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农民培训的特点及其启示

时间:2022-10-01 01:46:09

发达国家农民培训的特点及其启示

摘 要:发达国家的农民培训在农业发展上作出的贡献是十分明显的,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由政府、团体、组织按照一定的法律、法规和程序来组织实施、具有很强的组织性;以内容和形式为主要坐标,在各自国家形成了系统的农民培训体系,具有很强的系统性;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来明确农民培训内容和资金投入,规定各参与单位、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具有很强的规范性。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农民培训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照,还应该在以下方面取得突破:加强农民培训工作的组织和协调,鼓励农民培训主体多元化;建立健全农民培训体系,创新农民培训内容和形式;加快制定有关农民教育培训法律法规的进程。

关键词:发达国家;农民培训;组织性;系统性;规范性

一、发达国家农民培训的特点

(一)组织性

发达国家农民培训由政府、团体、组织按照一定的法律、规范和程序来组织实施,发达国家除了由政府有组织地开展农民培训以外,一些民间团体和组织也积极投入到农民培训活动当中来,这些团体既有企业性质的、又有农民自发成立的自制组织。韩国农协(农业协同组合)在成立之初便重视教育事业,把它作为核心事业之一,建立了专门的机构,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举办了众多的活动,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农协及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德国的州农业协会和农户联盟在农民培训当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比如说德国法莱州农业协会为农业技术推广单位,其主要工作是向农户进行咨询和技术指导,并提供营销信息,还负责审核供职技术培训学校学员实习的农场资格;它下设有外设机构和酿酒局,有工作人员300名,分布到全州7个地区,工作人员由农业部官员和农场主组成,该机构在联邦政府的框架下,代表全州农场主的利益。英国的农民培训工作由农业部培训局、地方教育局和农学院合作进行,农业培训局建立于1965年,其目的就是培训农业领域内的新雇员和提高就业人员的技能,使其学会使用新机器设备,主要是训练受训者的农业技能,而不是进行农业理论教育;政府还不定期地针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组织进行调查研究,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制定改进措施。法国农民培训是由农业部建立的培训晋级和就业委员会以及各省设立的相应机构来负责,政府主要负责较长期的培训,专业性的短期培训多数由农会开展。

(二)系统性

农民培训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各项活动必须有系统地进行,发达国家以内容和形式为主要坐标,在各自国家形成了系统的农民培训体系,这个培训体系成了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发达国家都比较重视农民教育和培训的系统性,通过加强农民培训的体系建设,促进农民培训的不断发展。发达国家的农民培训体系,大致可分为农业技术教育、高等农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等,主要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立足点,重视培养农民的综合能力,注重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的有机结合。随着农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农民培训课程的设置及其授课方式日益灵活,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其主要表现为各国农民培训机构除开设与农业科学知识相关的专业课程外,更多的是根据本地区的农业特点以及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结构的需要开设课程。这些课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科学性和灵活性。

(三)规范性

多数发达国家都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来明确农民培训内容和资金投入,规定各参与单位、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对扶持农民培训的相关机构建设、经费来源和运作及相关奖励措施也做出了法律规定。美国1862年的《摩雷尔法》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做了初步的规定;1963年美国的职业教育法案规定,对农民的培训教育包括生产技术培训之外的其他内容。英国1889年的《技术教育法》规定;英国于1982年又颁布了《农业培训局法》,政府还不定期地针对农民培训工作进行有组织的调查研究,并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制定改进措施。1960年法国颁布了《农业教育指导法案》,建立农业教育培训体系,农业部在全国建立了一批农业研究机构和农业学校,从事农业人才的培养。日本于1961年制定实施的《农业基本法》,提出培养个体农户是农业政策的基础,1999年又通过议会将《农业基本法》改成《粮食、农业、农村基本法》,对新规就农者教育培训以及经营管理均做了规定。

二、对我国农民培训的启示

(一)加强农民培训工作的组织和协调,鼓励农民培训主体多元化

培训主体即培训机构和培训者。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尽管各国培训主体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都已形成了多元化的主体结构,其培训结构:一是各级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二是高中等农业院校;三是企业与民间的各类培训服务机构;四是各行业协会、教会及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五是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六是农业远程教育网。目前中国农民培训的组织和协调机制存在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无自己独立的管理机构,各项工作分别由普通教育机关、农业厅(局)等部门兼管,致使各部门闭关自守,各自为政;二是农民职业学历教育、农民培训和农业推广各教育形式的层次分工不明确,相互之间的衔接性不强,以致各形式的职能范围重叠,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我国的农民培训工作虽已引起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但由于过于注重培训规模和形式,脱离行业指导和支持,走的形式多,政府投入效益却在下降。

产生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民培训主体单一,政府一手操办了整个培训过程。为此,应逐步形成“政府统筹、农业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新型农民培训运行机制。目前,我国的农民教育培训的办学经费主要依赖国家和地方政府投资,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很少参与。根据主要发达国家经费来源呈多元化,民间投资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发展特征与趋势,中国应该用市场机制,开拓办学的渠道与途径,积极鼓励、扶持并规范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办学的发展,形成“国家、地方政府主导,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办学主体格局,这样既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又能为中国农民教育培训的发展筹措充足的经费,为教育培训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满足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建立健全农民培训体系,创新农民培训内容和形式

建立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布局科学、开放有序的农民培训体系是当前我国农民培训的重要任务,要形成农业院校、农业科学院、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等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灵活有效的体系和机制,建立和完善高、中、初农民培训体系,加强农业行业领导和扶持。

培训内容直接关乎培训的有效性,培训内容要切实考虑到农民的特殊情况,培训内容要注重实效。随着农业生产的科技化、规模化、机械化的发展,农产品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培训内容越来越广,专业划分越来越细,这就要求农民培训不仅要进行课堂教学,还要走进田间地头,不仅要普及农业科学知识,还要向科技化方向发展。培训方式要灵活多样,要注意普及和提高的不同培训方式,培训的信息化是今后农民培训形式的发展方向。农民培训应具有理论联系实际、以市场为导向的特点,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产业和不同类型的农民采取适应其需求的培训形式,以提高农民培训的效果,使农民培训活动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

(三)加快制定有关农民教育培训法律法规的进程

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农民教育培训的立法,通过立法形式保证农民教育培训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我国,相关立法的缺失导致管理体制不顺、经费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基础设施落后和服务体系不完善。因此,有必要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农民的教育培训,明确农民教育培训的地位、培训形式和内容、经费来源、相关机构的责任和义务等,使农民的教育培训制度化。鼓励农民接受职业教育培训,规范有关部门、涉农单位和农民自身的责任与义务,确保农业、劳动保障、教育、科技和财政等相关部门在职责范围内切实做好农民的教育培训。我国农民培训的专门立法工作,在总体上尚未启动!甚至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我国的农民培训工作仍处于加快启动和共同推进的阶段,建立全国性的农民培训专门立法,条件尚不甚成熟,但可在局部地区先行试点,通过地方立法或部门条例的形式,加快农民培训立法的进程,为今后在全国范围内加强农民培训的立法和法律支持体系建设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赴日本,韩国考察团.对日本、韩国农民职业技术教育考察报告[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0,(7)44-47.

[2]丁国杰,朱允荣.欧盟三国农民教育培训的经验及其借鉴[J].世界农业,2004,(8)51-53.

[3]赵正洲等.谈我国农民培训的内涵、结构及特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29-31.

上一篇:寄宿制教育对农村中小学生成长的影响问题研究 下一篇:活化形式注重实效着力提高成人继续教育培训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