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身――张大中

时间:2022-10-01 03:58:49

人生不会一帆风顺,常常“行至水穷处”。所以,能够预知未来,是智慧;若预测到前方是绝路,主动给自己画上一个句号,便是大智慧。“北京电器大王”张大中,就是这样一个善于给自己画句号的人。

“刷煤气灶的小贩”

从刷煤气灶的小贩,到身价几十亿的资本家,平民商人张大中的发家史里写满了他的努力。

1980年8月里的一个周日,北京市甘家口国家经贸委的住宅楼下,有一个小贩背着军绿色的破包,举着个牌子,顶着烈日蹿来蹿去,牌子上写着4个大字:刷煤气灶。还有一个副标题,以稍小一号的字写着:八毛钱一个!破包里装着他生财的瓶瓶罐罐,里面装着烧碱、清漆、银粉以及一块大抹布。

1980年的中国还没开始执行双休日,每周只休息周日一天。街上的小贩还很少见,也没有任何塞在住宅区的小广告。在一个国企谋得一份稳定的工作,是当时许多人认为天经地义的事情。

这个刷煤气灶的小贩衣着挺干净,背着一个装备齐全的小包。楼上的一位大妈朝他招招手,“上来吧”。张大中以500块钱启动的第一单生意开工了。

那时,北京的普通家庭还没有用上燃气具,家家户户都是一个土夯的煤气灶台,日子一久,烟熏火燎就黑乎乎的。张大中打开背包,拿出抹布,先清理一遍灶台,然后给灶台抹上烧碱,用湿抹布哗哗地洗,再用清水把灶台表面清干净。清干净灶台只是第一步,重要的工序还在后头,把清漆和银粉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好,再均匀地粉刷上去,才是这个活儿的核心所在。年轻小贩张大中在8月的酷暑中干得满头大汗,一天下来,刷完了10家。

迎着晚霞,拖着疲惫的身子在回家的路上张大中给自己算了一笔账:总共收入8元钱,但是使用的清漆、银粉和烧碱就值六、七元钱,还落得一身累。

于是,这成了张大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从事家政服务业。从自信满满地进入,到疲惫而狼狈地退出,张大中只赚得了1块多纯利以及够给自己和大哥家再刷两次煤气灶的烧碱、清漆和银粉。

张大中并不是因为没有工作、游手好闲而被迫当小贩的。恰恰相反,他有一份在当时看来挺不错的工作――在北京郊区的一个供销社当电工,那个供销社有3间北屋、20多名员工,卖着国家管制的油盐酱醋,月薪30元。“那种生活是,你坐在那里一眼就能看到自己50岁后的样子,掐指一算就能算出自己一辈子工资的工作,简直让人感到绝望”,张大中回忆。

张大中兄妹7个,他排老三。父亲是旧时朝阳大学法律系肄业生,母亲是一个富商的独生女,很漂亮、非常有想法。父亲早年参加过革命,是共产党员,但是身体不好,早在前、张大中十几岁时就过世了,妈妈成了整个家庭的支柱。但是中,妈妈上街贴了要求民主和自由的大字报,最终被定为反革命罪。

至今,张大中仍然保存着自己从档案馆中复印出来的当年“”给母亲的判决词。跟他母亲一批被判死刑的有29人,每个人都有当时的检察院的三四行评语。别人的判决词是反革命气焰极为嚣张,或者仍很嚣张,而到了他母亲那,却是反革命气焰极其嚣张,而且嚣张到了极点。她是一个到死也绝不低头的女人。

张大中无疑遗传了这一倔强的性格。在和国美谈判时,张大中说:你必须比苏宁高8个亿,否则我宁愿30亿元跟苏宁谈,也不跟你们谈。这种固执,对手不理解,身边的人也不理解,但是,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我决定的事情,就一定要坚持到底,哪怕后果很糟糕。”

但对张大中的事业真正起到帮助的,就是这种不安分的因子。

1979年,国家开始拨乱反正,由是当时要求的人很多,政府的时间更多取决于受害人家属的上访激烈程度。张大中的大哥、二哥都是踏实安分的人,大哥当时已经分到外地工作,供养弟弟妹妹们生活。他瞒着大哥,拿着材料到处上访,市委、中央都跑遍了。“在大哥眼里我这是典型的给组织添麻烦的举动,所以,一直到的补偿金发下来,我才告诉大哥。”张大中回忆道。1980年,落实政策,政府补偿了张家7000元,兄妹7人,每人1000元。

面对用母亲的生命换来的1000元,张大中陷入了沉思:用这笔钱干什么?跟兄妹们一样拿去买电视机、买大衣柜?那是绝对不行的,不能糟践了。尽管他没有想得很具体到底用来干什么,但是一定要拿这笔钱干点什么的念头非常清晰。

这一年,张大中31岁,刚刚插队回城,并在同学的介绍下有了对象,1000元钱被他一分为二,一半用来结婚,剩下的作为“干点什么”的启动资金。

这一切促成了供销社电工张大中变身为1980年8月的那个刷煤气灶的小贩。“做人做生意一定得比别人都多看半步,别人没有想要去做生意时,我已经开始尝试,当看到刷煤气灶不行时,我又能立即画上句号。”

二十余年后,张大中再次给自己的一项生意画上了句号,不同的是,昔日的小贩已经成为身价百亿的老板,需要处理的后续资产也远远比当年那些清漆、银粉、大抹布值钱。

“张记电器加工铺”的华丽转身

1982年4月,张大中创办了“张记电器加工铺”,掀开了他商海创业的第一页。有人说,“张记电器加工铺”的名称太“土”,张大中也希望能起个响亮的名称,但按当时工商部门的规定只能这样注册。

张大中少年时曾是无线电爱好者,动手能力强,自己组装过半导体收音机等。心灵手巧的他,将第一个产品定位于简易落地灯。他从日杂品商店买回一个家用中号饼铛,作为落地灯的底托;在饼铛中部打个眼,接一根塑料管;加热后将从废品公司低价买来的螺栓穿进去,冷却后塑料管与底托便紧紧地连成一体,再穿上电线,接上灯口,落地灯就诞生了。

在消费品稀缺的上世纪80年代初,物美价廉的落地灯是抢手货,某单位一下就预订了60个,张大中初战告捷。

张大中的第二个产品是扩音用的OCL功放板。他曾是无线电“发烧友”,了解并熟悉音响市场。研制初期,他把家当车间,吃饭桌是工作台,他就是工匠。他将研制出的OCL功放板样品送到商店试销,因产品价低、质优、性能稳定,销路好,店家愿为其代销。产品销路解决后,张记电器加工铺的小作坊、小生产、小商品,“三个轮子”欢快地旋转起来。

为买到价低质优的电子元器件,张大中骑着自行车几乎跑遍了北京城的大小电子元件厂,掌握了大量商品信息。为扩大生产,他又雇了几名工人,张大中在忙碌中感悟到充实和喜悦。

在企业里他既是操作工人,也是营业员,既是业务经理,也是技术员。从照相制版、腐蚀打孔、焊接组装、检测调试,直到包装封箱,七、八道工序有条不紊,七、八名员工各司其职,一条简易的生产线,在小作坊里紧张有序地运转着。张大中百忙不忘学习,开始学习掌握企业经营管理知识。

1984年,“张记电器加工铺”几经曲折更名为“大中电器服务部”,不仅加工电路板,也批发、零售电子元器件。企业的规模在渐渐扩大,并在加工产品上稳步前进。当电路板的销售开始走下坡时,张大中凭着对市场行情的感悟,又推出了第三个产品――音箱,这为大中电器企业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88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张大中敏锐地意识到:政府对非公经济逐步放宽的政策环境和短缺经济时期巨大的市场要求,使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新的发展机遇。凭借着在商海拼搏了多年的经验和财富积累,他立即到北京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了“大中电器有限责任公司”,成为当时北京注册最早的3家私营企业公司之一,其后,他又陆续在北京建立了4个分支机构,在广州设立了办事处。

大中公司在成立5年后的1993年,第一家大中音响器材城在北京玉泉路隆重开业。

市场是最好的老师。张大中在点点滴滴的实践中摸索出对成本、利润、价格的理性知识,积累了关于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方面的经验。他订阅了各地的专业刊物,充分占有商品信息,大中公司的专业特色很快被业内人士所认同,成为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资源,使其力保产品性价比之最优,占领了北京音响放大器90%以上的市场份额。

1990年初,大中公司参加了亚运会的工程招标,该项目包括亚运村会议中心控制室,控制着34个教室,一套阶梯教室的广播设备和一套礼堂的扩音设备。竞标的企业有10多家,无论是企业实力还是社会知名度,大中公司都处于劣势。但在技、工、贸综合发展和销售、施工、服务三位一体上占有优势。其他竞标单位报价都在八、九万元,甚至十多万元。张大中经过精心测算,在保本情况下只求微利,报价在4.7万元,一举中标。

中标后他们经过精心施工,一次就顺利通过测试,发标单位十分满意,在多种场合赞誉大中公司工程达标。企业知名度高,信誉可靠,对企业发展更为有利。

1992年底,大中音响公司已是西四电器一条街上的知名企业。但如何在这众多的电器商中脱颖而出呢?建立一个大型专卖店的设想开始在张大中心中酝酿。

经过精心的筹备,1993年初“大中音响器材城”在北京长安街西端的玉泉路剪彩。其营业面积从以往的百十平方米一下扩大为4000平米,员工从几十人猛增到几百人,经营规模扩大了几十倍。

在开业之初,音响器材城的销售并不理想,每天营业额只有几千元,店内的员工比顾客还多。通过深入研究,张大中悟出:京城的百姓生活水平已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家用电器产品市场前景看好,必须及时转变经营理念,与时俱进,由此制定出公司的“大、全、专、廉”经营模式。

大――经营场地面积大,能集展示、销售、咨询、服务于一体,并为扩充门类做准备;全――商品齐全,能满足顾客在一家商场就能购齐所需各种电器;专――公司拥有一支专业化的销售队伍,能提供周到、到位的专业化服务;廉――指电器商品质优价廉,可吸引更多的消费群体。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的调整,使大中音响器材城的销售额大幅度攀升,经济效益不言而喻。

借鉴大中电器城玉泉路点的成功模式,张大中将其进一步标准化、程序化,并进行复制、克隆。自1998年起,十多家大中电器商城连锁店涌现在京城三环路的马甸桥、洋桥、西坝河及中关村、大山子等交通干道旁,且每一家电器城连锁店里人流都熙熙攘攘,人气鼎盛。

店堂的布置、商品的陈列、营业员的生动讲解、宽敞明亮的购物环境,使越来越多的人认可“选电器,到大中”,这时的大中电器成为北京电器销售市场的领航者。

世界上成功的连锁店都具有管理规范、服务到位、标准统一,以及由此形成的品牌效应。张大中对新建的连锁店制定了“五统一”的管理规范。即:统一采购、统一结算、统一店面管理、统一诚信服务、统一宣传促销活动。他要求员工严格遵循管理规范,充分发挥连锁经营、规模经营的特色和优势。

其成功的另一个秘诀就是选址的艺术。

大中电器公司对连锁店选址的要求是:周边居民密集,紧邻交通干道、车辆进出方便、有足够的停车位,面积一般都在4000平方米以上。优越的店面位置加上优质低价的营销策略,大中连锁店是开一个火一个。大中电器城马甸桥店位于京北的龙脉,成了京城单店电器销售额最大的店。大中洋桥店位居北京城南的交通要道旁,开业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成为北京南城电器第一店。其中,友谊店设在中关村商圈的点睛之处,成为区域商业的新秀。

从1982年起,经过20余年发展,大中电器已成为全国知名大型电器连锁销售企业之一,跻身全国电器连锁四甲之列。

大中电器秉承“快乐服务,幸福生活”的核心理念,通过构建和谐共赢的厂商关系,逐步形成产品、价格、服务的组合优势:

一站式购齐:大中电器经营商品囊括家电、通讯、IT全系列消费类电子产品。彩电、冰箱、空调、厨卫电器、小家电等传统家电与现代电子消费品,包括手机、数码产品、电脑、IT商用办公用品及耗材等数万种商品,真正实现“一站式购齐”;遍布全国的连锁店营业面积均在3000平方米以上,超过5000平方米的超大店占店面总数的40%,集展览展示、销售体验、咨询服务于一体,既是销售平台,也是服务与推广平台。

低价策略:把“为顾客节约每一元钱”作为价格策略核心理念,以高效率的标准管理模式结合全国性的采购网络,降低物流损耗和经营成本,把真正的实惠带给消费者;同时大中电器承诺“所购商品15日内价格谁比我低,差价补给您”,以真实可信的超低价格,确保消费者的最终利益。

全程个性化服务:大中电器服务品牌“快乐服务”在全国电器连锁卖场率先实现售前、售中、售后服务大融合,全程负责消费者售后问题解决,从根本上实现购物无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大中独有的“四为主原则”――可换可不换以换为主、可修可不修以修为主、可退可不退以退为主、责任不清的以我为主,彻底消除顾客的后顾之忧。同时,为适合个性化需求,大中电器不仅提供单件商品的全程导购服务,同时提供全方位ideas家庭电器生活解决方案。

大中电器以“诚信为商”为立业之本,在消费者心目中享有良好的声誉,品牌认知度在北京市场超过90%,被多家权威招聘机构评为“十大人气招聘公司”之一,2005年,大中电器更被北京市政府评为“北京十大商业品牌”。

大中电器公司的成功还体现在企业的服务、低价、特色、团队方面。张大中在经营管理的磨练中打造出一支高素质、讲团结、肯奉献的团队。

张大中非常重视对企业员工的培养、锻炼和提高,自大中电器公司走上连锁发展的道路后,张大中对企业管理者及员工素质的要求水准也越来越高。

在大中公司内,从董事长到营业员,在上班时间都一律穿着印有“为您服务我最佳”蓝色马甲款工作服。大中企业内既有创业者、专家、高级工程师,也有服务员、营业员等普通员工,只要穿上蓝马甲,任何人都不会拒绝做服务生的工作,都保持服务生的心态。“蓝马甲”体现了一种团结、服务的团队精神。

“大中杯”北京――广州自行车拉力赛是张大中培养企业员工团队精神的另一重要举措。

1992年,张大中曾独自骑着自行车南下至广州,他每天骑行150公里,历经17天,中途没歇过一天。单车南下的缘由是,他认为自己过去专心做生意,见得世面太少,出趟远门,能积累社会知识,锻炼吃苦精神,磨练韧性意志。一路行程风尘仆仆,引发了他的感触和启迪。

他体会:以骑自行车的方式从北京至广州是培养企业员工团队精神的好方法,拉力赛是多人参加的集体项目,参赛者在“磨练坚强意志、打造团队精神”的誓言中出发。许多拉力赛队员先后成为大中公司的业务骨干,他们体会到:“正是集体的力量给了每个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团队精神是胜利的保障。”

张大中骑自行车南下的经历演变为大中公司员工参加的“大中杯”北京――广州自行车拉力赛,已举办了十届,成为大中公司的企业文化特色之一。

“店小二”文化

中国电子商会副会长、全国工商联执委、北京市政协常委、北京大中电器有限公司董事长和创始人,诸多头衔中,张大中自己最愿“加封”的却是“首席店小二”。

店小二就是跑堂倌,其标志不是毛巾围裙而是一件蓝马甲 。每个大中员工都穿着这套蓝马甲,张大中也经常穿着它跑前跑后地忙碌着。这种被他总结为“为您服务我最佳”的“店小二文化”。

一天,大中电器一位新员工对一直在店堂内转悠的一位中年人招呼:“大叔,您到底想买什么电器?”大叔答道:“我不买电器,我只是看看大中电器还需不需要购进什么电器。”大叔就是张大中,在2004年胡润中国富豪榜上,他名列前十位。

老一点的员工这样描述他们的老板:生活俭朴,作风低调,和普通人一样经常独自逛街,很少有车队和随从簇拥出行。

有人把张大中对过去的缅怀称为“浪漫”。2004年,张大中以6万元的价格买回了一台旧台灯,这台旧台灯是他24年前亲手制作的,当初单价6元。在这位老顾客家中,那盏灯已残缺不全,被主人的孙子用废梭子穿起当作了“金箍棒”,但人家一直没舍得扔掉或卖掉,因为家中3个孩子都是在这盏灯下读书成才的。

张大中说,回购台灯的目的有二:一是对老顾客的感恩;二是想借此激励自己和员工。

他经常对员工说的一句话成了大中电器的店训:“快乐服务,幸福生活。”

创业在北京、成功在北京、发展在北京。在席卷全国的家电连锁竞争中,大中电器是唯一以北京作为家乡、作为发展根基的企业,大中流淌着北京的血液,同时也浸染了北京人稳重、乐观、豁达的性格。

大中价值

在大中电器这块北京的“金字招牌”出售之前,张大中出人意料地打了一场国庆阻击战。2007年国庆期间,苏宁和国美两家加起来近80家门店,仅仅完成了63家大中门店近90%的销售额,“十一”当天大中就卖出3.5亿元的惊人业绩。

黄金周后,谈判也随之加速。国美在48小时内达成大中电器的全部要求,在苏宁30亿成交价基础上加价20%。苏宁在24小时后放弃并购。这是一场罕见的商战,最终的结果是国美一击而中,苏宁没有加价,大中电器成功卖身。能让国美拿出相当于2006年净利润的4倍多收购北京大中,说明北京大中的战略价值之高。

如果绕着北京三环路走一遭,会发现大中电器自1993年以来的精准选址:平均每四公里一家店的布局,让北京三环路上的11家大中店占尽先机。以其1997年开业的大中马甸店为例,这个场地面积有四千多平方米,年租金更是高达六百万元。这个价格甚至比很多二环内黄金商圈的价格还高。

但张大中没有犹豫,三环交通枢纽的位置以及大卖场的需求坚定了他的判断。事实上马甸店在大中入驻当月就获得了盈利。至今仍然是北京家电市场最让人眼红耳热的卖场之一,租金价格也比旁边国美鹏润店租金低2/3。

苏宁总裁孙为民承认,大中价值最重要的体现是其店面资源,很多店面光是租金带来的优势就比同行的利润还高。

2004年开业的大中中央电视塔店,总面积更是高达2万多平方米,虽然年租金高达上千万,但家电产品非常丰富,业内人称家电连锁亚洲第一店,年销售额更是高达15亿元。创造出每0.1秒即售出一件电器的记录,保持全国单店产出最高。

“别人认为我的店面不标准,大的上万平方米,小的几千平方米,不符合家电连锁的规范化。”张大中却认为应该因势而变。这些在专业人士眼中看来不规范的地方,却往往最后成为大中电器让人羡慕之处。

有的大中门店会在店门前弄上鱼池,所有购物的人都可以钓鱼,钓到者可以把鱼带回家。许多不同常人的促销方案,让大中一直保持着北京市场的领先地位。

对于大中电器,苏美两家一开始并没有表现出积极并购的意向。而本想借收购永乐一并吞下大中的国美,本想坐观其变,却因大中高调地与苏宁接触有些按捺不住。虽早在苏宁对大中进行资产评估之时,苏宁总经理孙为民对传言中的30亿元的收购价曾明确暗示:“超出我们的预期”。但没过多久,苏宁报价30亿人民币现金收购大中的所有门店。苏宁方面与大中进入收购谈判的进展,更是刺激了惯以收购进行扩张布局的国美。

大中开始聪明地利用在国美、苏宁之间的筹码地位,寻找最佳的利益点,增加溢价能力。正是由于苏宁突然进入收购谈判,并且向张大中描绘出美好的前景,才使得国美收购大中的时间表一再延长,最终迫使国美以36.5亿元的价格完成对大中的收购。

大中到底值不值36.5亿元?苏宁认为不值,而永乐认为值,他的理由是,大中已经在2007年7月剥离了不良资产,国美所收购的是去除杂质的新大中。事实上到底值不值?毫不犹豫地拿出36.5亿元现金的国美对此自然最为明了。

淡出江湖

耳顺之年,张大中将自己的63家店悉数卖给了国美,从激烈搏杀的家电江湖抽身而出。“从此刻开始,我将面对一个新领域,进入一个新角色。”他似乎如释重负。这桩不久前发生的交易为他带来了36亿元的现金,但却是他用近30年的光阴换来的。

现在,张大中不必再为两个强劲的竞争对手的步步紧逼而发愁了。在过去多年来,这样的压力从未消失过。国美、苏宁一直试图颠覆大中电器在北京市场这一亩三分地。但在资本为王的时代,他最终选择了全身而退。

张大中的隐退之心,早在几年前因为和永乐的合作而为外人所知。

2004年 12月11日,根据中国入世承诺,中国零售业市场全面对外开放。一直为国内连锁企业所掌握的家电连锁市场也抓紧时机“跑马圈地”,随之而来的是更为残酷的价格大战,整个行业利润非常微薄。“国外家电连锁企业的经营利润率在15%以上,而国内仅有3%~4%,民族企业要做大做强除了整合资源,短期内别无他途。”张大中认为此阶段的家电连锁业已经表现出很多不理智的做法。在他看来,只有行业整合才能优化行业竞争环境,并最终降低管理成本,提升服务效率。

虽然从2002年以来,张大中一直希望大中电器可以走入资本市场,但一直未能实现这一愿望。在很长时间里,这成了他的一块心病。

而他们的对手们却陆续上市成功。2004年6月7日,国美电器借壳中国鹏润完成香港上市;2004年7月21日,苏宁在深圳A股上市。这两家成功上市的家电连锁企业,携资本市场的资金优势在全国上演了一幕更为疯狂的“跑马圈地”开店比拼。

大中电器虽然也开始了全国连锁的布局,但全部依赖自有资金的发展难免捉襟见肘。张大中意识到,已经不可能靠以往的单打独斗求发展了。

此时,美国家电连锁业老大百思买向大中伸出了橄榄枝。能够获得美国人先进的管理技术,对于只有高中文化的张大中而言确实是极具诱惑。但张大中最终还是选择了和永乐合作。

如果能够借道上海永乐,通过股权置换的方式,北京大中就可以实现国美、苏宁们早在两年前就已经完成的资本市场突破。遗憾的是上海永乐经营状况不佳,使得这场看来结合南北优势的“天作之合”成了泡影。

2006年7月25日,国美取代大中,成功并购永乐。

这是经历多年商战的张大中最艰难的时刻。连续经历大中永通泰和大中永乐两次联盟的失败,大中已经错过了全国布局的最佳时机。

与其盲目发展不如收缩战线。人们没有想到,张大中毅然选择了退守北京市场。这个有着二十多年商业经验的北京人,意识到大中所掌控的超过50%的家电市场才是自己赖以生存的根据地。

“致富思源、富而思进”

2004年,大中电器全年营业额突破64亿元,拥有6个分公司,72家门店,稳居北京地区电器销售之冠,创造了每0.1秒即售出一件电器的销售记录。张大中感慨地说:“我深知,大中电器从1982年诞生之日起,所取得的每一步进步,所获得的每一滴收获都源于改革开放政策,都与党和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关怀和支持紧密相连。因此,二十几年来,我一刻不忘‘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时刻不忘把自身企业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把个人的富裕与全体人民的富裕结合起来、把遵循市场法则与发扬社会主义道德结合起来。”

大中电器公司在张大中的引领下,每年为当地政府缴纳可观的高利税。作为劳动密集型的大型电器销售企业,公司为社会提供了15000个就业岗位,并为这些职工提供了充分的社会保障。公司推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大力构建团结和谐的企业团队。2005年,在市政府的鼓励下,大中公司面向全国拓展业务,已新开省分公司7家,把北京城的商业服务送到了大江南北,为首都北京的私营企业增加了新的光彩。

大中公司长期注重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多次捐助群众性体育活动和文化活动,在捐资助学、抗洪救灾、扶贫、支援灾区、扶助社会危难者、抗击“非典”等方面,大中公司也是力尽所能。

1995年大中公司投资20万元赞助小学建校;1996――2000年资助10余名宏志班学员完成学业;1998年抗洪捐款10万元;2002年捐赠京郊农民电视机200台,价值20万元;2003年捐赠京郊老区电视机80台,价值8万元;2003年抗“非典”捐款10万元;2004年捐赠昌平农民电视机54台,价值6万元;2005年捐赠门头沟区贫困农民电视机80台,价值8万元等。

仅近年公司捐款捐物,就折合人民币近百万元。张大中表示:我相信在工商联的指导下,大中公司在回馈、报效社会方面将继续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大中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肯定,获得了许许多多的社会荣誉:连续多年被评为先进民营企业,获得市级“诚信单位”荣誉称号,大中公司连续十年被北京市工商局评为“重合同、守信誉”单位,此外还多次获得北京市工商联纳税先进单位,纳税信得过A级企业,纳税先进会员单位,“光彩之星”企业等多次表彰。

2004年张大中荣获石景山区人民政府颁发的“杰出人才奖”,同时,还荣获中央五部委颁发的全国“优秀社会主义建设者”等荣誉表彰。

开辟新的征程

出售大中电器前后,各种声音纷至沓来:有惋惜,有质疑,当然也有称赞。对此一向低调的张大中仿佛充耳不闻。的确,卖掉大中的得与失,只有张大中自己心中的那杆秤可以衡量。尘埃已然落定,60岁的张大中又将自己置于一个新的起点,也许,60岁,还不算晚。

加上先前永乐支付给大中的1.5亿元“合并保证金”,揽金38亿元的张大中会安享晚年吗?――不,60岁的张大中在卖掉大中之前,就已经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在“美中”并购案中,张大中一直坚持现金支付,仿佛就是在等待现金到位,重新出发。与二十多年之前160元起家相比,38亿元的第二桶金,足以让张大中底气十足。

大中并购案结束后,从来不“张牙舞爪”活在媒体视线里的张大中似乎消失了。业界就此并购的议论异常喧嚣,而真正的主角似乎没有就此说过一句话。

在追随张大中多年的老员工眼里,他是一个关心下属的好老板,因为在被国美并购之前,老板考虑最多的还是为这帮员工尽可能争取好的待遇。在离开大中电器的人眼里,张大中是优秀。

“从此刻开始,我将面对一个新领域,进入一个新角色。”在卖掉大中后,一向低调示人的张大中首开心声。2007年12月23号,在国美对外宣布托管大中一周以后,张大中的新事业――大中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这一切来得如此之快,仿佛是早就计划好的。

北京依旧是张大中二次创业的根据地,单就市场的熟悉度以及背后的资源来看,张大中占有一定的优势,之前大中的多位高管也跟随张大中加盟大中投资,张大中因而也少了组建团队的压力。然而进入一个与电器销售行业相距甚远的行业,对于张大中与他的团队而言,无疑是从零开始。

近年来,从成功企业全身而退,转战风险投资行业的企业家为数不少,有携程创始人沈南鹏,也有美国网讯创始人朱敏等。这些风险投资人因为有创业的经历,从而形成他们独具风格的投资理念。张大中25年的创业守业经历,对于他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财富。这笔财富与38亿的真金白银相加,是他选择这个投资行业的最大考量。

60岁的张大中,看准自己的优势,蓄金而发,看来一切还不算晚。他坐在北京西郊的青清商厦3层办公室里,开始了新的事业。这里曾是大中电器的总指挥部,现在变成了大中投资公司。

上一篇:众专家:2010注重结构调整和稳定 下一篇:衰退到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