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完善

时间:2022-10-01 03:08:38

浅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完善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健全单位治理结构,促进内部控制是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社会效益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全面深化行政体制机制改革的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强内部控制,通过完善的内部控制规范财务活动,提高经济运行效益。本文分析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推进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措施

随着我国现代化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行政事业单位也在逐步的得到壮大和充实。其自身内控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也越来越被社会所关注。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直接影响着我国当前现代化经济体制的形成与成败。我们必须扎实的做好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工作,加强对其行政体制的深入化改革,不断的对其行政管理方式进行创新和管控,增加行政事业单位的公众信任度和工作执行能力,建立健全法治型,服务型的行政事业单位形象。

一、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行政事业单位为了保证财政资金的安全高效就必须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一是通过构建内部控制体系可以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运行管理的合法合规。行政事业单位具有公益性,具有一定的权利,因 行政事业单位在行使权利的时候必须要按照相关的制度运行,而内部控制制度则可以为单位的运行提供依据,有效避免单位做出违规的行为;二是有利于实现公平、公正。行政事业单位是以促进社会资源公平分配为核心的,有效地内部控制可以约束与督促单位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从事社会资源的再分配,实现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三是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有效地内部控制可以强化单位对资金的使用管控力度,降低单位在使用财政资金时存在的随意性,有效地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意识薄弱

我国正处于政治体制改革发展阶段,政府“绩效型”管理刚刚起步,行政事业单位与企业不同,它不以营利为目的,它所使用的财政资金属于社会公众。加之社会公众力量外部监督的参与性还不够广泛,单位外部的监督力也不够有力,内部控制这个概念对于很多行政事业单位领导来讲过于抽象,对内部控制的客观对象范围认识不全面,对内部控制的内在意义存在误解:认为内部控制可有可无,认为制定了预算管理、资产管理等财务制度就等于有了内部控制,还有一些领导害怕权力被“束缚”。旨在“防患于未然”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往往是不出问题的时候领导不重视,内部控制建设也往往流于形式,更别谈有效实施。

(二)风险评估体系不完善

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内容,但是基于行政事业单位资金来源渠道的财政付款使得事业单位在使用资金时缺乏风险评估,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单位的风险管理意识不强,很多人认为行政单位的资金来源于国家财政,因此在使用的时候就没有风险意识,认为其从事的活动属于非盈利的,因此也就不需要考虑风险因素;二是风险评估机制缺失。风险评估机制是有效降低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重要机制,通过风险评估机制的建立可以提高决策的正确率,但是很多单位没有建立风险评估机制,使得在重大决策时存在较大风险;三是未作风险评估,未建立廉政风险防控体系,未明确权利和责任清单;即使建立了,也因体制原因不能落实,仍然存在行政权力干预防控监督的现象。

(三)信息与沟通有存在不足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信息沟通方面突出的特点就是信息不透明,信息不公开透明,“小道消息”满天飞,影响了单位的公信力。内部信息沟通不畅,单位领导不能及时、全面掌握有关情况,不能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缺少了信息沟通,内部控制也不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方面还非常落后,会计电算化也就是在财务电脑上安装了会计核算软件,仅仅做到了简单的账务处理,并没有实现全单位的网络化的财务管理系统。有些单位有预算控制,但往往都是事后的,做不到事前控制用;采购管理、合同管理大多还是手工。大多经济活动的控制还是“人控”而非“机控”,信息化的不足极大 阻碍了内部控制体系最终落地实施。

(四)缺之内部控制监督机制

监督考核机制不到位:有的单位没有建立内审岗位或内审机构,有的单位有内审机构或内审岗位,却与财务部门平行,或依附财务部门,权威性和独立性不够;忽视内部制度执行与目标责任考核挂钩的监督 机制,不能保障内部控制的优化与长效。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策略

(一)提高内部控制意思、优化内控环境

《内控规范》明确了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首先单位负责人自身应主动学习规范的有关规定,以及不执行规范的后果。财务部门作为内部控制的牵头部门也应积极与单位负责人沟通,明确单位负责人对内部控制建设的支持是内部控制建设的前提,他的直接参与才能保证内部控制建设有效开展与实施。其次单位采取讨论会、专题讲座、外单位经验交流、案例解析等多种形式加强内部控制在单位内部的宣传。加强职工的培训与教育,解决人们对内控规范的认识问题,制定员工手册,让全体人员掌握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机构设置,岗位职责,业务流程等情况,明确权责分配,正确行使职权,做到内部控制人人有责。积极构建遵纪守法、克已奉公、积极向上、团结和谐,为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二)完善风险评估体系

一是要加强风险防范意识。虽然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于财政,但 是单位也要形成强烈的风险防范意识,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与准确 性,比如政府在发行公共债券的时候要将风险因素考虑进去;二是完善 风险评估机制。单位要根据管理层级进行风险分类,具体可以分为单位层面的风险和业务层面的风险,然后根据不同的风险进行相关的风 险评估管理,在完善风险评估之后,单位要形成风险评估报告并且提供 给管理者,以便管理者及时做出准确的应对对策,避免单位风险的形成 与扩大;三是建立廉政风险防控体系。事业单位要基于当前存在的各 种问题建立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并且落实权利和责任清单。

(三)不断完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

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对财务体系、内审体系、信息沟通体系的建设,构建完整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借助内部控制这一手段,重新审视和梳理现行的管理制度,应对所包含的各种经济业务事项和人员岗位,从决策、执行、监督等各个环节进行调研,掌握单位现状,展开风险评估,识别关键风险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内控体系优化设计。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结合单位实际,建立健全议事决策机制,岗位责任制度,内部监督机制,预算管理机制,资产管理制度,建设项目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等各项制度体系,明确业务流程,细化落实岗位责任,建立起靠制度管理的模式。

(四)行政事业单位加强信息与沟通工作

单位不仅要推进信息化管理建设,明确信息化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在日常办公,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等领域,尽快实现信息化。单位通过将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固化在信息系统之中,信息化的实现不仅对经济活动控制自动化、实时化,并尽可能降低人为因素的影响,达到内部控制标准对各项经济业务约束的“自动”实现,如预算超额,不允许报销,电脑就不允许提交报销单据。从而提高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实现内部控制规范的落地。还应建立内控报告制度,积极推进内部控制信息公开,通过面向单位内部和外部定期公开内部控制相关信息,逐步建立规范有序、及时可靠的内部信息公开机制,更好发挥信息公开对内部控制建设的促进和监督作用。

参考文献:

[1] 方周文,张庆龙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指南[M].立信会计出版社,2013⑷

[2] 郑燕华.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若干探计[J].经营管理者,2013(2)

上一篇:对公允价值运用的思考 下一篇:中西方管理思想发展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