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孔金膜电极的制备及应用

时间:2022-09-30 11:32:57

纳米孔金膜电极的制备及应用

摘要:在氨性溶液中,以HAuCl4和AgNO3为原料,采用电化学还原法直接在氧化铟锡(ITO)导电玻璃基底上沉积金银合金膜,然后用HClO4溶液去合金化,较活泼的金属银溶解,从而制备了高表面积的金膜修饰电极,并对修饰电极进行了表征。金膜的表面积可通过调控电解的条件来控制,所制备的金膜电极可采用L半胱胺酸自组装法进一步功能化,并应用于高灵敏和高选择性测定Cu2+。在优化实验条件下,Cu2+的吸附时间为5 min,采用线性扫描伏安法测定Cu2+浓度的线性范围为0.05~ 4.0 molL,检出限为0.03 molL,对1 molL Cu2+平行测定9次,其相对标准偏差为4.3%。本方法用于环境水样中Cu2+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关键词:金; 电化学沉积; L半胱胺酸; Cu2+

1引言

近年来,由于金(Nanoporous gold,NPG)膜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及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在催化、传感器和燃料电池等方面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1~7]。金膜通常采用去合金法制备,首先制备含金的双金属合金, 如AuAg, AuZn等,然后利用化学或电化学的方法将较活泼的金属选择性去除,即可得到金[8~10]。

在催化及电化学应用中,金需要固定于固体基底,如金电极[11~13]、玻碳电极[14,15]和硅的基底[16,17]表面,制备的主要方法有:金基底腐蚀法[11~13]、直接粘结法[14,15]和沉积合金去合金法[16,17]等。在附着力较差的基底表面(如硅和玻璃),一般要预先沉积Cr膜,然后沉积合金。最近,由于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 ITO)导电玻璃具有良好的光学透明性、高的导电率、宽的电化学电位窗、低的电容电流、稳定的化学和物理性质、较好的附着力、以及便宜的价格等特性,在作为电极材料方面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18,19]。目前尚未见在ITO基底上制备金膜的报道。本研究采用电化学方法在ITO电极表面直接沉积金银合金,然后用化学方法选择性溶解金属银,在ITO电极表面成功地制备了金膜。电极的金表面可自组装单层L半胱胺酸实现功能化,并应用于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地测定Cu2+。

3结果与讨论

3.1金膜电极的表征

在透明导电玻璃表面电化学沉积金银合金膜,在HClO4溶液中用化学法去合金化获得金膜。由ITO电极表面金膜的SEM图(图1)可见,沉积的金银合金膜粗糙并有些裂缝(图1A),去合金化后孔隙明显增多增大,然而SEM图并不能得到金膜的立体结构(图1B)。[TS(][HT5”SS]图1金银合金(A)和金膜(B)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c图是其局部放大图

4溶液中的循环伏安图,其电位扫描范围为0~1.5 V,电位扫描速度为0.02 Vs。使用裸ITO电极时,曲线a未出现明显的氧化还原峰;而金银合金膜电极出现金和银的两对氧化还原峰(曲线b),说明金和银沉积于ITO电极表面;NPGITO电极仅出现金的一对氧化还原峰(曲线c),表明银已完全溶出,在+0.8 V处金氧化物的还原峰增强,根据峰面积可以计算出还原过程的电量[10],从而估算电极上沉积金的有效面积,可得与之相应的表面粗糙因子为3.1,即NPGITO电极具有比平面金电极更大的活性比表面,可用于电化学传感器的构建。

上一篇:肿瘤坏死因子与可溶性受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动力... 下一篇:基于纳米Pt形貌调控的化学需氧量电化学传感研...