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

时间:2022-10-01 06:09:55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

[摘要] 目的 探讨脑科临床上采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该院脑外科2012年3月―2014年6月收治的5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的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检测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并与临床病理学检查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51例患者采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后共发现52个病灶,其中一个直径大小5.0 mm的病灶被漏检,该方法检测颅内动脉瘤的准确性、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96.88%,100.00%,96.88%。结论 对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该方法操作方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颅内动脉瘤;无创检测

[中图分类号] R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2(a)-0183-03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ZHENG Dandan

Tanggangzi Hospital X-ray Anshan City Liaoning, Anshan, Liaoning Province 114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value of application of 64 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aneurysm.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our hospital department of cerebral surgery in March 2012 to June 2014, 51 patients admitted to the clinical data of the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aneurysm, 64 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 in all patients to detect the imaging data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with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results. Results 51 patients using 64 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a total of 31 lesions were found, one of diameter 5 mm of the lesion was missed, this method for the detection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accuracy,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were 96.88%, 100%, 96.88%. Conclusion 64 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patients with high accuracy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 the method has the advantages of convenient operation, is worthy of clinical use.

[Key words] 64 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 Intracranial aneurysm; Non-invasive detection

对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临床上一般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进行患者的术前常规检查,然而大量临床文献报道表明,该方法进行术前的常规检查存在一定的不足以及缺陷[1]。近些年来,随着医疗卫生条件的不断改善以及多层螺旋 CT 血管造影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层螺旋 CT 血管造影技术的影像质量得到显著提高,能够清楚的显示细小动脉的血液动力学的变化,从而对于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畸形血管团引流静脉、以及供血动脉的形态及走向有较大的帮助[2]。该研究回顾性分析该院2012年3月―2014年6月脑内科收治的5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和探讨脑科临床上采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作用及其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中51例患者均为该院脑内科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年龄在38~68岁之间,平均年龄(52.4±3.4)岁,其中男性30例,占总数60.78%,女性21例,占总数39.22%。51例患者中表现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29例,占总数的56.86%;出现突发性头痛的患者23例,占总数的45.10%;出现脑出血的患者11例,占总数的21.57%;一侧动眼神经出现患者7例,占总数的13.72%。该研究中51例患者均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检查,所有患者的检查结果均符合临床上关于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相关诊断标准,并且最终均经过病理学方法确诊为颅内动脉瘤。

1.2 检查方法

该研究中51例患者头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扫描采用的64层螺旋CT机GE公司产品,型号为Light Speed VCT。检测的步骤为,首先对所有患者的头颅进行CT分层扫描,扫描时层厚全部设定为5 mm,完成扫描后,通过患者的肘正中静脉,采用注射器将优维显(非离子型的对比剂,国药准字H10970166,批号20120128)注射到患者的血管内,注射时速度设定为4 mL/s,每位患者的剂量均在60~80 mL,之后再通过测试性小剂量的团注技术对患者进行扫描,这次扫描的范围包括从患者的颅底到颅顶,扫描时的主要参数定如下: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40 mA,螺距定为0.969: 1,检查视野250 mm,有效层厚设定为0.625 mm。完成扫描后将获得的所有容积数据传输到PC终端的工作站中,采用相应的软件对所有患者分别进行轴位、冠状以及矢状位实行多容积再现、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等。检查结果由经验丰富的检验师进行判读,检测结果与手术及病理学结果进行比较[3]。

1.3 统计方法

将该院的实验数据均录入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检验水准=0.05。当P

2 结果

51例患者采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诊断后共发现52个病灶,其中一个直径大小为5.0 mm的病灶被漏检,采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检测颅内动脉瘤的准确性、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96.88%,100.00%,96.88%;51例患者中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颈内动脉的发病率分别为27.45(14/51)%、23.57(12/51)%、17.65(9/51)%、13.72(7/51)%、11.76(6/51)%、5.88(3/51)%。

多层螺旋 CT 血管造影技术检查结果(见图1)显示的患者颅内动脉瘤的所处部位、尺寸、瘤颈、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载体血管及其与手术治疗或者介入治疗时检查的结果基本一致,对比结果显示χ2=0.761,P>0.05;具体数据见表1。

图1 多层螺旋 CT 血管造影技术检查结果

3 讨论

近些年来,脑外科临床上对于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诊断,较为常用的方法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该方法对于存在颅内小动脉瘤以及远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诊断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然而该方法同时也存在较多的缺点以及不足的地方。

对5.0 mm病灶的漏诊我们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患者的病灶较小,且处于前交叉动脉,医生在检查过程中重视不足,加之患者的临床症状不典型,导致出现了漏诊的情况。且从数据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出,使用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检查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差别不明显,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更说明了这种方式具有较大的诊断价值,医生可以在患者手术前对病灶进行准确的定位,并判断病灶的大小和形态,对手术指导价值也较高。

影响多重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结果的因素也较多,临床上在采用该方法进行诊断时需要注意,笔者总结如下:①注射对比剂的速度及剂量,根据笔者的临床经验临床上注射速度一般以4.0~4.5 mL/s为宜,然而对于血管较细或者体质较弱的患者可以适当降低注射速度,根据体重状况,正常人的注射剂量在70~80 mL;②扫描时间控制,一般情况下,在注射后13~17 s进行扫描获得的影像学资料较为理想,如果提前或者退后会出现,剂量未达到峰值、混合不均匀、获得的图像不清晰,或者造成检测结果中血管狭窄的假象;③层厚因素,一般情况下扫描时层厚设置为0.6 mm,而间距需要小于层厚0.4 mm左右[5]。

与传统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相比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有着独特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适应性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适用于临床并且较为恶劣的患者,例如患者身体情况不佳、年龄较大、病情严重以及对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检测表现出抗拒的患者;②可操作性良好: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操作相对简单、检查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对患者的身体损害相对较小、并且该方法的检查结果具有较好的可以重复性[4];③检测结果呈现方法为直观的图像: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检查结果以图像的方式呈现,具有较好的立体性以及可旋转性等优点,因此,能够较为全面地反应出患者动脉瘤病灶与其周围其他组织的位置关系,以及肿瘤病灶在患者颅骨内的结构学关系,从而能够为患者临床治疗方法的制定提供科学的检测依据。

该研究结果表明,对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进行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并且该方法属于无创检测,操作较为方便,同时避免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伤害,因此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顾康康,靳晶,费强,等.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J]. 医学研究生学报,2012,15(4):387-391.

[2] 王洪生,赵佩林,王长卿,等.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镜像动脉瘤[J].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2,21(3):188-192.

[3] 何雪松,黄晗,王永杰,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中应用[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37(24):4682-4684,4734.

[4] 齐晨晖,赵庆,王红梅.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J].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8(12):948,952.

[5] 董养珍. 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J].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4,22(6):794-795.

[6] 刘庆国,郭兴,宋志斌,等. 64层螺旋CTA和3D-DS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比较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J].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3,28(3):194-200.

[7] 毛文,刘海潮,龚一令. 64排双能CT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对比研究[J]. 实用医技杂志,2013,9(10):1058-1060.

[8] 宋双成.64排螺旋CT在头颈部血管诊断中的应用[J]. 中国医药指南,2014(21):210-211.

(收稿日期:2014-11-08)

上一篇:Wernicke脑病临床疗效影响因素分析 下一篇:盐酸坦索罗辛治疗输尿管远端小结石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