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叶矮樱越冬期间渗透性物质含量变化

时间:2022-10-01 12:10:52

紫叶矮樱越冬期间渗透性物质含量变化

摘要:通过研究紫叶矮樱休眠枝条越冬期间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随气温的不断降低,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等渗透性物质含量均增加,增加了保水能力,对紫叶矮樱抗寒适应性起到保护作用。

关键词:紫叶矮樱;渗透性物质;抗寒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材料以毛桃为砧木的一年生紫叶矮樱(Prunus×cistena)枝条。取自保定市满城绿龙园林绿化公司。试验于2011年10月至2012年2月进行。

1.2 测定方法

1.2.1 相对电导率测定。采用DDB-11A型数显电导率仪测定电导率。将枝条剪成0.5cm长的茎段(除去末段3cm长的封蜡区), 称取2g左右茎段加入一支大试管中(每处理重复3次),加入20ml蒸馏水,抽气1h,摇匀,测初电导;封口,于沸水中煮1h,冷却到室温,静置6h,测终电导。两值之比为相对电导率。

1.2.2 指标测定。可溶性糖含量采用蒽酮比色法测定,可溶性蛋白含量采用考马斯亮蓝染色法测定,参照李合生等[1]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越冬期间采样日期温度变化

图1所示,2011年10月至2012年2月采样日期温度变化,可以看出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温度呈下降趋势,采样日期11月28日最低温度达到-1℃,随后,温度持续下降,12月下旬至1月下旬保持低温,1月下旬后温度开始升高,但是到2月28日采样日期,温度仍然没有升到入冬前水平。

2.2 相对电导率变化

图2表明,紫叶矮樱越冬期间枝条相对电导率变化,10月下旬相对电导率仍然很高,接近100%;随着温度降低,相对电导率逐渐下降,12月下旬达到最低水平。12月下旬至2月28日采样结束,随着温度变化,相对电导率保持较低含量。

2.3 可溶性糖含量变化

由图3可知,紫叶矮樱越冬期间枝条可溶性糖含量变化,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变化不大,11月下旬至12月下旬随着温度降至零下,可溶性糖含量迅速增加,12月28日含量是11月28日含量的2.63倍;12月下旬至2月下旬,随着温度变化,可溶性糖含量保持较高水平。

2.4 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

图4表明,可溶性蛋白含量在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变化不大,保持较低含量;11月下旬气温降低到零下,可溶性蛋白含量开始升高,随着温度的不断下降,含量持续升高,到1月下旬,含量达到最高值;随后至采样结束,可溶性蛋白含量保持较高水平。

3 结论与讨论

相对电导率代表细胞质膜透性变化,可以表明植物抗寒性强弱 [2]。本试验结果表明,10月下旬相对电导率依然较高,此时植物开始落叶,枝条尚未充分木质化,质膜透性较好。随着气温下降,在12月下旬至1月下旬期间,相对电导率逐渐下降,表明质膜透性降低,体内外物质交换减少,1月下旬之后随着温度上升,相对电导率逐渐上升,表明质膜逐渐恢复透性。质膜透性可逆转,表明紫叶矮樱越冬期间未受到严重伤害或死亡。

可溶性糖在植物抗寒生理中,可以提高细胞渗透浓度,降低水势,增加保水能力,从而使冰点下降。本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气温的降低,可溶性糖含量升高,并保持较高水平,与简令成[3]对不同抗寒性小麦品种在越冬过程中的观测得到相似结果,在抗寒锻炼早期组织细胞内的含糖量升高,在后期(严冬中),含糖量保持稳定,甚至下降。

综上所述,紫叶矮樱渗透性物质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随气温的逐渐下降而增加,能够很好地适应栽培地低温条件,经受低温安全越冬,是其适应低温环境条件的积极反应。

参考文献

1 李合生,孙 群,赵世杰,章文华.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原理和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王荣福.植物抗寒指标的种类及其应用[J].植物生理学通讯,1987(3)

上一篇:花镜在龙溪大道绿化中的运用和施工管理 下一篇:现代社区园林设计的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