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市气候资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

时间:2022-10-01 12:35:32

大安市气候资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

摘 要 大安市位于吉林省西北部,地处松嫩平原腹地,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占地面积4 879km2,居住人口43万,按中国气候区划,属东北中温带半干旱区。受所处地理环境、大气环流及人类活动等诸多因子综合影响,形成大安市气候的主要特征为:春季干旱、多大风;夏季炎热、降水集中,年平均年降水量为415.7mm,多年平均蒸发量951.2mm,不支持雨养农业;秋季温差大、凉爽、晴天多;冬季寒冷、少雪、漫长。四季气候分明。受地理环境及自然条件的影响,我市主要农作物以晚熟玉米为主。因此分析研究目前农业气候资源利用的现状,开发潜力,针对增产途径应采取的对策等对粮食安全及增产、农民增收、社会经济发展等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气候资源;分析;建议

中图分类号P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9-0103-02

1 大安市气候资源概述

使用1981年1月~2010年12月30年的完整气候资料,对大安市的气候资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行分析。

1.1光照资源

全市年平均总日照时数2897.98h,作物生育期5~9月为1254.8h,平均每天日照达8.0h,全年日照百分率为67%。辐射资源和光照资源丰富。

1.2,热量资源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市热量资源显著增加,稳定通过10℃的初日不断提前。年平均气温为5.3℃,≥10℃活动积温普遍达3017.8℃.d。作物生育期的5~9月平均气温19.7℃。平均无霜期 158天,初霜出现最早日期9月15日,最晚为10月13日,初霜日平均为9月29日。

由上表看近年来无霜期天数有所延长。

1.3降水资源

因我市所处地理环境而冬长夏短,雨热同季,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十年九春旱。6月~8月降水量299.4mm,占全年平均降水量415.7mm的72%。因降水变率大,极易形成旱涝,但旱灾多于涝灾。

2分析

综上所述,大安市的气候特点是:1)冬长夏短,雨热同季,降水集中在夏季,有利作物生长;2)是光照充足,日照百分率在67%以上,适宜中晚熟品种的引进,尤其是对晚熟玉米品种的热量需求能够满足;3)是降水少、变率大、易旱造成粮产波动,年平均年降水量为415.7mm,多年平均蒸发量951.2mm,不支持雨养农业;4)是春季多大风,要充分发挥风、电的作用。

3 建议

针对大安市的气候资源条件,要调整好种植结构,避免种植结构矢衡,资源利用不合理等主要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依据本地气候资源条件,引导农民科学选择耐旱作物和品种,构建农业耐旱型种植结构。建立用地养地,多种经营相结合的多类型的农业体系,即宜林则林,宜农则农;

2)又春季干旱、多大风的特点,要充分利用风、电的功能,适时实施春耕播种,提高粮食作物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3)我市降水少且集中、降水变率大,十年九春旱,易造成粮食产量的波动, 不支持雨养农业,通过多年的研究实践表明推广膜下滴灌旱田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技术,充分利用膜下滴罐的优势,抓住时机,避免春季旱情的发生、发展。

大安市位于吉林省的西部地区,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415.7mm,多年平均蒸发量951.2mm。该区域现有旱田灌溉全部采用地下水,灌溉方式以“漫灌”为主,存在着粗放低效利用的水资源浪费现象。与“漫灌”灌溉方式比较,在该区域发展玉米膜下滴灌项目,节水潜力达52.1%,大大提高了农业用水效率。

通过开展玉米膜下滴灌工程建设,优化配置生产要素,集中投入,探索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为全市农业现代化建设打好基础。

种植模式:

根据试点经验,采用“一膜一管大垄双行”种植模式,即:玉米植株采用大垄双行种植,毛管顺作物种植方向单行直线布置,垄宽85cm,滴灌带间距130cm,同垄行距40cm,异垄相邻行距90cm,种植密度每公顷6.5万株~7.2万株。滴管布置与垄间距见下图:

4)气象部门要积极发挥天气预报、预警信息的作用,及时向农民提供气象信息,预防干旱、低温、霜冻、大风、冰雹等气象灾害的影响,以减轻农业生产损失风险;

5)继续做好气象为“三农”服务。面向农业、农村,根据农情、节气,开展农业气象观测和预报服务。加强自动气象监测网、乡镇精细化预报和预警信息传播系统建设,提高为农服务、监测预报能力和水平。完善人工影响天气作用指挥系统,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为全市农业抗旱夺丰收做好气象保障工作。

参考文献

[1]“吉林省气候资料”(1981-2010年)吉林省:气象台.

[2]高素华,等.“中国三北地区农业气候生产潜力及开发利用对策研究”.北京:气象出版社,1993.

上一篇:卷烟设备维修探析 下一篇:油气田地面建设施工企业的风险识别、分析与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