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子县化解农村社会矛盾体系功效显

时间:2022-10-01 05:43:44

长子县化解农村社会矛盾体系功效显

山西省长子县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具体做法是:以加强政府服务职能为指导,以实现“四变”(变上访为下访、变事后为事前、变管理为服务、变无序为有序)为工作目标,建立以“网格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民间自我和解、政府财政为支撑”的农村社会管理四大体系,使农村社会问题“发现于早”、“解决于小”,一举扭转了农村社会工作被动局面,使农村社会呈现出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建立四级网格支撑的社会服务管理体系——破解“无人管事”难题

为解决农村长期以来没人管事的难题,长子县按照“政府推动、群众自愿”原则,全面建立起四级网格社会服务管理体系。

一级网格是县社会服务管理指导中心,主要是组织协调政府各部门、、人社、国土、工商、住建、社会工作部等合署办公。职责是指派调度各相关部门完成各项服务、管理事项;对各部门和下级网格工作运行情况进行指导和督办;对领导不重视、工作不得力导致发生重大事(案)件的地方和部门提出“一票否决”警示和责任查究建议。

二级网格是乡镇社会服务管理中心(14个),是农村社会管理承上启下的枢纽。整合基层各部门,实行集中办公。内设综治办、便民服务大厅、矛盾纠纷调解室,专门承接和办理一级网格发出的各种指令、村级各类民事、代办事项。

三级网格是农村民事管理委员会,是实现“民事民办”和“资源整合、政府职能下沉”的载体,专门负责各类民事服务与管理工作6由于村两委成员大多是“一肩挑”,工作头绪多,任务重,再加上有人常年离岗,农村事务管理软弱无力。为此,长子县委、县政府建立由村两委领导下的民事管理委员会负责村里事务性工作。民事管理委员会主任由村两委与村民代表推荐担任,实行日常坐班制。村两委干部、大学生村官及村民代表、计生服务员等担任农村民事协管员,由他们具体负责矛盾调处、民俗改良、建房管理和合同管理。形成了村两委主抓集体经济、公益事业等行政工作,民事管理委员会承担村里事务性工作的格局。

利用民事管理委员会这一载体,长子县将县、乡行政服务资源最大限度下沉到基层。政府协调公安、法院、工商、农经、国土、人社等27个执法管理部门,将多项服务项目细化后同民事管理委员会签订管理服务委托协议书,经培训后由民事管理委员会为村民提供服务。如:免费提供各类生产经营、劳动雇佣合同文本,帮助村民代办户籍、车辆上户、大病救助等民生事项,协助执法部门送达文书、调查取证等工作,同时负责监督评价执法部门在农村基层的执法工作。

四级网格是30户家庭组合体,是最小的服务管理单位。由每个建制村30户左右家庭为—个网格,全县农村或社区共3500个。每个网格由群众推选出一名格长,发挥他们熟悉村情、贴近群众的优势,具体负责本网格内的邻里纠纷化解、帮扶特殊人群和困难群众;采集流动人口、特殊人群、危机人群等社会管理信息;参与应急处置、治安防范、信息预警、民主议政等事务管理工作。

网格化农村服务管理体系细化了服务单元,把政府服务职能有效地延伸到每个农户、每个村民,极大地节约了农民办事支出成本,提高了政府办事效率。

建设以信息化为支撑的预警研判体系——使问题“发现于早”

为及早发现问题、化解隐患,长子县建立覆盖全县各级、各部门的社会管理综合应用软件系统,该系统包括稳定、安全、民生和社会基础数据四大模块。通过城乡网格、县直单位、企业分类逐级将全县的基本人口、流动人口、特殊人群、两新组织、矛盾纠纷、治安刑事案件、安全隐患、就业、宗教、物价、安全感等数十万条信息全部录入软件系统,建立起日报、周报、月报和实时报送机制。

系统具有四大功能:一是实时预警,及时掌控基层一线的不稳定与不安全因素及民生诉求的社会管理基础数据,并实时作出预警;二是动态监管,对全县的矛盾纠纷、案件、治安刑事案件的化解进行动态监管督导;三是自动评价,对全县各乡镇、各单位社会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自动评价;四是电子分析,对系统采集的民生信息和社会管理基础数据进行实时电子分析,为县委、县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以信息化为支撑的预警研判体系,不仅彻底澄清了长子县实有人口、流动人口、特殊人口、宗教人员等基础数据,同时也实现了对全县不稳定、不安全因素100%的动态管控率。

建立以司法部门为支撑的民间自我和解体系——把问题“解决于小”

当前,我国司法解释、司法援助、司法调解并不十分完善,导致一些农村社会问题由个案逐渐发酵成寻求政府支持的案件,使“小事拖大、大事变炸”。为此,长子县建立起一套以司法部门为支撑的民间自我和解体系。

一是建立民事纠纷调解委员会。在县、乡(镇)两级服务管理中心设立,委员会在本区域选聘7—15名公道正派、擅长调解、有社会威望的群众(俗称“乡贤”)为专职调解员,专门受理调处大的农村民事纠纷。

二是设立乡镇一级公开接访电话。设置全天来人来电受理室、疏导调处室、矛盾联调庭及民俗改良、建房管理、合同管理办公室;配备调解流动车巡回调解,变上访为下访,提供调解零距离服务。

三是在法院和基层法庭设立诉调对接办公室和人民调解工作室。工作人员与基层民事管理人员主动对接,专门对涉及行业调解和进入司法程序的民事纠纷、一般治安案件进行调处。

四是建立公安局与基层派出所公调对接办公室。建立乡村民调员随110接处警联合调处,公安部门将适宜调解的一般治安案件移至乡村民调组织调处,公安部门邀请民调员进驻派出所联合调处等公调对接机制。

五是建立行业调解机制。在国土、人社、卫生等矛盾多发行业成立行业调解委员会,专门调解各行业纠纷,成效显著,行业纠纷调解率达100%,成功率达95%。

六是创办电视专题栏目《道德与法》。一周—期,黄金时段播出,进行法律普及、传承美德、弘扬法治、增强和解意识。

以司法部门为支撑的民间自我和解体系形成了民间、行业、司法、行政四位一体的无缝隙矛盾调解格局,实现了50%以上的民事诉讼案件和77%以上的一搬治安案件的和解处理,减少了上访量,有效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

建立以政府财政支撑的资金保障体系——确保“有钱办事”

工资待遇保障。对乡镇民事调解员和村民事管理委员会工作人员实行基本工资与办案补助相结合的保障方式。乡镇民事调解员基本工资每人每月1000元,其基本工资和办案补助均由县财政划拨专项经费保障;农村民事管理委员会工作人员基本工资不低于当地中等家庭的人均收入,由乡镇核定、县财政支付。

办公经费保障。一是由县财政出资,为各乡镇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每年补助3万元办公经费,用于社会服务管理场所建设及硬件配备。二是由县财政出资,每年出资1000余万元为县、乡、村三级社会服务管理机构创建服务场所,为各乡镇配备服务管理装备、信息报送手机、红白事服务用品。三是由县财政出资,研发覆盖全县各级、各部门的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系统。

救助资金保障。由县财政出资的救助资金、法律援助资金、涉法涉诉救助等对全县矛盾积案、难案的化解和困难群众进行救助。

社会治安防控保障。由县财政出资在全县交通要道设立辐射全县的治安防控卡点,配备连接县110指挥中心的无线指挥系统和高清监控系统。

几点思考

解决农村社会问题要始终把农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解决农村社会问题不能把农民看作是政府的对立面,也不能把农民的经济、民生利益诉求事件视为与政府唱对台戏,而是应该站在维护农民根本利益的基点上解决问题。这样的政府才是负责任的政府、合格的政府。

切实加强政府服务职能是解决农村社会问题的关键。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地方政府职能应尽快从经营型向服务型转变。政府不能漠视农村、农民的利益问题,更不能与民争利。同时,政府应明晰管理与服务的界定,既不能在社会管理中缺位,也不能在为人民服务中越位。政府的根本责任就是为公民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政府应该在农村社会管理创新中进一步转变职能,完成向服务型政府的实质转型,简政放权,逐步实现政府单一管理方式向社会共同治理的方式转变。

解决农村社会问题宜“疏”不宜“堵”。为解决上访、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当地政府的政绩,很多地方采取劝阻、办学习班、、送劳教甚至在重大节日活动期间蹲守、监守的方式防止上访。实践证明,这种简单压制、只“堵”不“疏”的办法只能解决一时一事,不能解决根本。“无冤不上访”,国家局调查结果显示,“80%以上的上访者是有道理或有一定实际困难和问题应予解决的”。用行政强制手段堵塞农民的正当利益诉求渠道,效果适得其反。我们要借鉴长子县变“堵”为“疏”,协调民间、司法、行政、行业共同作为的民间自我和解机制。

切实建立农村社会服务管理经费持续增长机制。长期以来,农村基础设施、教育资源配置、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社会保障水平等方面的投入明显滞后于城市。建议各级政府借鉴长子县做法,充分发挥财政职能,将农村社会管理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将年度新增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建设政府性投资倾斜于农村社会管理工作;建议建立农村社会服务管理经费持续增长机制,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健康进行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上一篇:创新基层社会服务管理体系 力促平安长子建设深... 下一篇:穿晚礼服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