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体育课程优势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时间:2022-10-01 12:51:23

利用体育课程优势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关键词〕体育课;心理健康;运动项目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普遍加快、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人们愈来愈关注心理健康问题。青少年学生正处于由幼稚向成熟、由顺从向独立转变的青春期,加上缺少生活磨砺,又大多是独生子女,由此产生了诸多心理困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助推学生健康成长,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利用各学科的特点,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作为一名体育教师,笔者认为,体育课除了具备强身健体的功能外,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科特点,通过展示“力”与“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师在上课之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一般要完成“备教师、备教材、备学生”三个环节。“备教师”是指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与教学特点,在课上向学生展示良好的知识技能,并以其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引领学生;“备教材”是指了解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寻求良好的教学方法;“备学生”是指了解学生的现状,包括性格特点、基本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班级整体水平等,以把握学生心理,上课时找到恰当的切入点,有效引导学生,实现高效课堂。体育课通常在户外进行,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切合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因此组织好体育课堂,利用体育活动的优势,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体育教师比其他学科教师有优势。

一、发挥体育课程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1.发掘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教师应利用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例如,在田径运动项目的训练中,侧重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毅果敢、不服输、不放弃等品质;球类教学课程中,应告诉学生要扮演好个人角色,同时团结协作,学会关心他人、反省自己,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大局观去考虑问题。

另外,体育课程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不仅仅局限在正式的课堂教学上,还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来实现其健身与健心的双重功能。我们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在课外组织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如校级及班级的球类活动、拔河比赛,登山和越野跑等活动,一方面可以充实学生的业余生活,另一方面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有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开展多项竞赛活动,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舞台,培养竞争意识

竞争是社会不变的主题,体育活动追求的“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是促进人类发掘自身潜能、展示卓越的重要角度。很多竞赛项目,能够巧妙展示人体的技巧与力量之美。生龙活虎、翻转腾跃、大汗淋漓的课堂,有尖叫有欢呼还有叹息的课堂,才是身体和精神充分张扬、展示真我的课堂。教师可以通过组织田径单项比赛、排篮足球小组对抗赛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自己,树立自信,培养自身胜不骄、败不馁、尊重对手、永不言弃的良好心理品质。学校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通过各种竞赛活动,吸引更多的中学生加入体育锻炼的队伍行列,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增进友谊,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集体主义精神,从而在锻炼中磨炼意志,提高战胜困难的自信心和竞争意识,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

3.结合学校“一校一品牌,一生双爱好”活动,积极培养学生体育特长,建设特色小组

组建田径、篮足乒乓球运动队,侧重展示运动的“力”;组建剑舞、艺术呼啦圈活动小组,侧重展示运动的“美”。人人都是参与者,久而久之,这些特长将变成学生纾解生活学习压力、释放负面心理的有效途径。教师可根据学校体艺活动特点,打造在学校、县区甚至省市范围内的有特色的体育项目,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个人自豪感,使学生完成自我激励、自我完善。

二、寓心理健康教育于体育教学中,提升课堂实效性

由于体育课本身具备的实践性、集体性、竞争性等特点,师生心理在整个过程中是多变的,教师在体育课堂操作层面,要善于因材施教、审时度势,通过师生良性互动,调节和控制学生的负面心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达到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培养集体主义精神的目的。

1.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体育特长,展示个人能力,起到“标杆”作用

惟有使学生“亲其师”,学生才能“信其道”。修炼自身的人格魅力,提升教学技能,才能使学生内心对教师充满“亲”与“敬”,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得以形成。而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目标有效达成的前提。为此,体育教师应注意培养自身的体育特长,并经常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长此以往,便会产生“光环效应”,学生对教师心生佩服,教师上起课来也会得心应手。

2.教师要多使用鼓励性语言和做法,培养学生勇于尝试、不断挑战自我的积极心理

体育课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点,教师所有的示范与引导,最终都要通过学生个人尝试来真正学会动作和技巧,而部分学生对新事物缺乏勇于探知、知难而进的心态,表现为畏难或稍有挫折便一蹶不振,不愿意通过大胆尝试和反复训练获得新技能。这时候,就要求教师充分使用鼓励性的语言、神态,增强学生的自信和勇气。笔者在学生背越式跳高练习过程中,针对个别学生的惧怕心理,运用鼓励性的语言“我保护你”“你能跳过去”“勇敢些”等,增强了学生尝试的勇气,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3.划定标准底线,培养学生的“敬畏规则”意识

学生身体、心理素质存在的差异,体育课上往往会全面展示出来,但部分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发掘。同样的技巧或动作,对学生标准模糊,十人十标准,标准变成了没标准。这种做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心理,导致部分学生产生了“懒汉”心理。教师在教学中要强调规则,要求学生敬畏规则,规则一旦确定就要求人人遵守毫无例外,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开展活动,培养规则意识,更好地定位自己。

4.关注特殊学生,使学生感受到心理温暖

身体或其他方面有缺陷的学生,在学校是客观存在。教师不要在体育课上简单地将这些学生拒之在外,让其以场外见习或干脆在教室中上自习等方式度过体育课,要根据其身体特点设置特定活动或组织部分学生同其一起游戏等方式,使其参与到活动中来,获得身体上的锻炼和心理上的满足,不让其产生被冷落的感受。

现在很多学生存在自我中心倾向,独立性差,依赖性强,意志力不够坚定。规范的、高质量的体育课可以通过展示体育运动的“力”与“美”,传达“更高更快更强”的追求卓越的理念,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上大有作为。体育教师不仅要承担起锻炼学生健康体魄的任务,更要关注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塑身的同时更要塑心。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金桥中学,唐山,064000)

上一篇:高中生涯规划教育职业探索模块中翻转课堂模式... 下一篇:俄亥俄大学图书馆斯科特·西曼馆长访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