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野浩二,最想演中国人

时间:2022-10-01 02:51:22

矢野浩二,最想演中国人

“我最想演一个纯粹的中国人。”

说这句话的是一个名叫矢野浩二的纯粹日本人。粗眉,细眼,长脸,英俊。虽然在中国已经生活了五年的时间,说话时仍然下意识地点头哈腰,“嘿”“嗨”的口头语不绝于耳。

从“东漂”到“北漂”

19岁那年,在大阪某个酒吧当服务员的浩二,因为某个客人一句“你这么年轻,应该去东京当演员”,便毅然乘上了从大阪驰往东京的列车,从此当上了“东漂”。

1997年以后,浩二开始崭露头角,加盟了众多日本电视台的电视剧中,角色的分量也越来越重。2000年,他在日本东宝电影公司拍摄的著名恐怖电影《午夜凶铃》中饰演主要角色丹波一彦,给他的演艺事业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但是,浩二对于自己在日本的6年演员生涯并不满意,“当时我已经二十五六岁了,在日本,像我这个年龄、形象的演员很多,竞争很激烈,发展机会与空间都很小。”他希望能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进一步磨炼演技。

2001年,浩二受邀参加了中日合拍电视剧《永恒恋人》的拍摄,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广袤土地,第一次与中国人打交道,一切都是那么的亲切,那么的新鲜。当电视剧拍摄完毕,浩二的脑海中突然闪现出这样一个念头:“我为什么不可以到中国来发展?”

“我想把自己放在一个陌生的环境,没有钱、不会说中文、没有朋友,一切都从头开始,需要拼命加油地干,我想这样会使我成熟,像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带着这样的想法,25岁的浩二又像当年19岁时那样,背着行囊,义无反顾地来到了中国北京,加入了“北漂”的十万大军。

在北京初来乍到,浩二住在北京朝阳公园附近的一个房间里,一边在读言学校学习中文,一边寻找各种演出的机遇。

在异国的生活最初并不如意,除了无人交流的孤独外,北京的气候也令浩二感到不适应,“太干了,皮肤很不舒服;吃得也不习惯,太油腻了。有时候爸爸妈妈或是其他亲人打电话说,浩二,还是回来吧,家里总比外面好啊。但是我不想放弃自己的梦想,不想就这样窝窝囊囊地回去。因为没有导演认识我,几乎全靠别人推荐,所以一开始为了生存,多小的角色都要接,只要有戏拍就好了。一直坚持到现在,想想真是不容易。”

最想演中国人

半年以后,凭借著名摄影师池小宁的介绍,浩二迎来了他在中国的第一个角色――央视大戏《走向共和》里的明治天皇。凭借以往的表演基础,再加上对历史资料的深入了解,浩二把一个励精图治、锐意改革的青年皇帝饰演得丝丝入扣,特别是那充满了决心与睿智的眼神,让人过目不忘。

能够参加这出大戏,给浩二在中国的发展带来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是这并没有马上给他带来更多的表演机会。一直到半年之后,青年导演杨阳的一部《记忆的证明》,才让他真正深入中国的演艺圈,并且有了自己在中国的签约公司。

在剧中,浩二饰演一位监视中国劳工的日本军人冈田,这是一个内心世界复杂的人物,他同情中国的劳工,答应让他们回去,但是在接到上司要他杀死劳工的命令后,又不得不服从,因此内心陷入非常强烈的斗争中。“以前的中国电影,日本军人都比较凶,动不动就说死啦死啦的,是那种脸谱化的。我在看过这个剧本之后,跟导演说,没有片酬我也要演,因为冈田太吸引我了,要拼命演好。”

《记忆的证明》的成功演出以及这部电视剧播出后引发的巨大反响,给浩二带来了众多的片约。此后,他在《小兵张嘎》、《野火春风斗古城》、《烈火金刚》、《铁道游戏队》、《阻日英雄》、《张伯苓》等电视剧中饰演了各种角色,因为这其中大部分是红色经典改编剧,他被圈中人戏称为“红色经典专业户”,只不过,他饰演的不是那些英勇矫健的抗日英雄,而是被抵抗的侵略者。

如今,观众越来越熟悉这个来自东瀛的男演员了。在北京,浩二走在大街上,经常有人过来与他打招呼。这种感觉让浩二非常高兴:“在中国发展到这种地步,我感到非常荣幸。一个中国朋友跟我说,他的爷爷奶奶看了你在《记忆的证明》中的表演,成了你的影迷。我听了后特别高兴,虽然演了‘坏人’,但我一点也不在乎,问心无愧,我是拿中国人当朋友。”

但是成名并不是浩二的目标,“我到中国来的目标是成为一个真正的好演员。”

在中国5年的表演经历中,浩二学到了许多在日本时从来没有过的经验,他感受到了做演员的自豪,也明白了对演员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浩二最崇拜的演员是陈道明,他说,陈道明的表演是自己的理想。“他的表演很稳重,但是特别有气势,眼神里也特别有东西。”

而生活越来越中国化的浩二,最想演一个纯粹的中国人形象。“演中国人,不是很简单的事情。说话的节奏,细微的动作,语言的表达,对我来讲,都很难。”

三十出头的浩二,在演艺圈里漂泊了十几年,一切以事业为重,还没有找到自己的生活伴侣,将来是想找一个中国女孩还是日本女孩?“都可以啦。”

喜欢什么样的女孩?

“正直。”这个词,浩二说了好几遍。

上一篇:让老公爱上家务 下一篇:美女脸男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