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分析

时间:2022-10-01 04:01:27

5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5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特点,探讨病因及预后。结论:MRA和TCD对血液动力学型TIA有重要诊断价值,治疗应以改善血液循环为主,慎用降压药。

关键词 TIA MRA TCD 脑动脉狭窄

资料与方法

全部入选病例来自2005年1月~2007年1月神经科门诊及病房收治患者,诊断标准符合1999年美国心脏病协会制定的诊断标准。本组男35例(占67.3%),女17例(33.7%),年龄35~82岁,平均58.21岁。

临床特点所有病例均为急性起病,每次发作持续时间2~55分钟,平均14分钟。发作频率>1次/日6例(11.5%),>1次/周14例(26.9%),>1次/月16例(30.8%),>1次/年12例(23.1%),仅有1次发作4例(7.7%)。

血液动力学改变34例(65.4%),微栓塞型13例(25%),梗死型5例(9.6%)。颈内动脉系统35例(67.3%),椎基底动脉系统17例(32.7%)。发病至就诊时间24小时者13例(25%)。

诱发因素 血压下降29例(55.8%),其中降压过快、24小时内下降幅度>40mmHg 9例(17.3%),因腹泻、利尿导致脱水5例(9.6%),情绪波动13例(25%),劳累10例(19.2%),无明确诱因8例(15.4%)。

危险因素 高血压39例(75%)。吸烟34例(65.4%),血脂异常28例(53.8%),大动脉粥样斑块42例(80.8%),糖尿病16例(30.8%),房颤4例(7.7%)。

症状和体征 表现刻板发作32例(61.5%),非刻板发作16例(30.8%)。详见表1。实验室检查见表2。

治疗 52例均常规予抗血小板治疗,血液动力学异常者调整降压,根据颈动脉狭窄程度调控血压,同时予改善微循环等治疗。3例颈动脉重度狭窄放置支架治疗,房颤者行规范抗凝治疗。

结果 5例(9.6%)在30日内发生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8例(15.4%)30日内发生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急性期死亡1例(1.9%),死因是猝死;恢复期死亡1例(1.9%),死因是肺部感染。其余39例随访半年未再发生TIA。

讨论

短暂性脑缺血(TIA)是短暂、反复发作的脑局部供血障碍,导致相应脑供血区的局灶性缺血及短暂性神经功能缺失,脑缺血发作呈局部性、短暂性和反复性。

TIA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种综合征,其病因尚不完全清楚,约2/3的TIA患者伴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肥胖等。根据病因及发病机制一般分为血液动力学型、微栓塞型和梗死型,血液动力学型是在动脉严重狭窄的基础上,血压波动使远端血管一过性供血不足引起的,多发生在血压明显下降时,本组32例经MRA及TCD证实有严重的动脉狭窄甚至闭塞,29例在降压治疗过程中发病,其中血压下降过快9例,另外5例有利尿及腹泻脱水病史,临床症状表现为刻板样发作,考虑此型。微栓塞型又分为心源性栓塞和动脉一动脉源性栓塞,前者是由于心源性栓子脱落所致,后者是由于大动脉源性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所至,斑块破裂后脱落的栓子随血流移动,栓塞远端小动脉,栓子又迅速自溶而表现TIA,本组颈动脉超声提示有硬化斑块42例,其中12例有易损软斑块,心房纤颤4例,临床症状表现为非刻板样发作,属于此型。梗死型临床表现为TIA,但影像学有脑梗死证据,本组52例全部经头CT检查,42例经头颅豫I及DWI检查,4例有影像学改变,当属此型。

TIA治疗的目的是消除病因,减少及预防复发,采取有效治疗方法防止发生脑梗死。抗血小板是共性治疗,首选阿司匹林,有禁忌证者口服氯吡格雷。对血液动力型TIA降压宜慎重,因在脑动脉狭窄的基础上,收缩压急剧下降30~50mmHg,即可发作TIA。应根据颈动脉狭窄程度控制血压在理想的范围,一般单侧狭窄收缩压应不低于130mmHg,双侧狭窄收缩压应不低于150mmHg,同时辅以改善微循环等治疗,本组32例血液动力学型TIA的发病中大部分有降压、腹泻及脱水病史,在减少或停用降压药等治疗后血压上升症状消失,经检查证实21例有颈内动脉系统的严重狭窄。对于微栓塞型TIA,尤其是心源性TIA应予抗凝治疗,根据INR调整药量。

上一篇:妇科手术合并糖尿病的围手术期处理 下一篇:耐药结核病流行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