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S已走出困局?

时间:2022-10-01 03:19:20

邮政改革似乎已走到了刀尖上。

由国家发改委牵头,财政部、信产部、国家邮政总局三部委联合制定的我国邮政体制改革方案,已经上报国务院批复。国家发改委已经公开表示,方案将于今年内适时推出,并将其列入了今年的工作重点。

在此局面下,邮政部门将不得不推进其改革。国家邮政总局局长刘安东在2005年的工作安排中,反复强调:“要为邮政体制改革做好准备。”

也就在此时,国家邮政局“重组速递物流业务,先将国家局层面的速递和物流机构进行整合,组建中国邮政速递物流总公司”的计划也先行破土而出。

“此前直属国家邮政局的中邮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和邮政速递局的EMS将在今年年内逐步合并,利用邮政的网络优势,通过内部资源整合,力图在国内物流市场上分得更大一杯羹。” 中国邮政EMS速递局办公室副主任荣晓刚如此表示。

显然,中国邮政是对中邮物流和EMS的整合下定了决心,二者的合并也只是早晚的事。对此,一些乐观人士非常欣慰,声称整合实现后中国邮政EMS将获得独立发展的机会,利用自身优势,进而领跑国内物流。

然而,也有人担忧,在邮政“照顾”下仍力不从心的EMS整合后能否很快适应这种变革,即使能够实现平稳过渡,谁又能保证它能从容应对国内外的竞争,走出多年来的困局?

EMS的体制困局

早在1980年7月,中国邮政就正式开办了全球邮政特快专递业务(即EMS)。1985年成立的中国速递服务公司,基本由邮政速递局同一班人马操作,负责全国邮政特快专递业务的生产、经营和管理。

中国邮政有着自身的天然优势。一位老邮政对此曾如此描述:如果用企业的标准看中国邮政,它自身的条件太令人羡慕了。中国邮政有百年历史,在消费者心目中享有很高信誉;下设67000多个局所,其中电子化局所16200多个;有覆盖全国城乡的运输、配送网络和201个邮件处理(物流)中心;有175套包裹自动分拣(拣货)机、有35000多台汽车、510多辆邮政火车厢、8架专用飞机;它既是国内最大的连锁企业,又是国内最大的物流企业之一。

中国邮政还积累了丰富的物流配送经验,如报刊发行是典型的BtoC,通过250多个配送中心(发报刊局)上联近2000家供应商(报刊社),依靠67000多个局所下联数亿客户,销售产品(报刊)近7000种。2000年订销报刊累计达到197.2亿份,由10多万名投递员配送到最终客户(报刊订户),保证了国内任何地区的客户预订任何一种报刊都能按时准确地收到,差错率在万分之一以下。

EMS成立之初,利用中国邮政的四通八达的配送网络和无可匹敌的运输能力,再加上竞争对手的不堪一击,EMS实现了飞速发展,几乎是“一手遮天”,据说最高峰时曾占据国内快递97%的市场份额。

儿子利用祖上的资本风光无限,老子却走得一场艰难。长期以来,由于普遍业务开支巨大,中国邮政一直在盈利与亏损之间徘徊,自从1998年邮电分家后,中国邮政的普遍公共业务一直在严重亏损。1998年,与中国电信分拆后的中国邮政亏损170亿元。于是从1999年开始,国家每年向中国邮政进行总计为170亿元的“8531计划”补贴,但中国邮政仍然难摆脱亏损问题。

这也怨不得中国邮政部门,不光是在中国,在世界范围内,邮政都是一个不同于商业物流公司的特殊机构,由于承担着提供普遍服务的义务,而普遍服务的地域覆盖面广而且资费低廉,从而直接导致邮政机构一般都处于亏损状态。所以,各国政府针对邮政由于履行普遍服务义务而造成的亏损均建立了不同的补偿机制。比如,保留业务、国家财政补贴、建立补偿基金、减免税收、以转移业务收入做补偿、赋予邮政赢利性业务的经营权等等。

邮电分营后邮政处于困难的境地还有其他原因,比如中国邮政长期以来与电信合营,由于实行电补邮,邮政一直关注服务、忽视成本,如:为报刊社发行报刊城市、农村一个费率;拥有50万职工的庞大企业在信息时代网络经济以倍速变化的竞争环境中变革迟缓,无论在观念、管理、服务、技术和制度等方面都显得很不适应。这些不是讨论的重点,不管什么原因,中国邮政总要设法走下去,而且随着国家补贴的日益减少,它还要努力尝试自负盈亏。EMS此时的崛起正好一定程度上为解决难题提供了可能,无论EMS内心愿不愿意,舍身救父都是一种必然。

于是,保持着持续的盈利能力、收入约占邮政业务收入的10%进而成为中国邮政业务的主要收入增长点之一的EMS,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补贴中国邮政亏损的功能。

激烈竞争下的艰难

如果说早期的EMS活得还算潇洒,那么在众多国内民企物流企业崛起、国外物流巨头涌入后的它就走得较为吃力了。

2001年4月3日,世界速递业“巨无霸”美国联合包裹运送服务公司(UPS)实现了它梦寐以求的直航中国的宿愿,使其首架“UPS中国速递”号货机飞抵北京首都机场,从而完成了往来中国的必要连接,咄咄逼人地加快了分食中国速递业蛋糕的进程。

此后,其他几家国际快递商FedEx和TNT都已在不同程度地开展国内的快递业务:前者通过和合资公司进行,而后者是完全通过在做。

一些民营的快递公司也在不露声色地开辟自己的市场,宅急送在2000年至2002年,营业收入增长了7倍,当初起家的30万元资产已经增加到了近2亿元。与宅急送相似的更小的民营快递公司更是多不胜数。

速递市场由邮政独家垄断进入了一个多元化、全方位的竞争时代。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EMS日显疲惫。数据显示,从1995年起,虽然EMS在国内快递市场一直保持老大的地位,但是营业额增长率仅有2%,有些年份还是负增长,而这个市场则以30%的平均速度递增,EMS在快递业务市场不断增大的时候却在逐渐失去份额,市场份额在以每年4%的速度衰退,由最高峰的97%跌至目前的40%左右。DHL、FedEx、UPS、TNT等跨国快递巨头在中国的营业额却保持着20%以上的年增长速度。一些本土的小快递公司也在不断地蚕食这个特殊市场的份额。

EMS在面临着“外忧”的同时,也在经受着“内耗”的折磨。各地EMS业务之间的竞争也非常激烈,各局竞相打折争取大客户的现象时有出现,有些地方的EMS已经打到1.2折。 邮政总局曾专门下发文件要求对“低资费揽件、低价倾销邮品、跨地区揽件”的行为进行清理。

面对日益减少的市场份额,中国邮政祭起了保护的大旗。2002年2月4日,国家邮政局下发“64号文件”,该文件圈定了EMS“500克以下信件”的专营范围。2003年11月17日,由国务院法制办牵头,国家邮政总局起草的《邮政法》修改稿第五稿出炉,业界普遍认为,相比1986年《邮政法》,“第五稿”再次强化了邮政的专营范围和权力。

但这些保护措施却引来了强烈的反对。“第五稿”曾被认为是“99%的民营快递公司的猝死令”,而且引发了敦豪(DHL)、联邦快递(FedEx)、天地快运(TNT)和联合包裹(UPS)国际4大快递公司的强烈反对。 而且,这些保护措施虽然一定程度上减少了EMS的不断流失的市场份额,但对于EMS的长期发展而言,则具有非常不利的影响。

与此同时,中国邮政于 2004年 8月 18日正式实施邮政 EMS“全夜航”,实现全国 27个省(区、市) 136个大中城市间 EMS邮件的“次日递”。与保护措施相比,中国邮政的市场化手段倒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对吸引客户、提高份额都很有帮助。

整合后形势将如何?

同样隶属于中国邮政局的中邮物流成立于2003年1月18日,由于体制原因,注册资金仅1个亿的中邮物流自成立后一直在盈利与亏损边缘徘徊,并未获得预期的市场空间和发展速度,这使得提上日程的上市也不得不暂时搁浅。

“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这两块业务一直以来相互较劲,诸多方面需要协调。”荣晓刚说,物流和快递都是附加值较高的业务,也是邮政希冀的新的利润增长点。通过整合快递和物流业务,实现强强联合,便于形成合力。

长期参与中国邮政事业改革的北京邮电大学杨海荣教授表示:“将旗下的物流业务和快递业务捆绑在一起,可能是中国邮政实现上市最现实的选择。”无论从哪方面讲,在中国邮政普遍服务、储藏和物流三块业务,占其总营业额将近40%的物流和快递业务一直被视为上市的最优良资产。

有分析人士认为,随着EMS和与中邮物流的整合日期临近,邮政上市日程也将正式浮出水面。 其实中国邮政EMS曾一度离上市不远。杨海容介绍,早在两年前“海外上市”的传闻披露之后,中国邮政内部一直流行的是“竖拆上市方案”。

但该方案之所以迟迟不见实施,主要是中国邮政历史包袱较重,盈利能力不足,这一直成为EMS改制上市的很大障碍。而且即使实现上市,对于此后中国邮政的EMS业务究竟有多强的持续盈利能力,也很难预料。

有分析人士认为,EMS之所以盈利无非就是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几十年邮政网络发展的优势,这是任何民企和外企都不能代替的,其次是委托权现在在国家邮政局手上,对竞争对手有生杀大权。一旦形势不对,邮政就可拿起《邮政法实施细则》所赋予的对《邮政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解释权,开始强化业务垄断范围。但若以强化垄断作为求解的方式,一旦快递业务被剥离出去,快递业务在上市后的盈利前景则很难预料。

上一篇:传统与创新 广西网吧创出盈利新路 下一篇:热火朝天有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