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因素有影响,引导更重要

时间:2022-10-01 01:14:17

心理因素有影响,引导更重要

案例背景:

我作为学校唯一一名小学英语教师,一直以来围绕着“努力创造英语氛围,提高学生听说的能力”教学目标,遵循着“尊重人、发展人、塑造人、完善人”的核心育人思想,全心致力于提升语言素养、创建语言氛围课堂教学的探索中。虽然曾有放弃探索的念头(毕竟我一个人,没有人支持我这种执着)。但是看着学生对新语言学习的高涨热情,在教学中我总是想方设法去鼓励学生张开嘴说、出声地唱、毫不胆怯地展现出来,引导学生在听上下功夫。我个人认为,目前高效善学的课堂里,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张扬个性、展现自我,拥有更多、更科学的学习方法,全方位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真正会学、善学、爱学。

案例描述:

在《让我们学做任何事情》活动课的课例中,我精心设计了包括“情境导入、定义明晰、寻找方法和展示结果”四个部分的教学环节。其中,带领学生寻找听的方法这一环节是本次训练的重点内容。我尝试着从分析学生听中的心理特点入手,通过游戏体验、视频分析等多种学生喜欢的形式,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体验中发现正确听的方法,从而形成指导的策略。以下两个片段是学生获得心理干预较充分、取得效果较好的几点尝试。

片段一:

师:请听老师讲英文故事《桌子在哪里?》(Where is the desk?)有两个要求:(1)老师讲了一个什么故事。(2)如果听到“桌子”,就马上做拍手的动作;听到“门”,站着的人要立刻坐下,而坐着的人要立刻站起来。

我开始讲故事:话说一只小猴子很顽皮,用尾巴倒挂在树上荡着秋千,吃着果子。它还不时地发出叫声,得意的神情那就甭提了。有一天,它想举办生日派对,请小动物们到家来做客,可没有适合大家就座的地方,它考虑去找一个,这样朋友们才能一起吃并快乐地一起玩呀!到了那天,小熊送给他一扇门,说是生日礼物,并且告诫它还可以当桌子(desk)使用,能放摘的果子。并提醒它每天出门要上锁。小猴子心不在焉,早把小熊告知的事情忘了,派对那天不知道该做什么,看看这,望望那,哪是桌子?哪里是门(door)?到底该怎么办呢?它就抓耳挠腮了……

学生按要求,兴致勃勃地完成规定动作。

故事讲完后,我说道:大家做得都很好。那谁来告诉说,我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自己的话简述一下。

学生愣了一下后,纷纷不好意思地摇摇头。

分析:

这一环节的设计,运用了心理学中“注意分配”的概念,让学生在听中同时完成两个目标。因为注意力分散到不同的目标上,自然不易做到,让学生发现自己在听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在听时注意力要集中,这样就能抓住主要的意思。

形成策略:

一、强化注意品质,获得听的方法

注意力是智力的五个因素之一,它是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前提,如果注意力不集中,那思维、观察等其他能力的正常发挥自然受限,从而导致听的效果不理想。为此,应从强化注意品质入手,让学生掌握专注听的策略。

关注一:设定听的目标,明确注意指向

学习中的听,需要的是有意注意,这是一种为达到目标,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目标的确立是有意注意的必要条件。所以,要保证听得专注有效,一定要引导学生为自己的听确立一个明确的目标。比如,老师讲课前可以提醒学生:仔细听讲,思考小猴子是怎样弄不清门和桌子的;从老师的讲述中,发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小猴子。这样具体的目标,可以为孩子的听提供具有指向性的路径,让学生在边听边思考中达到较高的注意力水平,表达也容易了许多。

关注二:听的目标单一,避免注意分配

在游戏中,学生听老师讲故事时的注意力应该说是很集中,他们也有着明确的听目标,那就是“桌子”和“门”。进行注意分配,同时完成多个目标,那必须要达到有意后注意的水平,即无需意志努力即可达到目标的注意,比如学会了骑自行车后,边骑边交谈,行动自如。但课堂中的听是一种有意注意,不具有分配实现的条件,如果老师对学生的听提出了过多要求,或者边听边思考授课内容之外的事情,听的效果不会理想。最佳的方法就是,一个片段的听或是一个小故事的听,只提一个要求,为学生确立一个听的目标,从而使所听到的内容轻易口述出来。

关注三:强化意志力,提升听的水平

很多时候,学生课堂上不听讲,是没有意识到听讲的重要性,往往被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分散了自己的注意力。故事中只听自己熟知的词汇,而忽略了故事中的其他内容,也是不能简述故事的主要原因。对于中、高段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断强化自己的意志力,运用正面暗示的方法,不断提醒自己端正坐姿、静心地听,是可以有效提高注意力水平,达到稳定的听的状态,保证听的效果。

片段二:

课堂上,我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真实的课堂教学视频,内容如下:

老师:同学们,下面老师布置作业……

学生:老师,作业是什么?

老师:听我说,打开《情景导学》……

学生:《情景导学》还没发呢。

老师:听我说完,今天晚上的作业是《情景导学》11页……

学生:老师,你说的是《情景导学》还是练习册呀?

播放后,询问学生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发现视频中随意插话,不能等老师把话说完;大家听讲不专心,不能明确老师的要求等。

分析: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认为学生打断别人发言、不注意听只是一种不合适的行为。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就会发现,这是处在道德水平不明确阶段的学生正常的一种表现。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本阶段儿童采纳的是自我中心的观点,不会考虑他人的利益,他们的道德认知还没有达到关注他人的心理感受这一水平。所以,只制止学生随意发言,强制坐着听,改变的是学生外在的行为。作为老师,不应只着眼行为,而应放眼于学生内在认知的提升,从而达到认知改变行为的目的。

二、道德两难问题辩论,改善听的认知

听的问题,可以这样说,听不是道德问题,但影响听的原因中却潜藏着道德的因素。是自己抢着发言,还是忍住自己的想法听他人表达?是表现自己,还是突出他人?这对道德认知水平不高却又渴望表现自己的十一二岁学生来说,的确是一个两难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采用“道德两难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道德两难法”即“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是科尔伯格根据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观点所创建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而派生出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实,在现实的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没有注意听的具体场景来设计问题,引发讨论。比如,可以这样问:××同学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发言明显不正确,而你又知道正确的答案。你是站起来表达,还是坐着继续听?有的学生认为应该站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认为继续听同学把话说完。无论哪种观点,老师只是引导,不要急于下结论。在不断辩论中,学生会逐渐明白,专心听不仅让自己听清他人的发言,获得知识,同时也体现出对他人的尊重。讨论后自然达到了高一级的道德认知阶段,即“一种正确的行为,在满足自己需要的同时还必须认可别人也有其权利”。当这种认知还原到课堂中,学生自然就能够做到尊重他人、不随意插话,达到认真听的行为结果。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教会学生学做任何事情,老师的引导很重要,让良好习惯的养成伴着学生健康成长、终身受益,是我执着的追求,也是我作为英语老师思想境界的延伸。

参考文献:

张巧念.论心理冲突及调适[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7(2).

上一篇:我们处在巨变的前夜 下一篇:浅谈德育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