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考题看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时间:2022-10-01 01:17:03

从高考题看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近几年高考历史试题难度不断增加,而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高,跟不上史料难度的增加。这几年历史试题明显增加了阅读材料的量,选择题大多也是史料选择题。史料难度增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以文言文作史料

以今年江苏小高考第36题第3问为例:

材料三: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请回答:

(3)材料三作者如何看待工商地位?作者的理由是什么?(2分)

材料三节选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三》中的一段。学生先要会翻译成白话文,才能理解其意思。前面一句容易点,后面一句难点。“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要会翻译关键的词句,如“固”翻译为“本来”,“所欲来”翻译为“所想要的东西”,“其”指君王,“愿出于途者”翻译为:想要的东西可以买得到。这样,材料三作者看待工商地位,作者的理由就显而易见,一目了然。答案:工商皆本;无商不活(工业可以提供君王所想要的东西,商业又使他想要的东西可以买得到,工业和商业也都是根本的行业啊。)

二、以假设句式作史料

以2009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第5题为例:

如果基督教国家参与镇压这场运动将是很悲哀的,因为起义者们抱着一种争取进步的激情和作全面改革的意向,……目前显得较可取的惟一政策,……避免与内战双方发生任何政府层面的瓜葛。”这则材料反映出( )

A.太平天国运动初期英国采取中立政策 B.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避免介入

C.北伐战争时期英国奉行中立政策 D.辛亥革命时期英国采用外交孤立政策

高考考试时学生看到这段史料感到棘手,以假设句表述,晦涩难懂。此时,必须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找关键词句,把史料语气转化为陈述句。“基督教国家参与镇压这场运动将是很悲哀的”,说明这场运动是信仰基督教。“起义者们抱着一种争取进步的激情和作全面改革的意向”,说明起义者作了资本主义的改革。排除B、C、D。可以看出1859年洪仁玕颁布《资政新篇》,具有资本主义色彩,在当时具有进步性。“避免与内战双方发生任何政府层面的瓜葛”,表明镇压者保持中立。层层分析,就能得出A答案。

三、插句干扰

以2008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第14题为例: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1500年至1763年的这些岁月是全球开始统一的时期,是从1500年以前时代的地区孤立主义到19世纪欧洲的世界霸权的过渡时期。”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新航路的开辟 B.欧洲国家的对外扩张

C.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 D.英国确立了殖民霸权

这道试题主干句“1500年至1763年的这些岁月是全球开始统一的时期”,同时增加了“是从1500年以前时代的地区孤立主义到19世纪欧洲的世界霸权的过渡时期”这句来干扰。其实,只要看“1500年至1763年的这些岁月是全球开始统一的时期”这句话,答案就能得出。“1500年前后”,获取的信息是新航路开辟即A 。“1763年”,英法七年战争的结束时间,选D。从新航路的开辟到英法七年战争期间,西欧国家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等进行殖民掠夺、殖民扩张,可选B。比较、排除C不能佐证这一观点。

四、以倒装来表述

以2008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第1题为例:

“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

这道题用“逐渐让位于”这种说法来增加阅读难度,这种说法并不常见。平常我们多说成: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代替“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这样容易理解。考试时我们遇到倒装句,看不懂,就把它顺过来,容易理解。答案为C。

五、对字词的含义、特殊说法的积累

以2009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第1题为例:

“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网

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 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此题一方面考查历史常识“鼎”。鼎的本意是古代的烹饪的器皿。它的引申义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另一方面,考查“殷人”的意思,它指商朝人。

上一篇:历史高考材料选择题的解题技法 下一篇:食用油价格不能“油它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