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远非你的想象

时间:2022-10-01 05:07:06

编者按:为呈现地方外宣亮点,加强对地方外宣的报道,应广大读者要求,本刊在2006年7月开办了《前沿访谈》栏目,读者反响热烈。本刊记者深入到地方外宣战线的“前沿阵地”,通过对省一级外宣办主任的访谈,挖掘出他们身上那些充满智慧的外宣理念和经验,精心采撷那些行走在路上的鲜活的故事,以期为我们的外宣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本栏目与中国网合办,采用平面媒体刊登与视频直播或录播的方式同步进行。栏目开办以来,河南、内蒙古、陕西、河北、广东、江西、、湖北、新疆、重庆、青海、山西、贵州、北京等外宣办主任的访谈文章已相继在此栏目中刊载。感谢各地方的外宣干部关注这个栏目,并请其他省(区、市)外宣办主任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拨冗接受采访。在我们的努力和读者的支持下,愿本栏目越来越朝着大家预期的目标发展下去。

曾有一位加拿大籍专家李莎女士在她的一本用8个文种翻译的书中这样描述宁夏:“几年前,不仅外国人,就连中国人面对一张地图,也说不清宁夏在哪里。”“宁夏回族自治区并不只产煤和沙子,尽管那里是中国四大‘煤仓’之一。”“我发现这个并不发达的自治区有很多收藏丰富的大博物馆,感到十分惊讶。”

这个外国人不仅表达了外国人眼中的宁夏,也道出了中国人对宁夏的感知。的确,宁夏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回族人口多,风沙大,地域小,但当你的双脚踏上宁夏这片热土后,你发现你才开始了与宁夏真正的相遇。

多元文化的交会地

《对外大传播》:宁夏地处中国西部腹地,地小物博而山河壮美。“让世界了解宁夏,让宁夏走向世界”是宁夏外宣工作的主要目标,在向世界推介宁夏的过程中,宁夏拥有哪些特色呢?

房全忠:宁夏地处黄河上游中段,总面积6.6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603.73万人,其中回族人口占35.3%。在祖国大家庭中,宁夏的确是个“小兄弟”。宁夏虽小但山河壮美,物产丰饶,资源丰富,文化灿烂,拥有很多特色和优势。说宁夏的特色和优势不得不先说宁夏积淀深厚的历史。

宁夏是古老黄河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灵武市水洞沟遗址发掘表明,早在3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息。羌、戎和匈奴等古代游牧民族曾在这里驻水草、牧牛羊。战国秦昭襄王设立北地郡,是宁夏有行政建制的开始。唐代“安史之乱”后,唐太子李亨在宁夏灵武登基称帝。公元1038年至1227年,党项族曾以宁夏为中心,建立了以党项族为核心的封建割据政权――大夏国,史称西夏。西夏政权与宋、辽、金政权在中国北方先后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达189年。

宁夏的地名始于元代。元灭西夏后,于公元1288年设宁夏府路,取“宁夏”之名,意为“夏地安宁”之意。1929年,国民政府设立宁夏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宁夏省于1954年撤销。1958年10月25日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

《对外大传播》:可见是宁夏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使这方热土成为了多元文化的交会地。

房全忠:你说得没错。多元文化是宁夏的一个突出特色。这里西夏文化独一无二。西夏这段历史神秘而久远,在中国“二十四史”中独缺西夏史。西夏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虽然短暂,但其所创造的文明至今还显示出特殊魅力和丰富内涵,成为宁夏乃至中国独特的文化遗产之一。从宁夏近年考古的新发现表明,贺兰山拜寺口方塔出土的西夏木活字经文印刷版样,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术,比原记载元代王祯发明的历史提前了200年。西夏人还在汉字基础上创造出了独特的西夏文字。由此可见,西夏时期的文明程度已经有了相当高的水平。

众所周知,宁夏作为中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和全国唯一的回族自治区,这里的回族伊斯兰文化最为丰厚。中国回族形成于元代,回族在宁夏这块土地上已经生息繁衍了600多年。回族在形成和发展中,在社会生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深受伊斯兰教义和文化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特色,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清真寺是穆斯林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宁夏全区各地分布着3000多座大、小清真寺,成为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回族的传统文化艺术中的民歌花儿、回族传统服饰、回族民间器乐已经成功申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对外大传播》:记得李莎女士在她的《大若天下》一书中曾介绍过宁夏的回族美食,她说对于美食家来说,宁夏是个美食旅行的好去处,说那里的羊肉比北京的要好吃很多。(笑)

房全忠:是这样的。宁夏的清真风味小吃选料严格,做工精细,使人回味无穷,流连忘返。回族伊斯兰文化已经构成了宁夏地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特征,无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你都会深切地感受到一种浓郁的回族伊斯兰文化氛围和气息。

另外,宁夏的移民文化非常鲜明,这也构成了宁夏文化的一大特色。在宁夏的方言中至今还保留着安徽、湖南方言的部分语音和词汇。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以来,尤其是“三线建设”时期,全国各方的有识之士都来参加宁夏的建设,从内地、沿海也搬迁了一批骨干企业在宁夏落户。如今,许多外地人来到宁夏,并没有客居他乡的陌生和孤独感,在宁夏的城乡都能吃到各自的家乡菜,遇到亲切的故乡人。

曾经的大漠孤烟是文人墨客笔下的佳句和千古传颂的诗篇,也是古代宁夏的真实写照。历史上的宁夏地处边疆要塞,至今宁夏境内还保留有秦代和明朝的长城遗址。今天,这些边塞诗词和戍边遗址也构成了宁夏地域文化的特色之一,令人回味无穷。

中国北方的地质“盆景”

《对外大传播》:旅游业已经成为宁夏的重要产业,很多中外游客开始流连于宁夏的风光和较为独特的娱乐活动,比如降落伞滑翔、腾空穿越山谷等。这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宁夏。

房全忠:风格迥异的旅游资源是宁夏对外宣传的特色名片。宁夏自然景观多姿多彩,高山、森林、草原、大漠、湖泊等多种地形地貌共存,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质“盆景”。西北的粗犷豪放与江南的明媚纤秀在这里和谐统一。丝路文化、西夏文化、回族文化交相辉映,近代中国革命历史遗迹及文物广为散布。浓郁的回乡风情、美丽的塞上江南、雄浑的大漠风光、古老的黄河文明、神秘的西夏文化,构成了宁夏明媚多姿的风采。

这里有中国的母亲河――黄河,还有巍峨壮丽的贺兰山、六盘山。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曾在其《满江红》中写道“踏破贺兰山缺”,使贺兰山蜚声大江南北。六盘山位于宁夏南部,是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因同志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唱《清平乐・六盘山》而声名远扬。中国著名的毛乌素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也位于宁夏,这两大沙漠在宁夏形成了两个荣登国家5A旅游景区的旅游景点―沙湖、沙坡头。

沙湖生态旅游区以其独具特色的湖水、沙山、芦苇、飞鸟、荷塘五大景源有机结合,妙趣天成,在毛乌素大漠之上,营造出了成为中国绝无仅有的旅游胜地。而濒临黄河的沙坡头是集沙与水为一体的绝景,奔腾的黄河穿峡越谷,从黑山峡流入中卫境内,至沙坡头一个急转弯,改其汹涌而为平缓,造就了神奇的自然景观―沙坡头。由于治理沙漠成绩突出,被联合国授予“全球环保500佳”荣誉称号,2007年被评为全国5A级旅游景区。在这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得到了完美体现。

宁夏的“大篷车”精神成为新时期全国文艺创演的一面旗帜

《对外大传播》:一些生活在异乡的宁夏人经常会遇到“宁夏在银川的哪边”这样的伪问题,这说明宁夏在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请问,宁夏走向世界有哪些困难?

房全忠:你说的这个问题的确说明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对于我们做对外宣传工作的部门和工作者来讲,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近些年来,宁夏的对外宣传工作,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紧紧融入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变“单打独斗”为“全民外宣”,外宣工作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得到了明显增强,为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宁夏在外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较以前有了明显增强。

实事求是地说,与其他省市对外宣传工作相比,与新形势对对外宣传工作的要求相比,当前我们的对外宣传工作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难。目前用于对外宣传的经费还比较少。近几年,从自治区到各市县虽然加大了对外宣传工作的经费投入,但总量还是比较小。一些对外宣传活动受经费的制约,声势不大,手段不新,质量不高,效果不佳,特别是缺少一些能够反映宁夏独特地域文化,“大而深”、“小而精”,又拿得出来、走得出去、叫得响的文化外宣品牌。对外宣传的手段和方法有待改进,现代新型手段运用也还不充分。重活动、轻策划使宣传活动不够系统。

《对外大传播》:宁夏的区域位置既不沿海,也不靠边,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区委外宣办在工作中一定作出了很多努力,请您具体介绍一下。

房全忠:我们在工作中力求几个突破。首先就是突出特色,在推动文化外宣上求突破。越是有民族性的内容才越有生命力,越是有特色的东西才越有影响力。近年来,我们紧扣促进发展这个重点,着力突出地方特色,抓住自身优势,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力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依托丰厚的地域文化,深入开展文化外宣活动。围绕宁夏独特的文化资源,精心策划,开展了一系列彰显宁夏地域特色的文化外宣活动。2005年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宁夏文化艺术节;2004年、2005年,分别在美国、澳大利亚成功举办以摄影展、书画展、影视展播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宁夏文化节”活动;2006年在香港文化旅游活动周上,开展了以文化庙会、文物展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宣传活动。一系列文化宣传活动的开展,向外展示了宁夏独特的地域文化,引起了强烈反响,为海外人士认识宁夏、了解宁夏打开了一扇窗口。

第二,在策划、包装、打造宁夏的精致品牌和对外形象上下工夫。首先从外观上打造和包装宁夏。以宁夏的人物和事迹为题材,组织拍摄了《上学路上》、《冯志远》等特色鲜明的影视作品,直观地反映了宁夏的风土人情,在国内外引起了较大反响。编辑出版了《今我宁夏》、《宁夏羊皮书》、《夏地民俗》、《全景中国・宁夏卷》、《宁夏参观指南》、《中国・宁夏》、《回族风情》、《宁夏对外交流》、《天下黄河富宁夏》(中、英、阿文版等)、《宁夏历史名人》(中英文对照)等精品外宣图书和画册,突出展示了宁夏历史民族文化中最有特色的亮点。

第三,集中精力打造文化外宣品牌。近年来,我们编创的《这样的庄稼人》、《女村长》、《梅家小院》、《税官王振举》、《农机站长》、《铁秆庄稼》等一大批优秀剧目获得“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奖”、国家计生委“人口文化金奖”、第七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全国优秀儿童剧展演“特别奖”等部级奖项。宁夏话剧团创造的“大篷车”精神,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2007年6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部长刘云山对宁夏文化“大篷车”精神作出重要批示:“宁夏文化‘大篷车’几十年如一日,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紧跟时代步伐,讴歌时代精神,堪为文化战线一面旗帜。希望宁夏话剧团继续发扬‘大篷车’精神,永远扎根宁夏山川,为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出新的贡献。”“大篷车”精神已经成为了新时期全国文艺创演的一面旗帜,也是宁夏文化外宣的优秀品牌。

其次,以服务第一要务为重心,在开展经贸外宣上求突破。2005年宁夏在香港成功举办了宁夏(香港)经贸文化旅游活动周;从去年开始举办每年一届的中国(宁夏)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节暨宁夏投资贸易洽谈会和中国(宁夏)西部特色农业合作展示经贸洽谈会;2007年又在上海成功举办了宁夏(上海)文化旅游活动周。这些活动为宁夏开展对外宣传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再次,内外互动,在拓宽宣传渠道上求突破。近年来,我们注重通过加强区外媒体和区内媒体的双向互动,来拓展外宣渠道,加大外宣力度。2005年配合中央外宣办,完成了英国格林纳达广播公司、英国广播公司和五洲传播中心联合制作的大型电视纪录片《中国》在宁夏的拍摄工作;邀请美国公共广播公司(PBS)“晚间商务报道”摄制组,对宁夏农村经济、农民生活、城市建设及历史文化等方面情况进行实地采访报道;接待了由中国外文局组织的西部生态移民情况采访团,对宁夏近年来扶贫开发和生态建设成就进行实地采访报道。从2006年开始,对于宁夏举办的重要经贸活动,我们都邀请了中外主流媒体到宁夏实地采访报道,“借船出海”,成功地向外宣传和推介了宁夏。

每个宁夏人都是宁夏的

优秀代言人

《对外大传播》:2006年,宁夏在香港举办了经贸文化旅游活动周,我们很想了解“香港人眼中的宁夏”是什么样子的?

房全忠: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方面原因,宁夏在外界的声音还比较弱,影响力还比较小,包括香港在内的很多地区的人,对宁夏的了解还不够全面。我们在与一些外地朋友交谈的时候往往会发现,一些人总是把宁夏与荒漠、戈壁、骆驼、偏僻、贫困等联系在一起。同时,我们在一些接待工作中,也常会碰到一些到宁夏的朋友,特别是初次到宁夏的朋友,他们在宁夏转一圈后,都会由衷地赞叹,“宁夏比我想象的好得多,有这么多好玩的地方、好吃的东西,人们的生活也很时尚......省略,欢迎交流。)

责编:谭 震

上一篇: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是对“冷战”后不和谐的国... 下一篇:从《中国焦点2007》看重要会议报道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