福;不是只求人类遂其生,而是要推之天下之物,使天下之物共遂其生。赞助天地的生生之德,使万事万物都能生育发展,这也就是崇高的“生生之德”,这也就是仁。

综上可见,中国的传统仁德,宋代以前是人与人相处的道德原则,而有着一定的生态伦理意义。在宋代以后,在保持其人际道德原则意义的基础上,又发展为一个生态伦理原则。保持自然的生命力和完满状态,使万物都能不断地化育生长,在尊重自然的生生规律的基础上与自然和谐共处,乃是中国传统仁学的基本内涵。

作者信息:

孟季娟,女,吉林农安人, 吉林工商学院思政部教师,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传统哲学。

上一篇:关于大公司的缩减业务经营重组的探讨 下一篇:电力企业在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