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实施模块教学策略探析

时间:2022-10-01 04:00:15

高中化学实施模块教学策略探析

自实施高中化学新课改以来,按照教材的编排,开展了模块化教学。在新形势下,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教师要依据教材,结合学情,有效整合教育资源,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模块化教学,就是梳理了知识顺序,并突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

一、实现模块化教学,对教学内容作二次处理

模块化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产物。开展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要实施模块化教学。实施模块化教学,教师应该进行再次备课,做到集中、归类,有重点、有难点。对重点知识与难点知识进行梳理,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并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具有文化性、实用性、发展性与模块化等特点。因此,教师应该按照新课改下的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整合。例如:可以把教学内容分为基础知识模块、能力提升模块、问题解决模块、问题解析模块、知识拓展模块、思维创新模块等。化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我们需要不断更新知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更多更新的知识。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开展探究性学习,而模块式的教材编写,更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的便利。进行模块教学,不仅使化学知识更加系统化,还顺应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二、把握模块的深度和广度,避免随意扩展内容

必修模块中的化学知识是高考必考的内容,教师要明确在必修阶段要掌握的内容,把握好这部分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实现教学目标,避免拓展过多、过难的内容,加重学生的负担。学生刚进入高中化学学习阶段时,在计算题中往往只进行简单的换算,还没有比较复杂的计算。例如:已知溶液的量、浓度与体积,求溶质的量。不要求学生刚开始学习时,就运用比较复杂的计算。又如关于离子反应方面的知识,在必修模块中,只要求学生掌握单一离子的检验,没有要求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类型中的离子反应。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仍然用很高的标准要求学生,就拓展得太宽了,给学生增添了额外的负担。例如:工业生产中的硫酸,在必修一中是拓展知识,不对全体学生作更高的要求。我们往往会向学生介绍很多关于硫酸方面的知识,而对于硫酸的生产的具体技术,是在“化学与技术”选修模块中要求学生掌握的。类似的内容还有次氯酸、硝酸的工业生产、炼铁等。

三、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引导学生学会探究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一般没有探究活动。新课改理念更注重合作探究,启发诱导,并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与手段,对学生进行循循善诱的引导。例如:在进行“氯水成分”的实验中,在氯水中加入紫色石蕊后,发现变成红色后又消失。这是什么原因呢?通过红布条在干燥的氯气中与氯水中的不同变化,得出结论,原来起漂白作用的是次氯酸。再结合次氯酸的化学性质,讨论新制成的氯水与放置一段时间后其化学性质有何变化。我们生活中自来水、游泳池中用氯气漂白粉等都是次氯酸。这样,循序渐进地把问题进一步引向深入。很多知识在必修一与必修二中只作了“走马观花”般的讲述,为以后的选修模块做知识的铺垫,对选修模块中安排了哪些内容,难度如何,教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否则容易过分拓宽,从而加深难度。编排在选修教学模块中的内容,在必修时就加大难度,那么学生负担就变重了。如氧化还原反应,在必修中要求比较低,对于氧化剂氧化能力,还原剂还原能力的比较,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相关的复杂计算等应该在选修中让那些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进一步学习。

四、创设化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个体必须在具体的情境中,利用学习材料建构有意义的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根本目的是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教师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把知识还原为特有的情境,或者创设出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真实情境,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化学必修一中“氯气”这一内容时,就用多媒体水平播放氯气泄露的情境,并让学生认真观察消防人员采取的处理措施,然后提出问题:硝酸具有哪些化学性质?学生在观察视频后又与课本内容结合,从而归纳出氯气的性质,并对可能有化学性质作出种种猜想。再设计实验开展探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就把本来很抽象的化学知识转化为熟悉的生活情境,降低了学习的难度,顺利实现了教学目标。这样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开展选修模块探究,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实施模块教学中应积极开展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化学反应中应该遵循的原理,也就是对化学反应有本质的认识。根据各个模块的要求与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水平,努力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在教学“化学反应原理”这一模块时,就应该重视在实验探究中的交流讨论、分析推理、解释说明等理性思维方式的培养。在探究活动的设计上,适当开展过程比较完整的、综合性较强、开放程度大一些的、有一定难度的探究活动。对于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在“化学反应”模块中,只出现在盐类水解的信息提示中和多元弱酸的分步电离的资料卡中有涉及。但是,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与人类的生产生活联系紧密,它们之间既有共性又有区别,学生很容易混淆。探究碳酸钠或碳酸氢钠的各类反应,既有助于对它们性质的掌握,又对离子反应、弱电解质平衡、盐类水解、沉淀平衡理论作进一步巩固,同时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新课改下的化学教师应该适应新理念与新方法。模块化教学是适应时展要求的教学改革,是值得探究的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模块内容开展教学活动,并善于反思,指导工作,把教与学有机地融为一体,让模块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上一篇:给单词着色,让英语作文绽放光彩 下一篇:小学语文课堂渗透法制教育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